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宇的分享

早上一起牀看到曉宇發的微信:一個"成甲講如何讀書"的音頻,一篇一個公衆號"關於如何讀書"的文章。音頻下午孩子睡覺的時候聽完了。文章剛讀完,寫本文的前幾分鐘,順便閱讀了曉宇今天的文章。不得不說,有些人的執行力真的很強。曉宇說她最近在踐行文章中的方法,晚上她的文章中真的在用這種方法。

曉宇推薦的文章中有一些關於"寫作"方面的內容,留下了一些印象。


我想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但是我現在是個寫作小白,我只會寫日記。那我應該怎麼練習?

不是說,我一上來就要衝着知名公衆號去投稿,去寫自己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稿子類型。

而是,我看看自己能不能先把自己的日記修改成可以公開對外發表的樣子~

等我的日記公開發表一段時間,並且獲得了大家的認可之後,那我再往前繼續走一點,去嘗試一下,我能不能對當前發生的社會熱點事件,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能不能寫出一些結合外部現象,而不只是停留在自己內心的東西。

這樣一步步地往出走,不讓自己突然遭遇太大的困難,但是也具有一點點挑戰性,完成了會有成就感~

寫到這裏好像突然理解了,作者爲什麼要把「複利曲線」和「舒適區邊緣」放在一起,並且說他們是一對好朋友。

簡單來說,我們想要成長,想要成功,就需要持續不斷地去努力,或者說,需要定時定量地投入自己的精力(這其實就是複利會產生所需要的基礎,每天都要做),但怎麼能保證自己每天都會去做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讓這件事對自己顯得太難(這就是舒適區邊緣),否則自己幹一次就放棄了,也就不存在積累和複利了。


我斷斷續續塗鴉、寫作也有一段時間了,前後加起來應該有大半年,一直覺得自己處在舒適區,曾嘗試過寫覆盤、寫感恩日記……每日的寫作就像在記流水賬一般,寫作能力基本沒有任何提高。看見曉宇寫感知記錄,我試着嘗試過,才發現那難度不小,索性放棄。

我的寫作能力爲什麼沒有提高?自我分析如下:

1.對自己的定位太低。就想着記錄自己的生活、工作、學習,有時候是反思一些事情,算是自己給自己做心理建設,部分有療愈的目的。沒有一個更高的要求,行動上就不會改進。

2.讀書不多。輸入很重要,沒有持續的輸入怎麼可能輸出高質量的內容。輸入還涉及要吸收,怎麼吸收一直是擺在我跟前的難題,遲遲沒有解決。大部分時間是讀了一本書想着事後回憶內容,寫篇讀後感。真正落實的時候發現自己語言匱乏,有些當時記憶很深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轉述一遍居然說不清楚,邏輯不通順。

3.沒有一個明確的寫作方向。最初寫作的目的是記錄,單純的記錄類比於流水賬。應該有一些更新的東西在文章中:社會熱點的思考,人生感悟,所讀書籍中有沒有類似的觀點等。

4.排版。這方面我沒有特殊的要求,只是一行一行的寫出來,能做出閱讀感流暢的排版最好,目前不需要糾結的太多。

5.怕丟臉。在外面的人看來,我是一個能力不錯的人,只有我自己知道是一個多自卑的人。把一部分文章公開發表我做不到,拿不出手是一個方面,另外從我內心來說,我不習慣辛苦寫出來的東西被改的面目全非。

有過像曉宇一樣嘗試作者介紹的方法,目前對我來說不適用,這種方法需要大段的時間坐在電腦前整理,敲鍵盤。現階段我的時間都是碎片化的,唯一超過兩個小時的單獨時間是把孩子哄睡以後。而孩子睡了,我也差不多瞌睡的眼睛睜不開了…

光焦慮是沒有用的,怎麼才能找到突破口呢?怎麼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笨鳥先飛,可先飛的後果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生命短暫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