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於爭取主動

看似一個哲學話題,實則是心理學問題。大體意思是,生命特別是高級生命之所以熠熠生輝,那是因爲生命始終在向上爭取、向前發展、永不停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自覺能動。簡單來說就是具有主動性。凡是活的東西大體都具備這一特性。因爲,活的東西首先要圖存,然後要傳種。要想活上來,那就得攝取食物,無論什麼族羣種類的生物,凡要攝取食物,必然主動獲取。當然,蟻后和嬰兒需要投餵,但張嘴和吸食的動作仍然是主動爲之。傳種不需多說,更是主動行爲。主動之所以稱之爲主動,那是與被動相區別。被動是因爲外界刺激後所作出的反應,有刺激能反饋稱之爲動。而主動則是不通過外界刺激就會做出選擇性的行動。主動的“動”是起頭的一動,起頭又起頭,不斷地起頭,新新不已。舉一個商業社會的例子。蘋果公司爲什麼偉大?可以說在於它創新又創新,不斷創新,這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而這種生命力來源於對用戶需求的主動創造,不停地創造,而不是反饋。總結一下:凡取得經驗者即是取得心靈向世界所發問題的答案,如果沒有發問的活動,就沒有知識出來。對於生命本體來說,生活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這些問題的提出不是外界強加的,而是生命體主動爲之。主動性的另一特點在於“爭取”,即爭取主動的爭取。也就是主動是通過主觀努力爭取到的,不是開始就有。拿戰爭來舉例。對戰雙方兵力相當、武器裝備相當、地形特點相當,訓練水平相當,戰爭勝負決定於一方的努力程度。這種努力程度在於主帥運用資源的靈活性,即在一個局部以較少資源拖住敵人較多資源,而在另一個局部以絕對優勢打擊對方。從古至今千萬戰爭,莫不出於這一規律。形成有利局面背後的因素,就在於主觀努力之努力,爭取主動之爭取。

二是創造靈活。《論持久戰》中講靈活性說:“靈活性就是具體實現主動性於作戰中的東西。”怎麼理解。靈活性就是生物不受制於物而始終能夠制勝於物的表現。再淺顯得解釋是,遇到任何問題都能因時因地因勢的應付,不會陷於被動,這就是靈活性。知道的靈活的概念,就要在生活中充分展現和發揮靈活性,才稱得上有意義的生命。那如何創造靈活性,是我們需要討論和解釋的問題。簡單說就是“分工和統一”。螞蟻和蜂類組織我們會讚歎其羣體的智慧,他們也是這個星球上爲數不多的古老物種之一,之所以物種延續下來,對環境的適應性是一個核心因素,而這種適應就表現爲物種生活方式選擇的靈活性。觀察蟻羣生活方式,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分工,而且是精準和機械式的分工,工蟻、兵蟻、母蟻、蟻后各自責任清晰、分工明確。分工不足以造就偉大的組織,統一纔是。蟻羣統一的方面是“傳種”,而統一背後邏輯雖不得而知,但信息素在蟻羣達成統一目標起到很關鍵的作用。總之集中統一的指揮、專業精準的分工造就了蟻羣獨特的靈活性,確保其能有效應對自然界遇到的各類問題。我們人類也如此,大腦負責集中統一指揮,身體各個器官有各負其責、各安其命。分工而後功能各得進於專精,同時帶來分化,更以精細。嗅覺、味覺、視覺、聽覺,甚至第六感覺才更加靈敏,對於外界刺激反應更快,更重要的是正是這種細化的分工,保證大腦“空出來”只做“選擇”這一件事,這樣漸漸具備了提前預測的能力,主動選擇、靈活應對就順理成章了。當然,具備靈活性更重要的因素在於統一,對每個人來講,就是理智對於本能的抑制作用。這也很好理解,蟻羣組織之所以強大,分工是一方面,更重要得是圍繞一個目標協調一致地行動。對人這個物種來說,想要發揮生命應有的光芒,就需要抑制多數本能活動。我們最大的本能是什麼?就是大腦停下來,不指揮了,身體各個器官依據所謂的條件反射來行動。你有沒有發現,老年人,特別是生命盡頭的老年人給我們留下什麼印象。不是失去了行動的能力,而是喪失了判斷力,也不能進行有效溝通,尋求幫助。還有,我們都知道 “躁動非靈活,情急最誤事。”,也是因爲思緒衆多,你無法從理順雜亂的頭緒,從而做出有效決策。

三是知識與計劃。計劃是人們在其行動之前,卻不立即行動,而就其所要解決的問題中那些對象事物,先從觀念上設計措置多次,以比較更好的行動方式。計劃本身來源於人的自覺心,人先有了意識,爾後有目的,再有行動,行動成功與否,還決定於知識。知識是構成開始於各種感覺、知覺等直接經驗。當然,最重要的是對事物本身“真”的識別。知識系統發展,不光是生活經驗的累積,更是人們天生的知識欲。因爲有了種慾望,進而蒐集、檢查、實驗,努力促進知識的發展。開始,人們爲了生存和繁衍而謀劃,進而改造自然。後來,人們開始超越本能,追求自由、追求更大的靈活,進而向上爭取。向上爭取則需衝破侷限,方法則是摒去感情衝動,即克服本能。反過來理解,就是通過計劃和知識,求得人心最大的解放,使得生命本質的自覺性更加靈敏,或者說通過擬製本能,使大腦擁有更大的主動性和靈活性,直覺地知道自己爭取什麼,併爲之不斷爭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