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之道

商業的始源從遊走的遠古的氏族部落開始,當山上的果子和可以裹腹的獵物,被採摘撲食殆盡時,遷徒成了一年四季的生活方式,總要去尋找遠方,他們不懂浪漫,簡單的手式和表情,成了觀照的獨白,也有拜的虔誠,太陽,月亮,和生殖的執着,是信仰,爲了生存,爲了繁衍。當牛羊入圈,衣可遮體,分工的細化讓交換成爲獲得資源的必備手段,貝殼,金銀,銅幣,鐵幣……充當固定等價物時,出現了生意。流動,焦聚資源是它的原始屬性,自古的集市,榷場,店鋪,成了產品交換的根據地,敲鑼打鼓的生意開始了,但流動逐利的特徵越發顯著,農耕社會的坐商遊商,在南北大地的千家萬戶,緊密的連接着柴門,被風吹的“嘩嘩”響的窗紙,哪裏有消費就去哪裏,商賈雲集之地,人們爭搶着攤位……買賣歸買賣、生意歸生意,易貨的利潤大於農業勞動的幾十倍,很討巧,也更輕鬆,所以很長的歷史裏,被詬病不恥,自古 “士農工商”的排序千年不變,小生意人在很長時間裏是身份低下的,生存而已,如果有土地可以養活自己,三餐可飽,何必遭這份罪呢?《資治通鑑》《史記》,雖然後代整理中,也有類於春秋筆法的誤導,但這一行的演化發展是一脈清晰的,管仲是士大夫階層倡導商業的鼻祖。


真正的商業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炮利船堅的西方人,從海上來,浩浩蕩蕩的開始張揚武力,嶄新的商業模式滲透到大清王朝,文化,新技術,新認知,慢慢顛覆了生意的價值觀,百年的進程讓買賣的含義,發生了本質變化,整個交易過程開始分工細化,原料的獲取,加工,包裝,上市,行銷,協作互助的過程成了一門學問,“不聽老人言,喫虧在眼前”的傳統拜祖觀念退去了光環,取而代之的是立足於科學驗證的管理方法,營銷理念,資本金融擴張構築的一個個商業版圖,成了頂膜禮拜的金字塔。


文化無疑是內在驅動力,道即規律,天道、地道、人道、商道的詮釋從沒有止步,委託式的增減內容,適應着當下的需要。但商的本質是流動,從遊牧的草原遷徒,從船隊的海上漂流,“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出世思境,也許正是商者的修爲守則。高處是出發點,低處的積水是汪洋是藍海,大魚湧動,“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魚之樂?”

創於3.26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