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600年中國商幫興衰歷史,順勢而爲是機遇更是成功墊腳石

說到商幫很多人可能不懂,但是說到十三行商,那麼很多人都瞭解一二,十三行就是位居現在廣州,如今隨便一個鋪面租金月達幾十萬,可見十三行已經不是普通人所能達到得高度。

這本《權力、資本與商幫-中國商人600年興衰史》詳細地記錄了商人興起和衰落,中國商人跌宕命運的史記。作者王俞現,原名王治國,青年學者,從事中國商幫變遷、商業趨勢走向、政商關係、老子管理思想、家族傳承等方面的研究,曾任《鄭州日報》《大河報》《東方今報》等報紙財經記者、主筆、專刊部主任等。著有《中國商幫 600 年》《憑什麼要學張瑞敏》等書。

在中國商幫、商人崛起與衰落的過程中,權力與資本之間的糾纏博弈從未曾停止。鹽商、海上私商、外貿商人、買辦、票號商人和近代金融實業家;晉商、徽商、粵商、閩商和甬商……無論是以行業區分,還是以地域代表,中國商人羣體每一次的崛起、沒落與再出發都離不開政商博弈,更受制於社會的開放或封閉。

在這裏着重講一下1760年發生的鉅富變化

擁抱政策,順應變化

從地理位置上看廣州離中央政府心臟較遠,歷來也是華洋雜處之區,清朝官方也不希望西方商人逼近江南財富中心,所以將廣州規定爲國外和中國往來的交易點,由於茶葉貿易的興盛和海上貿易的日趨向廣州趕集中,這就給一批經營茶葉商人嗅到機會,於是很多商人果斷南下遷移廣州。

我國大名鼎鼎的“鐵路之父’詹天佑的爺爺詹萬榜當時因爲這個政策舉家遷往廣州定居,賺得滿盆。

可見順着政策走顯然是明智之舉,哪怕是舉家遷移對於聰明的商人來說也在所不辭,跟着政策,那麼處在正中心,機會自然就來。對於他們來說時機很重要,因爲他們非常善於抓住機會,一切有備而來,那麼自然而然的事成。

抓住時機,開啓人生輝煌篇章

1760年,十三行公行團體正式建立,由於福建同文行商潘啓在洋行摸爬滾打18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人脈,所以順利當上公行商總。

藉此他整頓了十三行的業務分爲外洋行,本港行、福潮行以及貿易的注意事項,一切外國進口貨物均有十三行承銷,一切中國出口貨物也均由其代售,推動了十三行的政治地位,這在之前事從未有過的。

更爲契機的是,公行制度確立之前清朝官方推出一系列制度、措施,以一個體系的形式奠定了十三行商人的壟斷地位,因此”一口同商口岸“也就從此流傳。

公行設立之後,壟斷對外貿易長達10年之久,潘啓不但憑藉自身商總的優勢,而且爲人處世機智,信用好,資金雄厚、充滿智慧因此獲得很多很多的訂單,很快,十三行裏崛起一個靈魂人物,隨後清政府取消之前絲綢不準出洋的規定,176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想要2000擔訂單第一時間想到潘啓。

和潘啓打過交道的法國商人曾在《法國雜誌》提到潘家每年消費多達300萬法郎,財產比西歐一個國王的地產還要多,因此被《法國雜誌》評爲18世紀”世界首富“。

這世界首富不是徒有虛名,他善於遊刃官府、本地商人和外國商人之間,深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堅持多贏商業準則,有退有進,不卑不亢,在堅持最好的價格時,當價格達到極限時,他又會立即退步,有商有量,尊重對方。給對方留下美好的印象,整個合作過程非常愉快。合作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對他給予很多高度評價。

寫到最好

除我上述講的潘啓爲代表的商人事蹟之外還有諸多商人傳奇故事,這裏被作者豐富嚴謹以及紮實的考據考究所折服,梳理前後600年中國商幫興衰歷史,總結了中國商人的精神價值、商業思想和興衰規律,同時也剖析政商博弈和經驗教訓。

讀此書贊同不已,商人的財富不是真金白銀,而是凝結的經驗與教訓獲得。從中國商幫的發展來看,成功的商人不僅需要艱苦奮鬥的精神,更需要與時俱進的智慧,還有高度社會責任感。以史鑑今,記錄中國商人過往600年的興衰史,正是啓迪給當下的企業家,少走彎路,走好路才能走得穩走得快。

雖說作者寫的是商幫,但同樣也可以適用於我們個人。成功的人不僅需要勤奮拼搏精神,也需與時俱進智慧和社會責任感。作爲普通的我們緊抓機會,努力奮鬥,爭當有智慧,有擔當,有責任的社會人。

備註:圖片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及時刪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