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方能活得自在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王陽明先生,在去世時,學生周積問可有遺言,病榻之上的王陽明微微一笑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縱觀王陽明一生,少年好學勤學,立聖賢志;弱冠中舉,兩番落第而不惱,爲學日進,終得進士。而立之年,龍場悟道,;不惑之年,平定流匪叛亂;天命之年,立院講學,不過二載,奉詔平亂殺賊,功成回鄉途中病逝。

《禮記·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陽明先生一生可以說是真實寫照,思考其人生,後人無不敬仰。

梁啓超曾言,整個中國歷史上存在的“聖人”有兩個半,:其一是孔夫子,其二是明朝的王陽明,最後半個是清朝的曾國藩。

縱觀聖人的言行,無一不是“知行合一”的典範,他們活在百年後輩們的心中,散發着普世之光。我想即使他們當時生活潦倒過,但是在“聞道”之後,精神世界卻是光明又自在的。

有時候思考人生,其間不過是在擺脫漫長歲月中“貪嗔癡”。貪名利反被其束縛,當今社會,打工撈錢成爲絕大多數人一生的主旋律,如果我們剋制一些,或許會活得更好。

人生的修行,應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向上”的目的不是爲了富貴,而是讓自己變得有社會價值,有擔負家庭責任的能力,守護人間的“真善美”,宣傳人世間的美好,給身邊的親友鼓舞士氣,講好我們人類歷史等等。

爲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而活,在面對生活的問題時,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好比相愛的一對夫婦,如果每天都是面對枯燥的生活,算計柴米油鹽,家庭生活總有一天會產生諸多矛盾,可如果爲了愛,不斷學習注入新的血液,彼此之間相互欣賞對方,如此才能白頭偕老,永結同心。反之則有“圍城”之困。

老子曾雲:“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聖人的修行漫長且艱難,做一個“上士”更加貼近我們平民。

把知識、真理,融入生活學習當中,長此以往,量變則會質變,我們終會一點一點的把焦慮、浮躁、無知、困苦給消去,從而心生光明,活出自在,得在人生清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