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丐”,不應該被遺忘的“武訓”

民國時期某中學的一次歷史考卷中有這麼一道題目:說出你最崇拜的歷史人物。在三百多份答案中,有不少學生回答“武訓”。

這位武訓是何許人物,居然能夠得到這麼多學生的崇拜。

道光十八年(1838年)武訓出生在山東堂邑縣(今屬冠縣)柳林鎮武家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因爲在家排行老七,所以被叫做武七。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給他賜名“武訓”。

武七從小父親就去世了,靠行乞爲生,後來武七當傭工,僱主欺負他不識字,就用假賬欺負他,謊稱工錢已經付清了,武七和僱主爭辯,反被誣陷遭到毒打,武七氣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語,在鄉鄰的勸導下,武七身體漸漸恢復,立志興辦義學。

清咸豐十年(1859年),二十一歲的武七開始行乞集資。他頭髮髒亂,面目污黑,爛衣遮體,四處乞討。幾年下來,足跡所至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在行乞過程中,武七邊乞邊傭,遇爲了能掙到錢的活,即使再苦再累,他也不推辭。一年四季,食無定餐,宿無定所,每次討得較好的衣物和飯食,他就設法賣掉換錢。自己只穿最破的衣服,喫最粗劣的食物。人們聽說他行乞辦義學,都很慷慨。武七手裏有了錢就交給鄉紳富戶代爲經營生息。

爲了能夠乞到更多的錢,他故意譁衆取寵,像江湖雜耍藝人一樣表演錐刺身、刀破頭、扛大鼎等節目,甚至喫毛蟲蛇蠍、吞石頭瓦礫,以取賞錢。他還將自己的辮子剪掉,只在額角上留下一小辮,扮成小丑以獲得別人的施捨。

武七白天乞討,晚上紡線績麻,在農忙時給富人打短工,盡一切辦法攢錢,甚至給富家子弟當馬騎,代替牲畜磨面。

隨着款項的增多,武七開始典買田地,備作學田。同時他以三分息給他人放貸,以獲得更多的資金。

光緒十四年(1888年),武七花了四千餘吊錢,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武七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時間來實現他的理想,在這三十年裏,他受盡苦難,學校建成後他跪請當地有學問的人家前來任教,

當年招生約五十餘名,學生學費全免,經費從武七置辦的學田中支出。每逢開學第一天時,武七都要先拜老師,再拜學生,這種儀式持續多年。每次置宴招待老師,他都請當地名紳相陪,而自己則站立門外,專候磕頭進菜,待宴罷喫些殘渣剩羹便匆匆而去。

平時,他常來義塾探視,對勤於教課的老師,他叩跪感謝;對一時懶惰的老師,他跪求警覺。有一次老師睡午覺睡過了頭,學生在學堂內打鬧,武七徑直來到老師的房前,跪下高聲唱道:“先生睡覺,學生胡鬧,我來跪求,一了百了”。老師十分慚愧,以後再也不敢疏懶。對貪玩、不認真學習的學生,他下跪泣勸:“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就這樣,義塾老師對他十分敬憚,而學生也不敢有絲毫懈怠,大家都嚴守學規,努力上進,學有所成者甚衆。

光緒十八年(1892),武七花費四百兩銀子在臨清御史巷買下宅基。並求得臨清官紳資助,四年後建成“臨清御史巷義塾”。

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七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同時奏請朝廷頒以“樂善好施”的匾額。清廷授以武七“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賜名武七爲武訓。從此武七聲名大振,堂邑縣令勸其完婚,安享晚年,武七唱到:“人生七十古來稀,五十三歲不娶妻,親戚朋友斷個淨,臨死落個義學症。”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4月23日,武七病逝於御史巷義塾。根據《清史稿》的記載,“(武七)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武七在學童們朗朗讀書聲中含笑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五十九歲。

出殯當日,堂邑、館陶、臨清三縣官紳全體執紼送殯,遵照武七遺囑歸葬於堂邑縣柳林鎮崇賢義塾的東側。各縣鄉民自動參加葬禮達萬人以上,沿途來觀者人山人海,一時師生哭聲震天,鄉民紛紛落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