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回看“降”

讀《史記》秦本紀,看到這麼一句,“十年,衛鞅爲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從整句的意思看,顯然太史公想說,秦孝公十年,衛鞅官拜大良造,他統領秦軍包圍了魏國的國都安邑。魏軍不敵,高舉白旗,投降了。

可是,你注意到沒有,白話翻譯出來的這兩句,有兩個主語。前者是衛鞅,後者是魏軍。當然,魏軍做主語,投降做謂語,一點兒毛病都沒有。可是,在太史公那字字珠璣的史記裏,可只有一個主語,即衛鞅。那麼,“降之”又該如何翻譯呢?

1 降之

嶽麓版《白話史記》的譯文是這樣的。“十年,衛鞅任大良造,率領軍隊圍困魏國的安邑城,迫使他們投降。”嶽麓版譯文有兩處譯得好。一是圍困,二是迫使他們投降。

把“圍”想當然譯爲包圍,只能說明一種軍事狀態。而圍困還表達出了圍的結果,魏國已經被困住了,這使得它向秦國投降來的更自然。而迫使他們投降,則完全不用更換主語,就巧妙、自然地說明了誰輸誰贏的局面。

那麼,“降”本就有迫使。。。投降的意思,還是隻在古文裏如此解釋,就好像通假字那種的?

字源說,降的左邊是一座土山,右邊是兩隻方向朝下的腳,表示“從高處向低處走”的意思,音jiang。後來引申爲“投降”、“降服”義,音xiang。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也講,降,音xiang時,一是指投降;二是指使投降,使馴服,比如降龍伏虎,一物降一物。

這下,終於找到嶽麓版《白話史記》的譯文出處。下次自己翻譯的時候,也不需要費勁地變換主語了。

接下來,另一個問題隨之產生。那就是什麼時候譯爲投降,什麼時候譯爲使投降呢?是不是隻要看上下文的意思,察言觀色看誰厲害就可以?還有,降有兩個讀音,好幾種意思。在《史記》裏,太史公又是如何使用這個字的?一時興起,就學着孔乙己老先生細究茴香豆的茴字寫法,去《史記》回看“降”字。

2 降秦,來降

秦本紀中,降以三種方式現身,都讀xiang。

第一種,“由余數諫不聽,穆公又數使人間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降的後面跟了國家的名稱,讓人一看就明白,姬由余投降秦國了。同樣的用法還有“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

第二種,就是這“降之”的用法,即迫使他投降。除了“十年,衛鞅爲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以外,還有秦惠文君九年時,“與魏王會應。圍焦,降之。”以及秦惠文王十一年時,“樗裏疾攻魏焦,降之。”

第三種,“十四年,伐楚,取召陵。丹,犁臣,蜀相壯殺蜀侯來降。” 降後面沒有賓語,直接就是某人來投降,簡單明快。

索性再回顧之前已經讀過的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和周本紀,看看“降”還有哪些用法。

3 降居

五帝本紀裏“降”是這樣用的。“嫘祖爲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爲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顯然,這裏不存在投降或降服的意思,降讀jiang,但也絕不是“從高處向低處走”的本義。

《現代規範漢語詞典》講,降讀jiang時,有三個意思。其一是由高處向低處移動,落下(與升相對),比如降落,下降。其二是使落下,降低,例如降旗,降級。第三就是出生,出世,如降生,降世。

那麼,這裏的降居,是指黃帝把兒子封爲封疆大吏或諸侯,外派到江水、若水這兩個地方居住,還是說青陽出生在江水之濱,而昌意出生在若水河畔?畢竟,黃帝居軒轅之丘,在現今的河南新鄭。江水,是上古時期四瀆之東瀆,大概在山東。若水,即雅礱江,在四川。這兩個地方距離黃帝的居所可都不近。一般爲人父母,不都希望子孫承歡膝下,有幾個捨得這樣放養的?

嶽麓版《白話史記》把這話翻譯爲,青陽下封到地方居住在江水之濱,昌意下封到地方居住在若水。

總覺着不甘心,就繼續查找“降居”二字的釋義。在百度發現了一種類似的說法,是度娘參考《漢典》給出的解釋。降居即貶謫遷居,亦謂天子之子出爲諸侯。爲了增強說服力,度娘還引用了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其實,古時凡由漢民族地移居外域,便說爲竄謫或降居。如《國語·周語》不窋。。。自竄於戎狄之間,便是絕好的證據。《史記-五帝本紀》言,青陽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所謂降居,也就是謫居。”

黃帝的這兩個兒子,都是正妃嫘祖所生,沒看到史記裏提及他倆犯了什麼事,怎麼就遭貶謫?有沒有可能太史公在這裏只是想說青陽和昌意在哪裏出生,而非貶謫遷居到何地呢?畢竟,度娘也可查到,青陽出生於江水,昌意出生在若水。

我查了一下《漢典》的由來。漢典官網說,漢典是一個面向廣泛受衆、含有豐富及有益內容的教育和信息網站。漢典始建於2004年,是一個有着巨大容量的字、詞、詞組、成語及其他中文語言文字形式的免費在線辭典,旨在介紹中國文化、歷史和語言,爲那些在中文學習、研究方面有興趣的人提供說明與服務,並探討中文語言文字使用的規範和標準。

那麼,貶謫遷居一說,有沒有更官方,或者剛有說服力的依據呢?

許慎《說文解字》裏,說降(jiang)的本義是從高處走下來。由此引申爲降落、下。從降落的意義,又引申爲降生。凡從降取義的字皆與從高到下等義有關。

字源上說,居是會意字。金文從屍(坐着的人),從幾(矮小的桌子),表示靠幾休息之意。篆隸楷從屍、從古,表示自古傳下來的一種原始坐法。本義是坐,引申爲居住。

好吧,似乎《說文解字》,《漢典》,還有《李白與杜甫》關於降居的說法不謀而合。那麼,黃帝又爲什麼要把正妃生的這兩個兒子降居到外地呢?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有這樣的記載,“(玄囂)降居江水,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在位百年而崩。”

關於玄囂的生平,度娘還講了一個勵志的故事。說這位玄囂,也就是少昊,在父黃帝和母嫘祖的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稟賦和超凡的本領。少昊少年被黃帝送到東夷部落聯盟裏最大部落鳳鴻氏部落裏歷練,並娶鳳鴻氏之女爲妻,成爲鳳鴻部落的首領,後又成爲整個東夷部落的首領。

酈道元《水經注》記載,“若水沿流,間關蜀土,黃帝長子昌意,德劣不足紹承大位,降居斯水,爲諸侯焉。”

倘若略去細節,不考證《水經注》說昌意爲長子是否謬誤,單看地理分佈。黃帝征伐的地域,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釜山,而邑於逐鹿之阿。在下圖可見,黃帝的版圖東至山東,西至甘肅,南至湖南,北至河北。那麼,玄囂降居江水,則處於炎黃部落與東夷部落接觸的最前沿。而昌意降居若水,在四川,又迎娶蜀山氏女。這樣說來,不論是玄囂外出歷練,威望日隆,升任部落首領,還是昌意不足繼承大位而被下封,總之就是將嫡子分封到其出生地後,黃帝一族對已經征服的土地管控權大大加強了。換句話說,帝王之家難得像小門小戶一般兒女情長。

這樣,把降居理解爲黃帝把兒子封爲諸侯,外派到江水、若水這兩個地方居住,更符合黃帝的國策,也更接近太史公不寫空言的風格。

4 降水和帝不降

夏本紀裏出現的降與水名和君王名字有關。

頭一個是水名,叫降水。原文是“道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於盟津,東過雒汭,至於大邳,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北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於海。”這是講大禹治水疏導黃河的情形。從積石山開始疏導,黃河一直流過龍門山,往南流到華山北面,又向東流過砥柱山,再向東流經盟津,繼續向東經過洛水注入黃河的一段,直到大邳山,往北流過降水,進入大夢澤,繼續北上分散成九條河道,繼而又匯合成爲逆河,最後流入大海。

這些說起來都繞嘴的山山水水,頭條@地圖書用下面這張圖表達得清清楚楚,也讓人只看圖就能明白當年大禹治水的艱辛和功績。

第二個,是帝不降,他可是夏朝一位君王。有關帝不降的原文是這樣的。“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爲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從史記原文看,這位帝不降深知自己兒子孔甲不能擔當治國的重任,所以一改夏朝傳位兒子的制度,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弟弟。

看到內禪這一舉動,不由對這位帝不降心生好感,就多查了些他的資料。《竹書紀年》記載,“帝不降,元年己亥,帝繼位。六年,伐九苑。三十五年,殷滅皮氏。五十九年,遜位於弟扃。帝扃,元年戊戌,帝即位。十年,帝不降陟。三代之世內禪,惟不降實有聖德。”看罷,確有同感。

這裏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字,“陟”。字源上說,“陟”的本義是登山或登高,如《詩經》:“陟彼景山(大山)”。陟的一邊是阜,就是土山,另一邊是兩個止,即由下而上登山的雙腳。可爲什麼《史記》裏說帝王去世用“崩”而《竹書紀年》要用“陟”這個和“降”意思相反的字呢?

答案仍在《竹書紀年》裏。“帝王之崩皆曰陟,《書》稱新陟王,謂新崩也。帝以土德王,應地裂而陟。”也不知道這樣說,是不是對帝王身後其魂魄昇天的一種想象?也許,《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做,這些史官要直白地彰顯自己對帝王的崇拜吧。

5 降播,降年和降威

在殷本紀裏,“降”出現過三次。

首先是降播。 太史公寫道:“后稷降播,農殖百榖。”這裏有點神話后稷,說他降下播種的教誨,農地就種植了百穀。

其次是降年,出現在賢臣祖己勸誡武丁帝的一段話裏。祖己說:“唯天監下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絕其命。。。”

這段話很長,也很語重心長。祖己說,上天監視下民遵守義理標準的情況,降給人的年歲就有長有短,並非上天要折人的壽。祖己這說法和《道德經》裏的不知“常”,妄作兇有點類似。借用一位微信讀書朋友的妙語,叫做“上天垂象,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最後一個是降威,原文是“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那意思是在仰頭問天,老天怎麼還不降下威嚴,要滅亡紂王的命令爲什麼還不到達?

這三處,都用降的引申義,有降下的意思。降下教誨、福壽這等好事,還可以理解爲賜予,給予。

6 降休,王降翟師

還有一個朝代,那就是周。周本紀裏,降出現了三次,除了“十年,楚莊王圍鄭,鄭伯降”以外,值得說一說的有以下兩處。

其一是降休。武王伐紂時,商王朝的百姓都在郊外迎候,武王便讓羣臣向百姓宣告 “上天降休!”那意思是說,上天賜給你們平安,也就是不打仗啦,大家都放心,沒事啦。

另一個是王降翟師。原文是“十五年,王降翟師以伐鄭。”這裏的降暗含指派,派遣的意思。周惠王十五年,惠王派翟族軍隊來討伐鄭國。可是周天子的這個指派或者派遣有沒有成本呢?下一句就見分曉。“王德翟人,將以其女爲後。”惠王感激翟族人,將要娶翟族女子做王后。看來,沒有實力和底氣,即便是周天子,這個“降”字也不是那麼好用的。

至此,截止秦本紀的“降”都複習了一遍。隨着文字的回看,又在那塵封的往事裏思索了一番。

最後,我想說的是,“降”讀jiang音時還有減低、貶抑的意思,如降心相從,就是委屈自己的意願,服從別人。這則成語出自左丘明《左傳·隱公二十八年》。原文爲“天禍衛國,君臣不協,以及此憂也。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好在,我們現在讀書寫字,可以選擇遵循自己的內心,可曲徑探幽,也可博採衆長,豈不幸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