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小朋友看到成人世界行爲的源頭

從去年到今年的工作當中,每次進到班裏去帶小朋友,總能看到一些成人世界裏的一些場景的源頭。我們很多的觀念和習慣其實是還在幼兒的時候就已經形成。

(1)學會等待

以一個小小的動作爲例子,班級裏做常規,在喫飯前讓小朋友拍拍手再喫飯,拍手前先不喫,等其他小朋友的飯菜都端好之後,老師組織拍拍手,然後小朋友再開始喫。

這樣一個動作,老師帶着做一段時間之後,小朋友就學會了,然後,在家裏和家長在一起的時候,小朋友也跟父母說,要等待,要拍拍手再喫。

這就是小朋友在學習和形成習慣的過程,學會了等待。

(2)學會收拾和物歸原處

作爲老師和家長,要幫助小朋友建立正確的是非觀,這個道理說起來誰都知道,可是要做到,卻不太容易了。

比如,託班的小朋友把玩具丟的滿教室都是,你告訴他,他弄亂的,需要他自己撿起來,他說好的,回頭馬上玩別的教具去了。

但假如,你陪着他把玩具撿起來,直到撿完爲止,再次發生亂丟的事件,你再要求他撿起來,同時告訴他爲什麼要這麼做。

逐漸他就學會了玩具或物品不能隨便亂扔,拿出來了需要放回去原處。

(3)學會正確的表達自己

還有就是小朋友之間因爲玩具等的爭吵,很多小朋友用哭來表達別人拿了他的玩具或有人拍打了他,而不是,正確的告訴老師,他拿我東西了,或他打我了,抑或是告訴對方,你不可以這樣對我。

這時候,假如老師能夠正確的引導小朋友學會表達自己,而且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那麼,小朋友就能夠用合適語音去表達自己的情緒了而不會壓抑自己。

這個習慣會一直延續,影響他的一生,不會表達情緒是就會壓抑自己,如男女朋友之間,沒有合適的表達,彼此就不知道彼此真正的想法,就會容易引發一系列的爭吵,學會了表達就能夠促成一次次良好的溝通。

(4)建立合適的是非觀

當小朋友做錯事情的時候,你用嚴肅的方式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可以怎麼說,爲什麼。逐漸地,小朋友就會形成他們自己的是非觀。

在這點上,一開始,我發現自己在小朋友做的不對時,也用平時一樣的說話語氣去告訴他們,結果他們繼續他們的不對的言行。

我回顧自己的童年,父母沒有比較清晰的告訴自己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當自己去分辨別人言行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時,在某些點上會比較模糊。例如,無論對方怎麼對待自己,有時候是不是很尊重的,但不知道怎麼表達,儘管心裏不舒服卻不會說出來,依然要求自己用一樣的態度繼續對待不怎麼尊重你的人,而別人並不知道你的感受。


很多的言行是從幼兒時形成的,幼兒教育很重要,這個階段是很多觀念、習慣和思想的形成時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