簡讀易中天中華史第十六卷《安史之亂》

以下是《易中天中華史》第十六卷《安史之亂》每一篇的內容簡介,對這套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購買全套閱讀,也歡迎收聽頤養之家讀書羣朗讀的音頻。(搜索公衆號“頤養之家讀書俱樂部”就可以)

 第一章: 開元新政 第一篇:大閱兵

本篇內容提要:武則天雖然篡奪了李唐政權,但她的血腥只針對皇室和部分官員,在她統治的四十多年間,帝國依然興旺發達和歌舞昇平,糟糕的是她下臺後短暫而混亂的中宗和睿宗時期。那時,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太平公主都有野心,但又都無能無德,只會胡作非爲,不過這倒給了唐玄宗李隆基機會。李隆基的父親睿宗李旦,看似與世無爭,其實還是蠻會算計的,他一生三次讓出帝位,一次讓給母親,一次讓給哥哥,一次讓給兒子,都既保全了自己,也有利於帝國。李隆基親政後,覺得要結束以前的混亂,就必須集權,爲了實現這個目標,他要牢牢地把軍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他接管政權後三個月就進行了一次大閱兵。

 第一章: 開元新政 第二篇:姚崇拜相

本篇內容提要:姚崇是武則天的舊臣,武則天遜位時,中宗君臣彈冠相慶,只有姚崇泣不成聲,因此從宰相貶爲刺史。唐玄宗卻看中了他這份忠誠,要起用他爲宰相,姚崇提了十項主張,玄宗都一一認可,還把平定太平公主之亂的功臣紛紛貶職,對此,許多人認爲是姚崇嫉妒所致,其實不然。因爲唐玄宗是和太宗一般有着雄心壯志的角色,根本不是姚崇所能左右的,他這般翻臉不認人,只不過是要開創新紀元。

 第一章: 開元新政 第三篇:宋璟當國

本篇內容提要:姚崇有勇氣有擔當,處事機靈能謀善變,可惜不夠廉潔,幸虧他及時主動辭去相職,這才平平安安軟着陸。接替姚崇的是宋璟。宋璟老成持重剛正不阿。因爲唐玄宗要用集權提高行政效率,但集權會使權力失去制衡,幸虧宋璟是個正直無私的人,他建議玄宗恢復被武則天破壞的政務公開制度。這樣,雖然權力集中了,但一切都是公開透明的,就誰也搞不了鬼。靠着姚崇和宋璟的接力賽,新政的框架得以建立,開元盛世初見端倪。

第一章: 開元新政 第四篇:宇文融理財

本篇內容提要:正直的宋璟和姚崇一樣只當了三年宰相,導致他下臺的原因是司法和財政。這也是集權的弊端所致。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宋璟不懂司法和財政,卻偏偏有權去幹涉這些事,於是弄得怨聲載道民不聊生,他也只好爲自己在司法和財政方面災難性的失敗埋單。宋璟退場一年後,善於理財的宇文融被唐玄宗任用,但同樣因爲權力過大被帝國的官僚集團羣起而攻之。這時,文才過人的張說(讀悅)得到唐玄宗的重用,張悅看不起宇文融那種沒有學問和文采的務實派官員,他們的矛盾不可調和,只能看誰勝誰負了。

 第一章: 開元新政 第五篇:張說下臺

本篇內容提要:張說(讀悅)和宇文融相互捅刀,張說的下屬私請術士夜觀星象被宇文融舉報,張說入獄,宦官高力士在皇帝面前爲他說好話,玄宗赦免了他。乖巧的張說十個月後和宋璟一樣選擇主動退休,兩人因此都得以壽終正寢。宇文融擔任相職卻只有99天就因犯了衆怒被貶,最後死在流放的路上。還有一個叫王毛仲的將軍,本是玄宗當太子時的家奴,因粉碎太平公主集團有功被封爲將軍,很受玄宗恩寵,可因爲目空一切得罪了高力士被皇帝賜死。此後多年,宰相班子就像走馬燈一樣不斷換人,直到有一個叫韓休的擔任宰相後,他的耿直得到玄宗賞識,宰相班子才稍爲穩定,可最終玄宗還是把他調離了職位,原因是兩個宰相無法和平相處。

 第二章: 潛在危機 第一篇:張九齡碰壁

本篇內容提要:因爲蕭嵩和韓休兩位宰相不和,唐玄宗換張九齡和裴耀卿擔任宰相。張九齡是個很迂腐的人,他只知認死理,不懂觀顏察色,一次次地與唐玄宗意見想左卻不知危在旦夕。而以皇室遠親進入官場的尚書李林甫卻十分乖巧,他懂得在張九齡面前裝弱智,在皇帝面前抖機靈,結果君臣二人都被他矇蔽,在張九齡爲某個涉案官員辯護時,李林甫趁機誣陷他和裴耀卿結黨營私,皇帝將張、裴兩相同時罷免後,一代奸相李林甫大權獨攬的時代就要到來。

第二章: 潛在危機 第二篇:李林甫擅權

本篇內容提要:一代奸相李林甫其實是因爲安史之亂才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在他獨裁的十多年間,朝廷沒有黨爭,人民安居樂業,市場一片繁榮,國庫日益充盈,由他牽頭修訂的《開元新格》和《唐六典》充分體現了他對法度的尊崇,在此後的一個多世紀中,《唐六典》一直是最方便和最有權威的行政法提要。不過,唐玄宗晚年倦於朝政,癡迷於楊貴妃,不能說沒有李林甫的推波助瀾,再加上李林甫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勢,讓駐守邊境的寒族胡將常任軍事長官,以阻止他們回京與他爭奪相位,由此鑄成了安史之亂。

 第二章: 潛在危機 第三篇:楊貴妃專寵

本篇內容提要:有着胡人血統的李唐王朝,真是不把亂倫當回事,唐太宗佔有弟媳婦,武則天本是高宗父皇的女人,唐玄宗更是有過之無不及,他直接霸佔了兒媳婦爲兒子李瑁另選王妃,可以說有權真任性。六十一歲的唐玄宗與二十七歲的楊玉環如膠似膝,過家家一樣地鬧鬧彆扭,像年輕人一樣愛得死去活來,玄宗因爲迷戀她甚至不理朝政,以至於那場叫作”安史之亂“的危機迫在眉睫卻渾然不覺。

第二章: 潛在危機 第四篇:安祿山進京

本篇內容提要:安祿山是一個比胡人還要胡人,比土匪還要土匪的混混,只因爲身強力壯,聰慧矯健,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利用,作爲他的敢死隊員,從此有了進入政界的機會。他先是被張守珪認爲養子,後來又在唐玄宗面前裝瘋賣傻被小他十六歲的楊貴妃認作養子,這可能是一種打趣,但是安祿山太會順着竿子往上爬了,皇帝和貴妃也太喫他這套,尤其在他被任命爲邊防守將後,屢建戰功,使他的權力越來越大。當他成爲平盧、范陽以及河東三鎮的節度使後,兵力近二十萬,佔全國邊防軍的百分之四十,是中央軍的兩倍有餘,這時,他可有了謀反的資本了。

 第二章: 潛在危機 第五篇:楊國忠惹事

本篇內容提要:楊國忠是楊貴妃的遠房堂兄,安祿山對李林甫又敬又怕,對靠裙帶關係坐上相位的楊國忠卻不屑一顧。李林甫死後,楊國忠受不了安祿山對他的無禮,屢屢在皇帝面前說安祿山會謀反。善於演戲的安祿山總是表現得特別忠心,皇帝怎麼也不相信他會謀反,楊國忠只好自己收集證據。這樣一來,他和安祿山的矛盾更深了。現在已經無法確知安祿山的謀反到底是楊國忠逼反還是催反的,總之,在楊、安兩人的勾心鬥角中,安史之亂終於爆發。

 第三章: 動亂始末 第一篇:漁陽鼙鼓

本篇內容提要:安祿山起兵七天,唐玄宗才相信他真的謀反了,而楊國宗則認爲叛亂不足爲慮,因爲武則天時代的徐敬業謀反就因爲無人響應而不費吹灰之力就平定,誰知道安祿山在邊境做了很多手腳,原本很安穩的胡族被他搞的一次次嫁禍於大唐的謀殺而對大唐有了刻骨仇恨,那些訓練有素的胡兵又怎是徐敬業那些烏合之衆可比,結果陳留、洛陽一下就淪陷了,而唐玄宗發明的宦官監軍制度,又使索賄不成的宦官陷害忠心耿耿的戰將,唐玄宗聽信小人之言,殺了英勇善戰的名將高仙芝後,他又靠誰去抵擋來勢洶洶的安祿山呢?

 第三章: 動亂始末 第二篇:潼關保衛戰

本篇內容提要:唐玄宗殺了高仙芝後,他能用的大將只有哥舒翰了。哥舒翰與安祿山是死對頭,所以他本是楊國忠的一張牌,楊國宗要利用他對抗安祿山,皇帝要在兩位番將間搞平衡,所以哥舒翰的官職和擁兵數量幾乎與安祿山是一樣的。可是安祿山反叛後,楊國忠害怕哥舒翰一手遮天對付自己,就想讓他和安祿山決一死戰,利用安祿山殺了他。楊國忠的詭計得逞了,可是潼關落入了安祿山手中,從潼關到長安沿途的守將和兵勇都作了鳥獸散,長安危在旦夕,這可是楊國忠沒有想到的。

第三章: 動亂始末 第三篇:馬嵬坡

本篇內容提要:安祿山就要殺進長安了,唐玄宗只好帶着嬪妃、親王、皇孫、禁衛軍和宦官們倉皇出逃,他甚至沒來得及通知住在宮外的王公大臣和皇親國戚,一行人千辛萬苦走到馬嵬坡時,滿肚子怨氣的禁衛軍再也不肯往前走了,統帥陳玄禮爲了安撫將士,加上他自己對楊國忠早就不滿,就向將士們試探殺楊國忠能否平怨氣,禁衛軍衆口一詞此乃他們的共同心願。當陳玄禮向皇帝稟告時,皇帝還沒來得及回覆,楊國忠就死在了將士們的亂箭之下。木已成舟,唐玄宗只好誇獎將士們做得對,可是將士們怕楊貴妃報復,不肯散去,無可奈何的唐玄宗只好同意他們絞殺楊貴妃的請求。楊國忠和楊玉環被殺的第二天,太子李亨也離他而去,唐玄宗的時代就此結束。

第三章: 動亂始末 第四篇:肅宗即位

本篇內容提要:馬嵬坡事變非常蹊蹺,讓禁衛軍將士們吃盡苦頭的是倉皇出逃的皇帝,他們和楊國忠並無過節,爲什麼會把帳都算在楊氏兄妹身上?殺了楊氏兄妹後又爲什麼會一致擁戴太子即位呢?沒有證據證明太子李亨從中做了什麼手腳,但他和楊氏兄妹有過節卻是事實。楊貴妃曾經以求皇帝賜死的方式勸阻唐玄宗令太子監國,太子在楊氏兄妹被殺時,最起碼也是採取了默認的態度。總之,一切都是那麼機緣巧合又順理成章,太子即位是人心所向,消息傳出後,安祿山的手下有幾千人投誠,後來成爲肅宗時期最重要的三個人物:李泌、郭子儀和李光弼都來了,他們帶來的是大唐復興的希望。

第三章: 動亂始末 第五篇:平叛之路

本篇內容提要:唐玄宗如果不聽楊國忠的慫恿,讓哥舒翰堅守潼關,派郭子儀和李光弼進攻范陽,長安就不會失守,安祿山之亂也會更早平定;唐肅宗如果聽從李泌的建議,不要急於收復長安和洛陽,而是先搗毀安祿山的老巢范陽,戰爭就會提前五年結束,洛陽也不會再次淪陷。可憐大唐人民要爲兩任皇帝的錯誤決策埋單。綿延的戰爭中,叛匪、大唐的僱傭軍回紇兵,以及大唐的政府軍對人民都很殘暴,導致洛陽城的建築物全部被毀,民衆無論貴賤都只能以紙爲衣。安祿山之亂能夠得以平息,應該是當時人民生活比較富足,大唐尚得人心,人民並不會站到安祿山一邊,可是經歷了這麼多苦難後,國本就要動搖了。

 第四章: 走向沉淪 第一篇:宦官亂政

本篇內容提要:那個爲李白脫靴的高力士,是大唐第一個炙手可熱的宦官,不過他是個忠誠守本分又聰明的好太監,雖然得寵,風光甚至比過了太子,卻很爲皇帝着想,還能充當君臣之間的潤滑油。可是,中晚唐的宦官就完全兩樣了。皇帝覺得宦官沒有地盤也沒有子女,不會像安祿山那樣叛亂,就把保衛皇帝的神策軍交給宦官統領,有了兵權的宦官,皇帝都是他保衛的了,能不囂張嗎?所以哀帝之前,大唐九個皇帝只有兩個不是宦官擁立,卻又都是被宦官殺掉的。宦官的勢焰熏天,可謂無以復加。

 第四章: 走向沉淪 第二篇:藩鎮割據

本篇內容提要:唐玄宗時,藩鎮的總兵力是中央軍的五倍半,這才釀成安史之亂,可是此後的帝國都沒有任何反思,藩鎮的數量不降反增,尤其是許多藩鎮的統治系統,是由最高長官,即節度使私自任命鎮將的,因此,鎮將強悍時,就能驅逐節度使,節度使強悍時,又能對抗中央,所以,中晚唐的藩鎮都成了半獨立王國,中央就像個橡皮圖章,這樣的帝國都能苟延殘喘,主要是因爲各藩鎮之間也要內戰,他們不能一家獨大,所以沒有人能夠一統天下,但皇帝要忍氣吞聲看各藩鎮的臉色卻是無疑的,所以,自玄宗開始,大唐有三個皇帝在叛軍的逼迫下只能倉皇出逃成爲流亡天子。

 第四章: 走向沉淪 第三篇:朝臣內訌

本篇內容提要:唐玄宗後,藩鎮割據的同時,朝臣們也分成兩派鬥得不可開交,一派是自北朝以來延續數百年的關東世族,一派是進士出身的科舉官員,因爲出身不同,政見也不同,他們各自和不同的宦官勾連,哪個宦官得勢,哪個派系就佔上風,佔了上風的派系就以莫須有的罪名打壓不同派系者,如此你死我活,此起彼落地鬥了半個世紀,人才被扼殺,國力被消耗,即使後來內訌結束,能夠改變帝國命運的內部力量也已蕩然無存,亡國便成了必然結局。

 第四章: 走向沉淪 第四篇:胡人添堵

本篇內容提要:安史之亂後,朝廷和手握重兵的藩將互不信任,朝廷怕藩將造反,藩將怕兔死狗烹。僕固懷恩正是這樣一個劂功甚偉的蕃將,也正是在這樣互不信任的背景下突然反叛。當時的大唐,一邊深受吐蕃的挑釁和威脅之苦,一邊還要忍受回紇僱傭軍的傲慢與獅子大開口,懷恩的叛亂雖然因爲懷恩暴斃途中而結束,但無疑加快了帝國滅亡的速度。

 第四章: 走向沉淪 第五篇:大唐滅亡

本篇內容提要:大唐滅亡前,人們的道德大概已經十分敗壞。深受戰亂和盤剝之苦的士兵和農民在黃巢的帶領下揭竿而起,起義軍進入長安後主動幫助貧困的百姓,可是四個月後兵敗撤離時,受過恩惠的百姓竟又歡天喜地迎接官兵,用磚頭瓦塊對待幫助過自己的義軍,這種舉動刺激得黃巢血洗長安,也使黃巢成爲一個很難評說的歷史人物。黃巢的失敗是因爲鬥不過沙陀人李克用率領的烏鴉兵,再加自己內部出了叛徒。這個叛徒名叫朱全忠,他背叛黃巢後又背叛大唐,然後自己稱帝,國號梁。自此,大唐亡,五代十六國開始。

第五章: 唐詩精神 第一篇:盛唐氣象

本篇內容提要:一說唐詩我們就會想到李白,但李白的藝術成就比不上李商隱。李白的詩是想到哪說到哪,很多是大話、瘋話、牛皮話,但是他自己樂意說,別人也樂意聽,還百聽不厭。盛唐是包容的時代,既容得下武則天這樣的女人,也容得下安祿山這樣的胡人,當然更容得下李白這樣的狂人,所以並不代表最高藝術成就的李白能夠成爲時代的形象代言人。

 第五章: 唐詩精神 第二篇:多樣與統一

本篇內容提要:盛唐最有成就的三位詩人是李白、杜甫和王維。李白被稱爲詩仙,他的詩豪情萬丈,無拘無束;詩聖杜甫則憂國憂民,字裏行間情真意切,而且句句都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王維被稱爲詩佛,他的許多作品,既是詩,也是禪。大唐開明的態度和開放的政策,造就了文學藝術的生機勃勃和百花齊放。不過,建功立業是唐人的嚮往,所以,邊塞戰爭從來就是唐詩的主題之一,李白、杜甫和王維都將目光部分地投向了邊塞,但邊塞詩的代表,還得首推岑參。

第五章: 唐詩精神 第三篇:怛羅斯

本篇內容提要:英勇善戰的名將高仙芝是唐玄宗聽信小人饞言被冤殺的,可是,戰功赫赫的他,在天寶九載以簽訂和約的名義誘騙石國國王並將之俘虜,破城之後,還屠殺了當地的老弱病殘,用這種背信棄義極不人道的方式取得勝利,皇帝會賞賜,上帝卻不會讚賞,他的被冤殺,也許是一種報應吧?這次事件同時也造成原本依附於大唐的印歐系民族聯合阿拉伯人進行報復,於是發生了著名的怛羅斯戰役,高仙芝也在這次戰役中一敗塗地。

 第五章: 唐詩精神 第四篇:新的詩風

本篇內容提要:初唐和盛唐,詩人們更喜歡古體、五絕和五律,七律是杜甫發明的。格律詩因爲講究平仄,錯落有致,讀起來特別好聽,有一種音樂之美,但五律因爲字數太少不能盡興,所以七言和律絕慢慢成爲主流。程式化規範化的七律,也比較符合安史之亂後人們追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心理,儘管它因爲過於工整而難免呆滯,但中晚唐文壇依然人才輩出,詩的風格多樣,個性鮮明都遠勝於前,包括邊塞詩也由初唐的關注外部世界轉向更在乎內心感受而變得更細膩。而且,七律呆滯的缺憾後來也由晚唐五代興起的”長短句“(詞)來彌補了。

第五章: 唐詩精神 第五篇:知向誰邊

本篇內容提要:安史之亂後的大唐似乎換了一個樣,皇帝的風格變了,民間的服飾變了,整個社會的氣質都變了。變化與兩件事有關,這就是科舉制與兩稅法。這兩項變革都是有利於庶族地主階級的,因此,文學藝術的平民化也成爲大勢所趨。只不過,詩風最通俗易懂的杜甫也可以寫極其高雅的七律,這同樣體現出個性張揚的大唐精神。爲這種精神做了總結並畫上句號的是黃巢。大唐滅亡後,長安永遠不再成爲帝都,代之而起的將是新的城市和幾乎全新的文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