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回顧(上)

本文是從楊寧老師開示的《金剛經》講義視頻裏整理出。


現在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金剛經》在說什麼。佛說《金剛經》緣自於佛的大弟子須菩提的一個問題,即剛發心求取佛果的善男子、善女人該怎樣安住在佛的知見道上?怎樣降服內心的煩惱,妄念?


佛從下面幾點做了開示,因爲這幾點是弟子們當下修證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最容易執着最容易在知見上出錯的地方。



第一點,首先發願普度衆生。因爲一個人要發願成就佛果時,應該知道自己是要回歸到生命的源頭,而站在生命的源頭看,我們的心是包含宇宙萬物的。故當一個人發願成就佛果的同時,也意味着是要發願普度宇宙一切有情衆生,內外一如。


所以站在佛果位看,大乘菩薩發心求佛果,首先應發願平等普度三界六道一切有情衆生,要爲救度衆生出輪迴而成佛,不能只爲自己。


這個發心是修證的方法,目的是從發心開始,就要破我執。如果我們無法理解自己的心包含一切衆生,那試想一下,我們的心有時會慈悲的像菩薩。有時會憤怒、憎恨、嫉妒像修羅。有時又渴求聖潔、純淨、完美像天人。有時被身心的慾望吞噬,不再有任何做人的底線,隨心所欲,像畜生。身心痛苦時像地獄道衆生。對食物或情感飢渴時像餓鬼道衆生。對名利情執着貪婪時痛苦不堪,也不懂捨棄放手,像人。住在禪悅中享受光化境界時,像色界天天人。住在四空定中,像無色界天人。


所以觀我們自己的心識,具有三界六道一切衆生的現象,所以度自己出輪迴,度自己成佛,也同時等於是度六道衆生的心。


所以佛一開始說:“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我們的心識中涵蓋一切有情衆生的心識,我們成佛,其實是令一切衆生入無餘涅槃。


衆生無量無邊,我們的心識現象也沒有止境,現在我們要回歸生命的源頭,那怎樣安住修行道上沒有煩惱妄心雜念呢?


佛在經文中告訴我們,我們只需要不着三界六道一切相就可以安住,就可以沒有煩惱障礙地順利迴歸,就可以見到我們的自性如來了。


但生生世世習氣慾望的牽引,使我們生起許多分別認知執着,心識中六道衆生的種子觸緣即發芽,開花結果。剛開始修證佛法,我們似乎對這些緣無能爲力,佛便告訴我們,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管是身心中生起的慾望覺受,還是身心外六根所見所聞,六根所感知分別的一切都不應被它們轉,將它們先看成是幻境。就像你要離開一個地方,你一定不能還抓住一個地方的某些東西不放手,那你就無法離開半步。而現在要離開三界六道,是你的心識,故心不能有牽掛執着任何東西,三界六道的一切,都像路過的風景,了了分明,但在你心中卻是幻境,不需執着、取捨,更不能粘着,絕不放手。否則你的心就無法安住在佛的見地中迴歸源頭了。


佛在經文中重點先破人類要成佛最執着的四相,即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我相是對自我的認知,認爲這個不斷生滅變異的身心,即是自己。這個自我的相是大家掛礙的,它的每一點覺受都牽動我們,令我們生起貪嗔癡慢疑,留在人道。


人相即是指對他人的分別認知。比如美醜,善惡等,然後生起種種見解、取捨、覺受,生起種種煩惱與不自在,我們管不住自己,還想佔有控制別人。


衆生相即我們認知的三界六道有情衆生,我們認爲這些衆生各有各的相貌,習性,故被他們的差別相轉,不能平等對待一切有情。而且大多數人的衆生相其實是一個廣大時空的想象,除畜生道外,其他道衆生看不見,似乎只存在於我們的習氣種子裏。我們被自己的習氣,慾望,迷惑牽引,就是被三界六道一切有情衆生在轉。


壽者相是人追求的目標,每個人都愛惜生命,都懼怕死亡,都想長生不老,這是人類着萬物的生滅相,有固定執着的時間、空間觀念導致的。着生死相的人,即使追求佛的涅槃境界,也是想不再生滅。


佛說現在善男子、善女人要發心迴歸生命源頭,那不能安住,牽引他們無法回去的首先有根本的四種現象,即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先把他們看成虛妄不實,先從這兒放手。所以在紅塵中,菩薩自度利他,都實無我無衆生可度,要先有這樣的見解。



第二點,佛談到了大乘菩薩的出離——不住相佈施一切。佈施是大菩薩修行中破自我的最快方法。菩薩要成佛,首先應有的就是出離心,即要能捨離身心內外一切,即舍離三界六道。如果你還留戀三界六道一切,怎麼迴歸生命源頭呢?那隻能在三界六道流浪了。


怎樣舍離呢?


佈施舍離時觀一切都是夢幻泡影,無得無失,這叫不住相佈施,不住相舍離。因菩薩只要認爲自我實有,佈施的一切實有,那這個佈施只是人間善業,只能得善報,無法成就佛果,而且菩薩在佈施中即會感受到付出、失去、犧牲、奉獻,就會走得異常艱難,煩惱痛苦不斷,很難安住在如來的知見道上順利迴歸生命本源。


故大菩薩的出離心是指三界六道一切虛妄不實來修佈施,來舍離,這纔是真正的出離。這樣佈施的功德才是滿虛空遍法界,才能令衆生從輪迴幻境中覺醒。


在現實的修證中,如果一位行者真的了知身心內外一切都是虛妄不實,也就沒有什麼不能捨離了。但大部分行者是先有這樣的見地,慢慢修佈施,從不捨到舍,從舍,不求回報,不求理解中,功德逐漸圓滿。當貪婪、得失心終於盡時,才能知佛說的一切虛妄。原來所有一切的美麗、價值、作用、意義等都是你着相的心賦予的。所以不住相舍離是菩薩的修證方法。菩薩在用佛的正知見對治舍離造成的得失心的過程中,功德逐漸圓滿,慢慢從三界六道的幻境中覺醒了。


第三點,佛談到一個人要發心成就佛果,執着佛相不能見自性如來,即行者不能在意境中將如來固定認爲是任一形象而努力變成他的樣子。如來在時空中示現種種相,但所有的相都是爲了渡衆生隨緣示現的,如果你現在要發心成佛,就應見到每位衆生本有的佛性,才能稱真正見到如來,不是令自己變成一位如來在時空中示現的樣子。如果是那樣,天界有神通神變的衆生,直接變成魔的樣子就可以了,不需要修行了。


但那不是成佛,如果在你心中佛有固定的樣子,你也無法了知如來的境界,無法成就佛果了。如果你能了知所有的相虛妄,不着自我的相,衆生的相,也不着佛相,那你即可知你及衆生的本來面目都是如來。


我們剛開始修證,因爲心中不平等,有種種差別相,故有衆生相,認爲自己是凡夫衆生,心中會有一個意境中要變成的佛相。這樣圓滿佛果便成爲一個從凡夫相變成一個佛相。佛告訴衆生,所有相都是虛妄的,你要回歸生命的源頭,不能有自我的凡夫相,衆生相,當然也不能有一個要成的佛相,否則你無法成就。當你真的離所有相,不執着所有相,即會見到如來。


第四點,佛談到一個人要發心成就佛果,還不能執着佛法相,也不能有非法相。佛現在爲我們說法,如病與藥,病不同,藥也不同。我們病好後藥也應舍,如果我們無佛相,無我相,就不會有說法和聞法者,也不會有法相,不應該有得到佛法或某一種法是佛法的知見。


但也不應理解成佛否定了一切,說一切虛妄,佛法也虛妄,不需要學習修證佛法,不需要功德就可以從宇宙萬相,從輪迴的幻境中覺醒,會認爲無法可依止學習,這又着了非法相。如果執着佛法的相學習佛法,心識中只會增加許多佛學的概念文字,多加分別知見,是無法回到如來果位境界的。


佛在說到「不應着法相,不應着非法相」時開示說,如果衆生頭腦中裝着很多破相的知見,而不是馬上聽完佛說法後放下執着,即着了法相,或放下執着後又執着他學的那套法是真正的佛法,他得到了佛法,這樣對法的執着和有所得的心,就像一個人過了河,揹着船上岸了。仍未了知佛在說什麼。


第五點,佛談到一個人要發心成就佛果,意境中不能有果位可得。佛講法也無定法可講,即一個人雖不着佛相了,認爲佛無形無相,其實着文字相的人,無形無相也是一個相。如果一個人不執着佛長什麼樣子了,進一步不能認爲有個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可得,因爲成佛是放下所有的所求心,所得心。如果行者認爲無上正等正覺是一個可獲得的東西,不管是一個境界或是圓滿的證量,所求心,所得心始終無法停下來,即也永遠無法在當下迴歸到如來的真空之境中,也無法成佛了。


佛說,我平時爲大家說種種法門,並沒有一個定法叫佛法。佛說法是安利於無我,無人,無衆生的基點上說法,不可取,不可說,是對應每一類衆生的執着隨機施教的。因衆生執着不同,說出的佛法也不同,根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佛法可得可取,不是我一個人這樣說法,其他聖人也一樣。


佛在說完一般善男子,善女人剛發心想成佛最易產生錯誤的地方,這幾處如沒有佛的正知見,所有的修證就不是行菩薩道了,當然無法成就佛果。在現實生活中大菩薩與凡夫衆生一樣,做世界一切事業善行,但因爲菩薩在佛的正知見指導下去做,就可出輪迴苦海,成就佛果。而凡夫衆生如果沒有佛的正知見指導,不管做什麼,即使做慈善,有時候也會掉進煩惱虛妄的苦海中,最多得些人天善報。


第六點,佛更貼近眼前聞法弟子的修證狀態來說法。《金剛經》開篇提到佛這次說法聞法的有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那這些大比丘很多有初果到四果阿羅漢的證量,而且沒有證入初果到四果境界的善男子,善女人,也會以他們爲榜樣,努力想證入他們的境界。佛怕弟子們用有所得的心求取果位成就,而不是通過放下分別執着獲得,所以佛就一一提問須菩提“從初果到四果,有無果位可得?”當然前面已談過,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佛相,無法相,當然也不會有阿羅漢的果位相,須菩提一一作了回答說“並無果位可得。”佛又用自己舉例說,昔日我在燃燈佛處學習,也沒有得到任何法與果位。


所有這些對答都是在破弟子們的有所得心。因一切相虛妄,但衆生聞聽後,這個一切相範圍太大,佛又落實到具體的事項上,比如佛相、佛法相、阿羅漢相,這是佛弟子們馬上希望得到的相,而且在意境中易執着的相,其實這些相與凡夫衆生着的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併沒有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佛肯定四果阿羅漢的每一個果位。只是代表修行中破了某些執着,暫時得到了一些普通人無法有的境界和證量,但衆生本來是佛,我們應安利於這樣的知見上來學習修證佛法,那修證中經歷的一切都是夢中事。不管獲得什麼,還是放下什麼,但不要因此輕視四果阿羅漢,因爲它們的證量使他們擁有了從夢中更快覺醒的能力。

第七點,佛說完阿羅漢果位後,又談到了菩薩的功德相。在剛發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眼中,菩薩行入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淨化自心以及他人,普度衆生,做一切護持佛法的功德,叫莊嚴自心或他方一切佛土。佛說,本無我無衆生,世界萬法平等,佛土本自清淨。故菩薩行即無所行,發心成佛的人,不能執着菩薩行以及大如須彌山王的菩薩功德身相,否則仍會是心有所住,無法回到如來果位。


菩薩應不着一相行一切善法,也即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時菩薩的功德才能匯歸空性,才能成佛。在現實生活中,不執着菩薩相功德相,佛不是說不需要行菩薩道,不需要功德圓滿,只是要帶着佛果位上的知見來做,這樣你才能很快就具有佛圓滿的功德品質和證量,因爲你本來是佛。


第八點,佛告訴弟子們,發心成就佛果,應知小到一粒微塵,大到三千大千世界都是虛妄的,這樣才能安利於無所住的境界中行菩薩道而無所行,生一切心沒有生處、滅處、住處。這樣迴歸如來果位纔會安心,纔會無煩惱無妄念。


第九點,佛破的是弟子們心中的佛的功德之相。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也是剛發心的弟子們易追求貪婪的形象,所以佛說一切相虛妄,但弟子們不一定馬上就能把這個功德之相從心識中消除,仍可能會有所求有所得,而且如果知道這個身相是菩薩累劫行菩薩道行佈施忍辱的結果,會生起敬畏之心,不敢輕易說它也是虛妄的。但佛說這個相是虛妄的,只是假名。當佛菩弟子們心中的執着到這兒時,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諸心消落,涕淚交流,得出了「離一切相則名諸佛」的結論。


現在大家聽到此,也應懂得須菩提說的離一切相,就是佛說的一切相虛妄,不是讓你在現實生活中拋棄否定一切相,或去辨別,爭論一切相的真假虛實,而是知一切相虛妄,就是真離一切相。這樣即是無所住生心,這樣即是行無所行,修無所修,得無所得。


如果一個發心成就佛果的人知一切相虛妄,所有障礙自己成道的事情便絕不會去做,更不會做傷害其他衆生的事,而且在菩薩道上行佈施持戒忍辱等也不會覺得艱難。


佛還用自己昔日修忍辱行的事例來闡述以上觀點,佛說自己昔日做忍辱仙人五百世,並且在某一世修忍辱行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都安住在一切相虛妄的見地上,無我相、人相、無可忍的事相,不起嗔念,最後才能在忍辱行中見到空性,最終圓滿佛果。


佛說到此總結說:“善男子,善女人,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應離一切相而發心,因諸相虛妄,離一切相,便無所求無所得。”這是真正的出離心,真正的菩薩發心。雖知一切相虛妄,實無衆生可度,但每一位菩薩要發心爲利益一切衆生而行佈施修忍辱的,這是修證方法,迴歸如來果位破我執的需要,而且從本質上利益衆生就是利益自己,利益衆生才能功德圓滿,成就佛果。


佛又舉例說,如果菩薩住相修行佈施,我相、所求心、人相,都會形成修行的障礙,這些障礙使人的心就像進入暗處,無法見到光明。所有的相小到一粒微塵,輕如一片羽毛,只要你認爲它實有,並在心中執着牽掛,那粒微塵羽毛就會遮住你的眼睛,使你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就會充滿你的全部身心世界,使你如困囚籠,如負重壓,不能迴歸如來自在之境。


佛還說這樣的見地,樂小法的人聽不進去。因爲樂小法者只求一點神通神變之術,求此生平安健康,寧靜快樂,求此生長生不老,生活得安逸幸福,這樣的人要使他離所有相,接受一切相虛妄的見地而去行佈施,持戒忍辱的菩薩行,暫時舍離人間的榮華富貴,他是無法接受的。


一旦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而在佛的眼中,這一生即使壽長千歲,也只是剎那彈指間,佛在說以上見地時,告訴弟子們,如果有人能懂得我說的一切而去修行,功德、果報之大不可思議,因這樣做可以獲得從輪迴中解脫,可以成佛,獲大自在,當然功德果報不可思議。


以上所說,基本上是佛在指出弟子們剛發心,容易在見地上出現的錯誤,而且易執着的相。在經文中屬於一個部分,即我們現在版本的前十七品。

下一篇:

回顧(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