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越寫越累,那就回到內心

最近日更越來越累,感覺力不從心,很想繼續寫下來,可是卻總找不到可以傾訴的事和人。雖然每天都在生活,可是卻又是提不起勁的樣子,我是很想沒心沒肺的活着,不想那些精彩人生,圓通的人情世故,可是父親總在電話裏給我“傳道”。

現實生活和理想產生了很大的差距,寫作這種費心的事情也就受影響,有時候我能獨自散步痊癒,可是有時候又化不開這焦慮。

這給寫作帶來了很大阻礙,可是自己一路下來,堅持了六十多天,很多文章都感覺寫的不好,沒有一篇自己滿意的。就這樣我還在堅持,爲了什麼?

回到寫作初心,我想起初中時的自己,那時候起自己就很孤僻,不知如何交朋友,不知和人打交道,一想到自己在人前很沒有存在感,不如一個人自由自在,降低對社交的期望,把心裏的話,對世間的看法,寫進日記裏,紙筆承載了我很多青春,至此仍是這樣。

當寫作到了一定的瓶頸,對於我來說,常常不是因爲積累的問題,而是心理的原因。

一旦產生這樣的問題,我多數是不願去日更的,但是一旦停了幾天,我又會繼續寫,心裏會產生很可惜的情緒,還會對自己的人格產生懷疑。接着重新開始,心裏又會對寫作目的產生懷疑,到底寫作的本質是什麼?

學生的時候,作爲九零後,對魯迅、林清玄的散文一向看不懂,但是他們又頻繁出現在課文和試卷上,可能就是覺得額他們的文章艱澀難懂,但是又要我們去領悟,我覺這種寫作作品不能放在試卷上,因爲他們的文章是思想哲學,答案都不是定向的。

寫不出東西來,這麼看來,可能就是因爲思考少了。魯迅的文章向來都是很長的,課本都基本是節選,作爲當代重量級作家,他們的寫作肩負着社會變革,記錄着民族的興衰,那都是要經過大量的思考,迎着社會和民族去寫作,去表達自己的觀念。

而自己卻在寫着平靜的生活,對待現實的社會環境,從來都是缺少思考和觀察的,這樣是不對的,白居易得《長恨歌》一定是在事情上想的多,想的到位才能寫的出那麼好的作品。

日更可以反覆寫一個話題,但是要保證自己的思考是在不同角度,否則換湯不換藥的文字,自己看着都覺很是敷衍,對自己寫作的水平是沒有任何的幫助的。

寫日更累了,靜下來好好“觀己心”,體會生活的留白處,好好去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