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天子致胙

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孝公二年,天子致胙;秦惠文君四年,天子致文武胙。

《說文》裏講,胙,祭福肉也。胙的本義就是祭祀用的肉。

字源上說,祭的本義是殺牲以禮拜鬼神。字形是一隻手拿着肉,放在祭臺上進行拜祭。

祀的字形像一個人在祭桌前跪拜祭祀的樣子。本義是祭拜神靈或祖先。

祭祀二字,祭重在向天地向祖先彙報工作,祀則側重希望天地祖先對自己未來的工作給予指導、教誨和啓發。天子通過祭祀祈求趨吉避凶,趨福避禍。祭祀祈福之後,再將祭肉賞賜給諸侯,以分享福澤。《周禮·秋官司寇第五》有“歸脤諸侯之福”,說的就是王贈送祭肉給諸侯,以向諸侯致福。

那麼,秦本紀裏的天子致胙和天子致文武胙有區別嗎?

對於周顯王賜贈秦孝公祭肉這事,周本紀裏說,“顯王九年,致文武胙於秦孝公。”也就是說,周顯王把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賜贈給秦孝公。這樣看來,秦本紀裏寫秦孝公二年天子致胙只是略去了文武二字,對周天子而言,對秦孝公和秦惠文君致胙這兩件事本沒有什麼差別。

無獨有偶,天子致胙這事不單週顯王做過,也不只秦國君主受到如此禮遇,歷史上,周襄王也曾經向齊桓公賜贈過祭肉。史記齊太公世家就提到這件事。

齊桓公三十五年夏天,齊桓公在葵丘和諸侯會盟,周襄王就派宰孔把祭祀文王、武王用的祭肉,還有紅色的弓箭和大路車,贈賜給齊桓公,還免除他跪拜的禮節。幸好有管仲即使提醒齊桓公嚴守禮儀,才讓齊桓公謙遜守禮的正面形象在諸侯國心目中更加高大,也讓齊國吸引更多諸侯國依附。

爲什麼周天子突然會如此禮遇齊桓公呢?答案就在齊太公世家裏。在周天子致胙之前,也就是齊桓公三十年春天,齊太公世家還專門記述了齊桓公率領諸侯國伐蔡,蔡軍潰敗後,齊又乘勢討伐楚國時的一段對話。那時楚國國君是楚成王。這對話就發生在楚成王和管仲之間。管仲借輔佐周室向楚國興師問罪,理由之一就是楚國影響了周天子祭祀。

楚成王:(出兵禦敵),齊國爲什麼要涉足我楚國國土?

管仲:從前召康公授命我先君太公說,五等諸侯、九州長官,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輔佐周室。你們楚國應向周天子進貢包茅卻不進貢,這嚴重影響了周天子祭祀,所以,我們齊國替天子行道義,找你問罪來了。

楚成王:貢品沒向周天子進獻,確有其事,這是我的罪過,今後再也不敢了。

這樣看起來,周襄王給齊桓公賜贈祭肉,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齊桓公尊王攘夷。

另外,周天子除了給中原諸侯國贈賜祭肉,還給當時被視爲化外之地的楚國、越國也贈賜過。

楚成王元年,楚成王對百姓布德施惠,和諸侯恢復舊的友好關係,還派人向周天子進貢,周天子賜給他祭肉,還傳話讓他好好鎮守南方,平定夷越叛亂,不要進犯中原地區。楚國因此拓展土地縱橫千里。

而當越王勾踐滅了吳國,率軍北渡淮河,與齊國、晉國等諸侯國在徐州會盟,向周王進獻貢品時,周元王也派人賜給勾踐祭肉,還命他爲伯。

顯然,楚成王和越王得到祭肉,除了國力強橫,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向周天子進獻貢品。與齊國、楚國、越國相比,秦孝公、秦惠文君兩代君主既沒有打着尊王攘夷的旗號,也沒有向周天子進貢,只是一門心思搞變法謀發展,竟然都受到周天子如此禮遇,在諸侯國中確實不多見。

不過話又說回來,從周襄王到周顯王,周王室越來越衰微,周天子手裏既沒有多少土地,又沒有對諸侯的武力威懾,胡蘿蔔和大棒都沒有,天子的座位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爲了在新崛起的秦國鐵騎下平安度日,天子連賞賜這種自上而下的特權行爲也逐漸演變成祝賀,而賀禮除了拿出點象徵王權的東西,比如胙肉,比如華服,還真沒啥拿得出手的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