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朋友不說話,我替它說

終於讀完《如何寫好一個故事》,真太高興了。忍不住推薦給你。

這本書在圖書館書架上靜靜站立的時候,我無意中把它抽出來的。看到封面上有兩個小孩肩並肩,頭挨頭,神情專注地讀,身後還有幾隻小鹿和一大片樹枝也從窗外探頭過來瞧,我就忍不住打開,想要一探究竟。

說來也巧。那天去圖書館,正愁故事沒法兒寫。就抱着試試看的心理,尋求幫助。整本書大致有“寫故事之前”,“創作前期要做的決定”,“故事的結構、語言、和諧統一”,還有“故事完成之後”這幾個部分。

當然,我當時肯定沒耐心把目錄看得如同現在這樣仔細。那會兒只匆匆一瞥,就直奔前言了。

前言開篇就引用了一句話。

“我喜歡修訂。生活中還有什麼地方能把打翻的牛奶變成冰激凌呢?”這話一下子抓住了我。修訂可以把打翻的牛奶變成冰激凌,這不就是隱喻嘛,是說修改文本有化腐朽爲神奇的功效。但人家能把乾巴枯燥的訓誡,神奇可愛地講出來,我當時就想獻上膝蓋了。

劇透一下,章節開篇引用一句話,這種風格貫穿本書始終。現在回頭看,篇首引用這句,高度概括了這一章的意思,卻又比目錄或標題形象生動,一下子就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讀完全篇再回看這引述,更覺相得益彰。這種謀篇佈局的方式,就好像手藝人扎燈籠,燈籠口是目錄,是標題,飽滿的胖鼓鼓的燈身就是篇章內容,而引用的這些妙語,就像是圍攏在燈籠口的花飾紋樣,爲大大的紅燈籠增色不少。

全書將如何講故事細分爲二十一章,每章引用一句話或一段話。能恰到好處地引用諸多作家的奇思妙想或肺腑之言,想必作者一定有過大量的閱讀和思考,也經歷過會心一笑或者相見恨晚的幸福吧。

作者講解創作前期要做的決定時,有一個章節在討論用哪種聲音來講故事。比如是自言自語,還是借名發聲,又或者是雙方對話,抑或是互通信件。每一種聲音都將帶來前所未有的可能,每一種嘗試都會讓想象豐富鮮活。這一章的開篇,引用了這句話,“在棒球中,你只有三次揮棒的機會,擊不中你就出局了。而在重寫時,你想揮幾次筆就揮幾次,而且你知道,你遲早會擊中那個球。”你說,看到這話,誰還會擔心一次寫不好就死翹翹?誰又會嫌棄新嘗試帶給自己的驚喜和快樂呢?用這樣的類比來凸顯敘事聲音的自由探索,簡直對寫故事愛到無以復加了!

在“寫出絕妙的開頭”一章,開篇又引用了這句話,“鷹不會放掉獵物,詩的第一行也當如此。”這話說得簡直太絕了。作爲作者,誰不希望自己辛苦創造出來的文字牢牢抓住讀者的目光,讓他們心甘情願奉上白花花的雪花銀呢?但要達到這一境界,詩歌,當然也可能是文章等其他文本,一定要寫出絕妙的開頭。開頭成功,文本才能成功。

當然,引述的語言風格,除了風趣幽默、形象生動外,也有簡單明瞭、一語中的的。甚至簡單到不帶一丁點兒說明,就好像大神把寶貝往那兒一擱,說句“拿走不謝”就轉身離開一樣。

舉個例子。“讓寫作出色的兩個S”這章,開篇引用的話是,“行動、對話或細節的展示決定了寫作的優劣。”看到這句,我陷入了沉思。

之前,我一直認爲故事要有戲劇性,用行動和對話就足夠,就像話劇那樣。但這裏提到細節展示,而且特別強調“展示”而不是“告訴”,即所謂“show”而非“tell”。這就讓我想起李健的歌。

聽李健的歌兒,常有一種代入感。聽着聽着就已置身歌中場景。雖是日常再熟悉不過的畫面,卻被輕易牽動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愫,不知不覺間竟已淚眼模糊,喉頭哽咽。感覺他唱歌時,只把情境用歌聲演繹出來,既剋制,又含蓄。他不在歌曲裏抒發感情,而把抒發感情的機會留給聽衆。讓聽衆從歌詞裏、曲調裏、停頓裏,從歌者聲音創造出來的世界裏自己體會。

真沒想到歌曲和文章都是一理。所以,看到“細節的展示”竟恍惚有一種原來如此的興奮,又有一種他鄉遇故知、心有慼慼焉的共鳴。

還有一個例子。我發誓,這是最後一個。雖說事不過三,但這個暗喻太逗,我看到時禁不住“哇”了一聲。

這句話在“分享你的故事”一章開篇引述。“出色的作家應當並肩而坐,一起吹毛求疵,就像友善的猩猩,互相從對方的文章中摘除跳蚤。”

哈哈,你看我說得沒錯吧。把分享自己的故事,請讀者提意見或建議,比喻爲猩猩相互摘除跳蚤,簡直就是怪才!而且,你注意到沒有,分享的讀者得是“友善的猩猩”。你找一隻沒有跳蚤煩惱的青蛙恐怕就很難達成共識。而且,面對人家真誠的修改意見,儘管你已經爲這個文本流過淚、流過汗,改了一稿又一稿,你也別暴跳如雷、哇哇亂叫。只期望得到讚美,這種幻想一旦破滅很容易受傷。但摘除了跳蚤,不是更清爽嗎?

除了引述,這本書還有很多新鮮的講解和有趣的例子,讓我目不暇接,拿起來就放不下。所以,從圖書館書架上拿下來就抱回了家。這本書很厚,我用完了一本書能借閱的最長時間閱讀並練習,還是緊緊張張。但,這麼厚,這麼有趣,都緊緊圍繞如何寫好一個故事,實在有一種從頭到尾手把手教習的貼心,又有一種不把這事研究個底兒掉絕不罷休的氣概。

當然,到了該還書的時候還戀戀不捨,除了書本身的吸引力,還有我自己的原因。把書請回家後,先激動過一陣子,也看了好幾章。之後就被各種劇、各種視頻、各種遊戲、各種熱鬧拖拽走。這再次說明,再好的書,也只會沉默不語,不會求關注。沒辦法,有趣的朋友不說話。

現在剛剛看完,感覺既輕鬆又沉重。輕鬆的是,終於卡着還書的點兒看完了。沉重的是,所謂學以致用。接下來,就輪到自己動手。心中不免忐忑。

不過,有一點就是,既然讀過這本書,就一定會拋開壓力,像書中提到的,有沒有靈感都要開始動筆。用書裏教的四種方法,啓動靈感源泉的泵,讓新故事汩汩地冒出來。

你說還想知道是哪四種方法?恕不能劇透更多。畢竟,好書,就需要捧在手心裏自個兒看,慢慢品纔是。你說對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