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開始,雖晚不遲 ——跟崗研修心得體會(六)

      研修活動依然在繼續着,但我們學習的熱情卻是有增無減,都想緊緊抓住這所剩無幾的學習時間,再多聽一點,多看一點,多學一點。一大早,我們數學組四人就主動聯繫指導老師,深入課堂聽課。

      今天早上胡老師教學的是《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比較抽象有難度的,學生理解起來有點困難。教師準備了實物餅乾,讓學生用小刀分一分,說一說,從而體會“把一塊餅平均分給四個人,每人分得這塊餅的四分之一”,可以用1除以4來計算;“把三塊餅平均分給四個人,每人分得四分之三”,可以用3除以4來計算,進而比較發現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使得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第二節課景老師的二年級數學《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學具,通過用小棒擺一擺、用計數器撥一撥的方法,讓學生理解算理,使學生達到了“既會算又會說”的理想狀態。

      身處在他們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深切地感受到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這方面我做得很不夠,總是害怕課堂太亂,總是擔心學生動起來就收不住,於是乎就用課件演示代替學生動手操作,或者老師演示操作一下,學生看看就行。殊不知,這樣的演示意義並不大。學生學習數學,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主動參與,纔可能是有效的。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重視引導學生開展適當的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動用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認知過程,讓他們在具有豐富感知的基礎上建立正確的概念,這樣也有利於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能有效地培養每個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訓練學生的智能素養,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下午,我參加了輔延中心小學的語文集體備課活動。活動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節以《我們是從哪裏來的——姓氏》爲題的國學融合課程的教學展示。美麗大方的仲老師帶領一年級的小朋友從《姓氏歌》開始,探究《百家姓》,再到姓氏圖騰,最後拓展到家風家訓,層層遞進,課堂內涵豐富容量又大,學習活動也是有情有趣,讓人感覺耳目一新。這樣的教學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爲後續的學習打好了基礎,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國學文化的探究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愛家、愛國的積極情感。活動的第二部分是評課,每個年級組一名代表就這堂課進行點評。這次活動,我再一次被他們和諧濃厚的教研氛圍所感染,也被他們老師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出口成章的表達能力所折服。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通過這幾天的研修學習,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自己的理論水平還太過淺薄,專業素養還遠遠跟不上教學的需要。在教研活動中,我的評課還只是在一個淺層次停留,不能觸及課程更本質的內涵,這在無形中墩促我要加強學習,做一個學習型的老師,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只要開始,雖晚不遲。還好,我已經開始,學思兼行,不負韶華。

                酒泉市東關街第二小學  於愛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