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最強腦洞笑話中悟到了啥

有一個最強腦洞笑話是這樣講的,一個人對他的媽媽說他不想上學,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爲同學們都不喜歡他,一個是他也不喜歡所有的同學。

看到這裏,不知道大家的腦洞如何呢?儘可能去編織故事中無限的可能性。但在腦洞編織中,都多多少少匯聚自己感受的人生,也許還有壓抑在潛意識的真情流露。

然而這個笑話中的媽媽是這樣回答的,你必須去上學,原因也有兩個,一個是你現在已經45歲了,一個是因爲你是學校的校長。

看似一個不太冷的笑話,卻暗含着人生的一個哲理,當我們知道自己的責任在哪裏時,也許也就不會因自己的情緒消耗而放棄那一部分責任的。

真正的陷於非理性思考於不顧時,那麼這種模式的形成,也有其配合的必然環境因子。才導致了某一部分人經常在生活中說自己愛衝動,或義氣行事。

我常常思考,一個滿嘴說自己易感情用事的人,TA的過去到底經歷了什麼?抑或是TA的早年養育環境是如何塑造這個人持之以恆的感情用事呢……

心理學精神分析的一個特點,總是願意看看來訪者的早年養育經歷和重要關係他人,是如何塑造這個人現在的人格和防禦模式的。

如果說易衝動、感情用事、至別人於不顧的是一個人處理關係時的防禦模式的話,那麼這個人通常忘記了人類還有一個總統腦的理智分析區域。

當一個人處於情緒張力比較大的關係中,也許會激發TA的各種無意識的情緒感受,進而把這些無法容納消化的情緒一同表達出來,讓關係中的別人不僅承擔了TA們自己需要承接的那一部分情緒,還要吸收來自你多餘的那部分情緒感受,那麼感情用事通常會讓關係處於更糟糕的鏈接之中。

沒有人會爲你的情緒去買單,所以造成的後果是需要自己承擔,並且做爲成年人,還需要爲自己所做的事情負有責任。

就如上面的笑話所講,你需要爲自己作爲一名校長負有責任。雖然笑話中的媽媽並沒有去陷於“孩子”的情緒能量糾纏之中,或者是理解他的孤獨無助,而是理智化的去隔離了情感的部分,直接去跟“孩子”去暗示談責任。

我想這個媽媽也許就是一個理智化的人,才導致了45歲的成年人還跟媽媽談感情用事的那一部分,這是多麼深情匱乏的需求。

更或許是媽媽以往是個配合着自己孩子感情用事的媽媽,現在發現有時候在完全覆蓋的愛下,還要有些讓孩子不太舒服的邊界,即有些責任的強調。

這是保證一個孩子走向更加健康的標準,一味的強調愛而忽略責任,這個過度“寵溺”是把一個孩子湮沒,最終喪失TA做爲一個獨立人的自主性。

我們會經常聽到或看到一些孩子,因爲父母的無邊界的愛,造成了一些無法挽回的遺憾。

所以當我們這屆父母對原生家庭決定論緊緊束縛時,也要跳脫出來原生家庭的愛的濃度。

當我們過度給予愛的同時,一定要覺察這到底是孩子需要的嗎?還是我們在好父母或原生家庭的角色裏沒有理智的分析明白。

真正的愛一定是孩子需要的,而不是自以爲是的一味給予,而無覺察的反思自己的給予是不是孩子所要的,那麼孩子便無法從心智化更高的層次中理解自己和他人。

我曾遇到這樣一位媽媽,她在孩子上小學時,還一味忍讓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打人的行爲。嚴重時,孩子連自己的親媽都不分輕紅皁白的打。

那位媽媽真的是練就在衆人面前的一身好脾氣,無論如何她都不動聲色的忍讓孩子,這好媽媽的印象深刻留在大家心中。

只是這種好讓大家認爲她有一種假假的味道,有時候她孩子的行爲,都讓我們做媽媽的氣的牙根直癢癢,而那位媽媽卻依舊容忍孩子。

我記得有一次,有一位媽媽終於忍不住告訴她,是時候該管教管教孩子啦。我知道這位媽媽做爲一個替罪羊的典範,終於忍不下去她這樣“愛”孩子了。

結果那位媽媽卻說,讓自己的孩子做自己,孩子這樣不是需要愛嗎?再來傷害怎麼受得了……

聽那位媽媽的反駁之話,媽媽們再也無話可說。其實我知道,當一個人用教科書的理論去教育孩子時,她就早就忘記了真正的感受和愛。

其實當我們無縫鏈接我們的感受時,這種感情纔是真實深刻的。

我不相信一個媽媽讀了再多的育兒書籍,把書中的十八般武藝背的倒背如流,她去拿着這些參照去教育她的孩子時,她其實有可能在真正隔離自己的孩子,把真實的感受拒之於門外。

這也許就是懂了那麼多的道理,依舊臣妾做不到的哭聲,畢竟臣妾從潛意識裏還沒想真正做到。

所以與其做一個自己頭腦中的好媽媽,還不如做一個在關係中的真實媽媽,讓孩子能夠在愛與責任中自由穿梭。

我曾經在朋友圈中講過這樣一句話,過度談愛是防禦責任,而過度談責任是防禦愛的部分。只有兩面達到一個有效的趨近平衡態時,纔是一個健康態。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定要經歷好媽媽,好爸爸的階段,同時TA更需要經歷真實的媽媽與真實的爸爸階段。

在經歷好媽媽,好爸爸階段時,通常是嬰幼兒時期,除了給予足夠的生活照料外,還要有心理上的營養給予。

這時候經常會聽到心理學家說父母的鏡映,尤其是媽媽要鏡映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無法言語化的情緒小怪獸命名,並且在適當的情況下給予有效的引導。

這就涉及了比昂容器之說,把孩子無法容納的感受元素,經過父母的容器,變成可消化可容納的感受返還給孩子,這是父母需要做的,這也是考驗父母容器和人格穩定性的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父母常因自己碎片化自我而導致了無法容納消化孩子的感受,變成了把自己的無法整合的感受一併返還給孩子,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感受壓力。

時間一長,孩子們便會在情緒感受的駭浪裏漸漸迷失了自己,有的也許會壓抑隔離,有的也許會一直卡頓在感情用事上,有的有可能會發展爲上述那位媽媽養育的那位孩子的極端行爲上……

這時候就不要相信“要讓孩子成爲TA自己”,沒有天生的魔丸,除非父母做了一些事情配合這個魔丸“演”下去。

那麼,這個時候一定要有做真實爸媽的勇氣,可以溫柔而堅定的告訴自己的孩子,哪些行爲是不被允許的,是堅決需要改正的,邊界的強調,纔會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責任在哪裏。

做個真實的爸媽,要勇於向孩子說不,同時不帶誘惑的深情守住自己的邊界,而不是當孩子一哭二鬧時,我們父母就因“愛”而妥協。

這裏的愛不是真正的愛,而是基於沒看到真實的孩子而滿足自己的愛而已。

同時,做個真實爸媽,就允許孩子在關係中可以隨時打敗自己,但絕對不能被打死。也就是說在關係中,一定要讓孩子體驗到生生不息的能力。

這裏的打死的意思是,當孩子的攻擊性沒有邊界的去釋放時,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我們的界限在哪裏,並穩穩的站在那裏,不要讓孩子衝破一次次的戰火硝煙,而把我們躺屍踏過那裏,並且我們還沒有方法去“應戰”。

真正的父母一定要經歷且必須經歷好爸媽,還要經歷真實爸媽的階段,最後才能讓孩子融於真實的世界中自由奔跑。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