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新感受

出差,準備行李,
順手把《要事第一》放在了手提包裏,這本在時間管理領域早就耳熟能詳的書,每翻一次,總能get到不同的重點。

part 1
一段時間以來,伴隨公司組織架構大調整,手上的事情,千頭萬緒,需要梳理的流程應接不暇,經常感覺“壓下了葫蘆,又起了瓢”。

每天早上梳理出8、9件事情,馬不停蹄幹到下班,也就差不多做到八成;加之每個事項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單一事項,經常是修改、調整、開會加完善,到了第二天,疊加了前面的事項,往往又會衍生出更多的細枝末節。

連一向標榜時間管理做得還不錯的我,都有點力不從心。

偶爾幾天,能把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懸而未決的事項,階段性處理完,能在發給好友炫耀效率的時候,心裏浮起那麼一絲絲成就感,轉而,很快又會掉入到接下去的忙碌中。

“我們從忙忙碌碌中獲得了安全感。忙忙碌碌讓人充實,討人喜歡,使人愉悅,也是不用處理我們生活中首要事情的絕好藉口。”

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覺得,這不就是在說我麼?有多少重要的事情,是被每天的忙碌堂而皇之地掩蓋了過去?時間管理,並不僅僅是停留在單位時間裏能處理多少件事情,同時也一定是,需要留下來多少時間和精力去處理重要,而不是緊急的事。

part 2
回想自己曾經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一邊帶娃,5年時間通過了CPA全科考試;現在日常需要管理4個部門,自己還需要動手去做很多案頭工作;在這些經歷中,重新又去思考和理解了一次時間管理的不同層級。

第一層,我知道自己的時間花在了哪裏;

幾年前,備考CPA的時候,我開始記錄我看一章書、做完全部單選題,需要花多長時間,這是我接觸時間管理的第一步;
有了這些記錄,我知道我每天能用在學習備考的時間、帶娃的時間、工作的時間到底能有多少總量。

第二層,我預判自己對某一件事,需要花費多少時間;

緊接着,通過不斷的記錄和複覈我看書、做題需要的時間,我大概能夠預判我完成一道難題需要多長時間,一課簡單的章節需要花費我多少時間,哪裏我可以簡單跳過,哪裏我需要重點突破;而後,這些習慣不自然地延申到我大概知道去趟超市需要多長時間,完成一項單項報告需要多長時間,這是我接觸時間管理的第二步;

第三層,我知道我在單位時間裏,能完成多少事情;

上面二層,我覺得都是最基礎的對時間的感知,有了基礎,我開始非刻意練習自己在單位時間裏,能完成多少事情;
在此期間,我學會了番茄工作法,學會用固定且專注的時間去處理更“大部頭”的事項,我需要花費幾個番茄才能完成一個大工作;
也在此期間,我開始接觸冥想,訓練自己把注意力刻意停留在此時此刻。

以上這些,是我曾經在時間管理中收穫到的。

part 3
現在,“窮忙”變成了我的瓶頸,不是單位時間,不足夠高效;也不是無法授權和委託。

看清楚了這些,着眼點不再只盯着如何再花再多的時間,去做產出可能只有20%的工作;而是需要把視線聚焦在“重要性”和“緊急性”的衝突解決上。因爲,下意識的情況下,我會把所有“緊急”的=“重要”的。

而重新閱讀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則,才發現,最最重要的就是,所有的一、三、四象限的事項,都需要爲第二象限服務。

第一象限的緊急又重要,需要的並不是更高效的處理事件的能力,而是更加需要利用第二象限的時間、空間和精力去不斷補充身體能量、心理能量以及知識能量。

第三象限的緊急不重要,需要儘可能地標準化和流程化。

第四象限的不緊急不重要,能砍掉就砍掉。

而如何給第二象限留足時間、空間和精力,正如何帆老師所說:
一靠智慧,二靠膽魄。智慧幫你認清哪些事情對你的人生更重要,膽魄幫助你在面對兩難選擇的時候下決心。二者缺一不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