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新感受

出差,准备行李,
顺手把《要事第一》放在了手提包里,这本在时间管理领域早就耳熟能详的书,每翻一次,总能get到不同的重点。

part 1
一段时间以来,伴随公司组织架构大调整,手上的事情,千头万绪,需要梳理的流程应接不暇,经常感觉“压下了葫芦,又起了瓢”。

每天早上梳理出8、9件事情,马不停蹄干到下班,也就差不多做到八成;加之每个事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单一事项,经常是修改、调整、开会加完善,到了第二天,叠加了前面的事项,往往又会衍生出更多的细枝末节。

连一向标榜时间管理做得还不错的我,都有点力不从心。

偶尔几天,能把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悬而未决的事项,阶段性处理完,能在发给好友炫耀效率的时候,心里浮起那么一丝丝成就感,转而,很快又会掉入到接下去的忙碌中。

“我们从忙忙碌碌中获得了安全感。忙忙碌碌让人充实,讨人喜欢,使人愉悦,也是不用处理我们生活中首要事情的绝好借口。”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觉得,这不就是在说我么?有多少重要的事情,是被每天的忙碌堂而皇之地掩盖了过去?时间管理,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单位时间里能处理多少件事情,同时也一定是,需要留下来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处理重要,而不是紧急的事。

part 2
回想自己曾经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带娃,5年时间通过了CPA全科考试;现在日常需要管理4个部门,自己还需要动手去做很多案头工作;在这些经历中,重新又去思考和理解了一次时间管理的不同层级。

第一层,我知道自己的时间花在了哪里;

几年前,备考CPA的时候,我开始记录我看一章书、做完全部单选题,需要花多长时间,这是我接触时间管理的第一步;
有了这些记录,我知道我每天能用在学习备考的时间、带娃的时间、工作的时间到底能有多少总量。

第二层,我预判自己对某一件事,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紧接着,通过不断的记录和复核我看书、做题需要的时间,我大概能够预判我完成一道难题需要多长时间,一课简单的章节需要花费我多少时间,哪里我可以简单跳过,哪里我需要重点突破;而后,这些习惯不自然地延申到我大概知道去趟超市需要多长时间,完成一项单项报告需要多长时间,这是我接触时间管理的第二步;

第三层,我知道我在单位时间里,能完成多少事情;

上面二层,我觉得都是最基础的对时间的感知,有了基础,我开始非刻意练习自己在单位时间里,能完成多少事情;
在此期间,我学会了番茄工作法,学会用固定且专注的时间去处理更“大部头”的事项,我需要花费几个番茄才能完成一个大工作;
也在此期间,我开始接触冥想,训练自己把注意力刻意停留在此时此刻。

以上这些,是我曾经在时间管理中收获到的。

part 3
现在,“穷忙”变成了我的瓶颈,不是单位时间,不足够高效;也不是无法授权和委托。

看清楚了这些,着眼点不再只盯着如何再花再多的时间,去做产出可能只有20%的工作;而是需要把视线聚焦在“重要性”和“紧急性”的冲突解决上。因为,下意识的情况下,我会把所有“紧急”的=“重要”的。

而重新阅读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才发现,最最重要的就是,所有的一、三、四象限的事项,都需要为第二象限服务。

第一象限的紧急又重要,需要的并不是更高效的处理事件的能力,而是更加需要利用第二象限的时间、空间和精力去不断补充身体能量、心理能量以及知识能量。

第三象限的紧急不重要,需要尽可能地标准化和流程化。

第四象限的不紧急不重要,能砍掉就砍掉。

而如何给第二象限留足时间、空间和精力,正如何帆老师所说:
一靠智慧,二靠胆魄。智慧帮你认清哪些事情对你的人生更重要,胆魄帮助你在面对两难选择的时候下决心。二者缺一不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