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訪古10(河津編)

河津,上古屬於“皮氏”之地,“皮氏”既是古帝氏之名,亦爲古部落之名,爲殷所滅。西周時,爲諸侯國冀國、耿國、韓國所在,均被晉滅。春秋時期,晉國宗法分封制度開始瓦解,陸續在邊疆地區乃至內地推行縣制,曾設皮氏縣。秦漢爲皮氏縣,北魏改爲龍門縣,宋時因境內有黃河渡口而名河津縣。

河津市區西紫金山麓,原九個山頭均建有大小不等的廟宇,蜿蜒如龍,俗稱九龍廟。後惟九峯之中最大的建築羣——真武廟尚存,後人便陸續把其他山頭已毀的廟宇遷建到此,此地便延續稱爲九龍廟。

真武廟所在山頭,地勢高峻,三面臨空,形狀似島;山坡高下,松柏如麟,環境清幽,古有“臥麟崗”之稱。清咸豐11年,崇文社王照離等人在創建崇文閣、純陽洞時方題名“麟島”,“麟島”之名由此傳開。真武廟爲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真武廟,創建於元末明初,明嘉靖、萬曆,清康熙、乾隆、咸豐、道光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建或重修。

山門兼戲臺,常見的建築形制。

進入山門,是一個四合院式道院,右手(東廂)八仙閣,左手(西廂)功德坊,正面地勢擡升,依次爲香亭、獻殿、真武殿。

升香、居歆,居歆是安然享用。

真武廟重修工程竣工後,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其武將軍題詞“堪壯三晉”。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無量祖師、真武蕩魔大帝等,爲道教神仙中有名北方之神,湖北武當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場。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達到鼎盛,宮廷和民間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廟。

娘娘殿西是玉皇閣,上層玉帝閣,下層三皇洞,合稱玉皇閣。

玉皇閣西南是崇文閣。崇文閣下有純陽院,相比主要建築真武院,建築羣相對簡單,略過。

崇文閣上嵌有清代碑刻,內容爲小草“麟島八景”等,書法、刻工俱佳,應該拓印流佈。麟島八景爲:西河畫舫、孤雲送月、雁塔凌空、倚鬥金鑾、太華晴峯、汾水秋波、小橋飛鳳、原麟疊翠。

崇文閣西北方往上,過南天門,通往真武廟最高處——朝天宮。

通往朝天宮的棧道,沿山脊修建,山勢蜿蜒而上,兩邊深溝。登臨此境,董其武所謂“堪壯三晉”,當非過譽!

俯瞰

下來到純陽院,向西穿過小鳳橋,又是一院。

真武廟是典型的郊外山林道教建築,如今城市發展,已進入城區。

借兩幅網絡上河東拍客的航拍圖,體驗俯瞰全貌的效果,聲明並致謝。

連伯村的高禖廟,距此不遠。轉場途中發現一碑樓,石雕精美。

河津高禖廟,位於陽村鄉連伯村,始建時間不詳,宋元明清皆有修葺擴建。廟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新建的山門、戲臺、高禖宮,古建之香亭、獻殿、正殿、東西廂房。

高禖之廟歷代皆有,通常設於都城南郊。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因供於郊外又稱郊禖。高禖之祀是很重要祭祀活動,仲春之月,“玄鳥至之日”(即春燕來時),由皇帝親率後、妃、嬪御等前往高禖之廟祭祀媒神、祈求多子。

通常設於都城南郊的高禖廟何以建在連伯村,有人考證不遠有什麼遠古方國的都城。我想,這裏或許是民間祭祀高禖的場所。古禮規定,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士祭門戶,庶人祭其先祖。高禖之祀,夏人所祀爲深山氏(即女媧),殷商人所祀爲簡狄,周人所祀爲姜嫄,高禖就是母系社會的氏族母祖,普通百姓祭祀先祖,並不越禮。

獻廳兩側山牆繪有大禹治水及后稷出生、教民稼穡等內容的壁畫。

轎內爲姜嫄

主殿內正位供奉女媧,左祀大禹,右典后稷。

新建的高禖宮

臺頭廟,位於河津市內新耿南大街與龍崗路交叉十字口東北隅,廟址已建爲廣場。臺頭廟未知創建於何時,據廟內碑文記載,明成化年間重修,因其基本構件爲元代,於2013年3月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建築有前殿五大間、中殿五大間,後爲獻殿、正殿,正殿左右有配殿。

臺頭廟是以奉祭“泰山神”的東嶽廟(德雲殿)爲中心,其它西嶽廟(灝靈殿)、后土祠(聖母殿)等爲輔的綜合神廟。

修村薛仁貴寒窯,市級文保單位,位於修村村東一土崗上,土崗形似伏虎,名白虎崗。這是白虎崗及新建的廣場、平遼王薛仁貴塑像。村南是汾河,白虎崗東向2裏百底村東側,即當年薛仁貴汾河灣射雁處。

薛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唐朝名將,屬於河東薛氏家族、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少孤貧,娶河東柳氏,聽婦言去絳州投軍張士貴。初戰遼東安地,單槍匹馬,直取敵將首級,懸掛馬上,解本部將領劉君邛之圍,一戰揚名。高麗安市之戰,面對25萬大軍,身着白衣,單騎衝陣,唐軍大舉跟進,大敗高句麗。太宗對薛仁貴說:“朕舊將皆老,欲擢驍勇付閫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皦將。”

薛仁貴一生東征高麗,西戰吐蕃,北伐突厥,創造了“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三箭定天山”、“良策息干戈”、“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奇勳,唐高宗曾對薛仁貴說:“漢北遼東鹹遵聲教者,並卿之力也。”《唐書》評價:“仁貴驍悍壯勇,爲一時之傑,至忠大略,勃然有立。”《明史記事本末》評價:“軍若驚飈,彼同敗葉,遙傳仁貴,咋舌稱神。”

薛仁貴任安東都護後,移治平壤新城,期間,撫愛孤幼,存養老人,懲治盜賊,擢拔賢良,褒揚節義之士,高句麗士民安居樂業。至今,朝鮮各地仍有不少薛禮廟,遼東仍有許多關於薛仁貴的遺蹟和傳說。

白虎崗上這個窯院,傳說是薛仁貴與柳英環夫婦當年住過的寒窯遺蹟。窯內的土炕、竈跡,據說爲明末清初時重修。

河津有薛仁貴的寒窯,西安有薛平貴的寒窯,薛仁貴與薛平貴的故事大多相似,以前心中有疑問,後來得知,薛平貴的戲,只是爲求得夫榮妻貴的大團圓結局,由薛仁貴的故事改編而來。歷史上並無西安武家坡薛平貴其人,而河東“薛家將”可是真實的歷史,五世其昌,成爲通俗小說《薛家將》的人物原型,《薛家將》、《楊家將》、《呼家將》是我國通俗小說史上“三大家將小說”。

河東薛氏是蜀漢滅亡後從蜀地內遷至河東的一支豪強家族。《新唐書》記載:(東海相)衍生兗州別駕蘭,爲曹操所殺。子永,字茂長,從蜀先主入蜀,爲蜀郡太守。永生齊,字夷甫,巴、蜀二郡太守,蜀亡,率戶五千降魏,拜光祿大夫,徙河東汾陰,世號蜀薛。二子:懿、始。懿字元伯,一名奉,北地太守,襲焉陵侯。懿生三子:恢、雕、興。恢一名開,河東太守,號“北祖”;雕號“南祖”;興號“西祖”。北祖一支在北魏初即式微;南祖一支沿武力豪族的道路發展,有薛安都、薛仁貴等薛家將;西祖由武力強宗轉變成文化士族,有薛道衡、河東三鳳、薛稷、薛瑄等,以及離開故土的薛居正。

薛氏的勢力範圍在龍門、稷山一帶,這裏地處華北西入關中之要道,乃兵家必爭之地。薛氏既要面對北來之胡騎,又要面對西侵的氐羌,多秉承武勇粗豪門風,崇尚武功。薛氏在晉時還受重用,十六國時期薛氏未嘗仕於朝,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十四:永嘉之亂,中原淪陷,汾陰薛氏,聚族阻河自保,不仕劉(淵)、石(虎)、苻(堅)者數十年。汾河之南的薛通壁和黃河以東的薛壁是當時抗擊胡人的主要據點。“河東薛氏,涵養於魏,興於周,隋唐盛極”。薛曜娶唐太宗之女城陽公主,薛紹娶唐高宗、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薛敞娶唐睿宗之女哪國公主,門庭顯赫。自五代以下開始式微,元代薛氏家族歸隱山林沉默於世,宋明科舉,薛氏子孫如薛居正、薛侃、薛祥、薛祿、薛顯、薛蕙、薛應旗、薛允升、薛福成等以才入仕者甚多。

射雁塔(白虎塔)距離寒窯有一段路,相傳爲唐末龍門鄉里及薛仁貴後裔爲紀念薛仁貴當年在汾河灘射雁而建。該塔建造於宋代,塔八角八級實心,塔高20米。八級造型,與古塔傳統的單數層級迥然有別,是研究古塔形體結構的特殊例證。首批運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旁不遠有一座碑樓, 碑題"儒學優行廩生宣三公張夫子德教碑“,立於光緒34年(1908), 遭到人爲破壞。


樊村鎮古垛村后土廟,廟院坐北朝南,一進院佈局。現存戲臺、聖母殿均爲元代遺構。聖母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椽,單檐懸山頂,樑架上有元元貞元年(1295年)題記。第六批國保單位。新修的圍牆門樓,注意管護,大門敞開,方便參觀,這樣很好。

大殿正面爲戲臺,臺基爲正方形,臺前檐施四根檐柱,檐柱上承託大額枋,斗栱爲四鋪作單下昂。後牆施四根後檐柱,中間施木隔扇,把戲臺分爲前後場。

聽說樊村鎮樊村堡村古建民居有保存,到村後得知村委會就在一個關帝廟裏,大門鎖着。

樊村堡與樊村一路之隔,樊村關帝廟戲臺,創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成化、清康熙、乾隆年間均有修葺,基本結構仍爲明代建築。想來可能現在地基升高了,戲臺已不成其爲臺。

後來舞臺維修,整體提升1.5米。

樊村玄帝廟,當地人稱琉璃廟,創建於明隆慶三年(1570年),至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竣工。沿中軸線有山門、香亭、中殿、後殿等建築,2013年5月,河津玄帝廟被公佈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玄帝,即玄武大帝、真武大帝,前面已經說過。根據陰陽五行來說,北方屬水,故北方之神即爲水神。這座玄武廟,正是明代玄武信仰興盛時所建。

沿中軸線有山門、香亭、中殿、後殿等建築,規模基本完整,但年久失修,腐朽塌陷狀況嚴重,急需搶修。聽說玄帝廟保護修繕工程已正式通過國家立項。

樊村玄帝廟原來由糧食部門佔用,這種蘆葦杆和泥砌建圓柱形建築,應是當年所建糧屯吧。

嵌在牆壁的兩塊碑。一塊題爲”皇經",”皇經"就是“道德經”。

問了幾次,終於在山西鋁廠9號路華澤廠區內找到康家莊鎮風塔,省保文物。該塔創建年代不詳重建於宋,明萬曆11年(1583)重修。塔體爲方形實心磚結構,十三級密檐式,高27米。中國五大回音塔之一,在塔前猛擊石塊,可發出“鳥鳴”迴音,夜闌人靜時,連續敲擊,一連串迴音似百鳥爭鳴。

該塔系興國寺寺塔,名爲鎮風塔,是因康家莊距離禹門口不遠,“禹門口,常風吼”,建造鎮風塔以鎮風害。

塔體上有日本人留下的槍炮彈痕。

黃河禹門口,是“禹鑿龍門”的地方,也是“鯉魚躍龍門”的地方。傳說,大禹治水13年,鑿開龍門歷時4年。

黃河在禹門口湧出山陝峽谷,河道變寬,水流平緩。

禹門口曾經四橋飛架,1949年爲支援解放大西北,西北野戰軍後勤運輸部在這裏建起了一座鐵索橋,結束了禹門口只能船渡的歷史,鐵索橋建在禹門口南。1971年因建設鐵路橋,把鐵索橋北移。1973年6、7月禹門口黃河公路大橋、禹門口黃河鐵路大橋相繼竣工通車(雙向兩橋),這樣從北往南依次並排四座橋:鐵索橋、公路橋、兩道鐵路橋。

2014年12月6日禹門口黃河鐵索橋山西一端的幾根鐵索斷裂,部分橋體跌落河中。正值黃河凌汛期,斷橋成爲黃河公路大橋的安全隱患,12月8日有關部門將黃河鐵索橋兩端鐵索全部割斷,使橋體全部沉入黃河中,禹門口黃河鐵索橋就此消失。

2020年9月新建的國道108線禹門口黃河大橋通車,原與鐵路橋並排的公路橋禁止車輛通行。

行走在已經禁止車輛通行的公路橋上

這是鐵索橋遺存

公路橋橋頭原有大禹廟,於民國21年(1942)被日軍拆毀殆盡。

小梁鄉西梁村阮氏雙碑樓,到達後,首先看到的是這個大路中間的碑亭。據說雙碑樓是父子碑,父西子東,街當中的碑是孫子的,祖孫三代碑。

阮氏雙碑樓分別建於光緒三年和光緒五年。父碑題“皇清例贈武德佐騎尉鄉飲耆賓阮翁諱廷實字充吾號信卿德行碑”。子碑題“皇清儒學生員鄉飲介賓阮公諱凌雲字仙梯號從龍德行碑”。相當高大,保存不錯。 河津這一片,碑都是四面柱體,四面刻字。

清代鄉飲酒之禮制,每年由諸州縣簡選年高望重的紳士一人爲賓(稱爲鄉飲耆賓或大賓),其次爲介(介賓),再次爲衆賓,詳報督撫,舉行鄉飲酒禮。所舉賓介姓名籍貫造冊送禮部備案。行禮後賓介如有錯罪,則詳報褫革,諮禮部除名,並將原舉之官議處。“耆”指六十歲以上老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