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扶弟魔的媽媽,是種什麼體驗?

前不久剛剛聽說扶弟魔這個稱呼,最近就發現了稱謂的普適性。中午和小夥伴聊天,也談及了這個話題。 

朋友困惱至極,舅舅又找媽媽來借錢。媽媽自己沒啥錢,爸爸不願借錢。媽媽就打算私底下當擔保人給舅舅貸款。朋友一聽就來氣,隨後又妥協了,把自己好不容易攢下來的幾萬塊錢拿給媽媽,借給舅舅。朋友和媽媽再次囑咐,這次借了之後,不能再借給舅舅了。她媽媽還不聽,說肯定會還的,不還媽媽自己還給她。朋友一聽更來氣了,你幫着這樣的弟弟,什麼時候是個頭?非得把自己的小家都給掏底嗎?朋友和媽媽吵了一架,不歡而散。 

朋友的媽媽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她媽媽從小就照顧家裏的兄弟,等到嫁人了,仍舊不變這份愛。結婚後,兄弟遇到些困難,也總是找她。她爲了不讓丈夫說自己,之前還是和丈夫商量着,借給弟弟哥哥一些錢,後來丈夫真的厭倦了。因爲借去的錢基本就不還,於是就拒絕借錢給妻子孃家人。 

等到朋友長大工作了,她舅舅又遇上了手頭緊的事,於是又來找姐姐。姐姐自己收入不高,基本都家用用完,丈夫肯定是不願意借的。 

明明知道自己的兄弟幫不到頭,硬是無底線地幫幫幫,從小錢幫到大錢,到最後也沒能讓這些弟弟哥哥自己能站起來。 

說到底,感覺朋友的媽媽,真的就是把自己當成了兩個舅舅的媽。 

聽了朋友的話,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媽。雖然沒有朋友媽媽那麼嚴重,但說到底,農村出來的姑娘似乎真的把原生家庭裏的兄弟看得非常地重。兄弟遇上經濟困難,但凡自己能夠省出錢的,那肯定是義不容辭地資助兄弟的。家裏經濟狀況較好的時候還好,遇上自己手頭也不寬裕的時候,那絕對就是家庭矛盾的導火線。 

雖說兄弟情相助,確實證明了血濃於水,但有些時候,真的需要一個度。聽過好幾個扶弟魔姐姐們的故事,她們一廂情願地資助兄弟,換來的往往是一個接一個的大坑,有時候就把自己的小家給耗盡,或者導致小家分崩離析。 

好的親情關係,其實也需要一個度。有時候,人生的磨難需要自己想法克服,才能夠擁抱屬於自己的燦爛。自小被呵護,除了父母呵護之外,還有姐妹如雙親版呵護,換來的可能是各種推諉,不負擔自己責任的懶人。一旦一個人覺得別人天生要爲自己負責,這種狀態就變得可怕。因爲沒有一個人可以爲其他人的生活買單,人生的路需要自己走。 

雖說男女平等,但有時候真的是女性把自己桎梏在這個社會角色中。覺得作爲姐姐就要沒有界限地幫助弟弟,這是不是也是一種重男輕女的體現呢?生活中,往往是女性的這種思維,才讓另外的女性過得更加艱難。 

農村裏經常見到,生了女兒的就繼續生,哪怕生了三四個女兒也無法停手,就是爲了生個兒子像寶貝一樣寵。 

什麼好玩的都是給兒子的,女兒們也得學會照顧好弟弟,最後女兒們都去打工忙碌,給兒子唸書。 

搞到最後,兒子還成了啃老族,父母年邁了,總會對着女兒們說,弟弟要長大娶親,當姐姐們的就得幫幫他。似乎女兒們的天生使命就是爲了換回彩禮,好供兒子娶親生子。 

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的女兒們,潛移默化地會責怪自己沒有當男人的命,等到嫁人了,又是各種努力要生兒子的決心。 

人這種社會性的生物,估計受這樣的影響還會持續很久。城市裏稍微淡化了一些,但農村裏的這股風潮還會持續很多輩。 

扶弟魔,其實很多時候並非自願,但等到面臨一些事情的時候,還是會不自主地去做。有些時候,需要給自己的生活加點限制。 

自己真的過得好了,纔會更有能力幫助別人。 

如果這種幫助,對於他人的改變和成長沒有幫助,那就可能成爲另一種毒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