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秦孝公是如何遇見衛鞅的 上

衆所周知,秦孝公一篇求賢令吸引衛鞅西入秦國,開啓了秦國轟轟烈烈的變法圖強之路,也爲秦國開創了大秦帝國的基業。衛鞅入秦之前,還是魏國國相公叔痤府中的一名中庶子,那麼,秦孝公和衛鞅這兩個人是如何相遇、相知的呢?

太史公在秦本紀裏寫得簡單扼要。衛鞅聞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監求見孝公。

雖然簡單,但是還是能窺見其中的幾個細節。

其一,衛鞅留心國際新聞,他知道秦孝公發佈求賢令了。

其二,衛鞅決心已定,要西入秦國。

一般人跳槽,就是奔着更高的薪資,更好的待遇,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衛鞅入秦圖什麼?

先看衛鞅目前的處境。衛鞅是魏相公叔痤的中庶子。中庶子是個什麼官職?百度百科說,中庶子,官名,戰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之臣。顯然,衛鞅的官職在公叔痤去世後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那衛鞅何以捨近求遠,他在魏國還有沒有發展升遷的機會呢?史記商君列傳裏先講了一個故事。說是公叔痤知道衛鞅的才能,只是還沒來得及向魏王舉薦。恰好公叔痤病了,魏惠王前來探望,公叔痤就藉機推薦。公叔痤的推薦詞很別緻。他說,中庶子衛鞅,年歲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見魏惠王不以爲意,準備告辭,公叔痤抓緊機會,屏退左右,又說,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最後,魏惠王許諾而去。

看公叔痤的舉薦詞,就不由想起百里傒向秦穆公舉薦蹇叔時說的那番話。百里傒先說,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然後舉例說明蹇叔之賢。百里傒用了102個字,講了四件事說明蹇叔的賢能。第一件,百里傒自己在齊國乞討得遇蹇叔收留。第二件,自己想要侍奉秦國國君無知,蹇叔阻止,自己才免受其害。第三件,自己投其所好想投奔周王子頹,蹇叔阻止,自己又逃過一劫。第四件,自己侍奉虞國國君,蹇叔阻止,自己爲私利祿爵所累沒聽勸;等到大難臨頭,又因蹇叔妙計,才得以脫離險境。

人三爲衆,舉例說明三件事也就夠了,百里傒一口氣說四件,件件都是自己如何落魄,如何愚鈍,如何貪圖小利,而蹇叔如何賢德,如何厲害,舉薦之情感人至深,也讓秦穆公對蹇叔從一無所知到心服口服。

相較而言,這公叔痤的推薦詞不但乾巴巴沒有說服力,還有點標題黨聳人聽聞的意思。衛鞅雖年少但有奇才,魏王呀你可以把魏國交給他管理;你要是不讓他管理你最好把他殺了,千萬別讓他走。

個人以爲,公叔痤不是沒來得及向魏王舉薦,而是沒到時候,或者說壓根就沒想着讓魏王重用衛鞅。衛鞅有才,公叔痤自然心知肚明。魏國廟堂權利爭奪激烈,衛鞅如若得勢,這魏國權利中心還有自己什麼事呢?衛鞅在自己府中出謀劃策一樣可以爲國家出力,還顯得自己很有才,很能幹。等到自己不久於人世,承蒙國君垂問,可以如實相告,畢竟衛鞅是自己門人,出入廟堂對於一個垂死之人已無威脅,國君知道衛鞅的能力,還會感念自己的舉薦之功。又或者,專門這麼講,這樣就可以逼走衛鞅。讓魏王覺得一個年紀輕輕的毛孩子,有什麼奇才,恐怕是公叔痤老傢伙糊塗了?其實當魏惠王后來被迫向東遷都大梁時,也的確有此感慨。

公叔痤先向魏惠王說出那番不用則殺之的推薦詞,又轉頭如實告知衛鞅,還說自己這是先君後臣,毫無私心。更重要的是他的結論,他告訴衛鞅,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那意思就是說,魏王已經答應我了,但是我覺着吧他肯定不會重用你,所以你還是趕緊逃跑,可千萬別被魏王擒獲。

衛鞅的回答也很絕妙,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衛鞅不但這樣說,還始終不離開魏國。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衛鞅審時度勢的才能,魏國廟堂權力之爭的激烈,以及魏惠王對賢才的無視。在這種情況下,衛鞅當然要爲自己的發展考慮。收集情報,留心國際局勢自然不在話下。

百度衛鞅和公叔痤的生卒年月發現,衛鞅,公元前395-公元前338年。公叔痤,?-公元前361年。也就是說,公叔痤向魏惠王舉薦衛鞅時,衛鞅大概是34歲。34歲任國相就算是年歲少嗎?這公叔痤在對人心的考慮上,恐怕比他在爲政方面的才能要強很多吧。

再看衛鞅眼裏的秦國。秦國相較魏國,首先窮,算是窮山惡水。其次,秦國被諸侯國視爲夷狄,被諸侯國瞧不起。再次,秦國的河西之地還被魏國奪去。經濟,政治,軍事,樣樣不如人。但是秦國有一樣深深吸引了衛鞅,那就是求賢令,就是秦孝公本人。

韓愈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不管公叔痤如何表演,魏惠王作爲一國之君,沒有搜求人才的敏感度,也沒有對衛鞅進行盡職調查,而是棄之不用,放任這位年輕人去國離鄉,成爲魏國最大的敵人。而秦孝公苦於無良才輔佐,坦誠相告,以情動人,向國內外發布求賢令,張開懷抱,許以高官沃土,天下男兒,有幾個不爲之動心?

其三,衛鞅走後門,因景監求見秦孝公。

大秦帝國電視劇裏,說景監奉命尋訪賢才,得遇衛鞅,故而向孝公引薦。衛鞅還因此耿耿於懷,希望自己是憑真本事,走正途,正大光明步入秦國廟堂。這可能是人們對於衛鞅這位變法者,對於這位法家代表人物的美化吧。

關於衛鞅見秦孝公,史記秦本紀說因景監求見孝公。商君列傳裏也說,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而且,衛鞅求見秦孝公,還求見了三次。

三國時有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以圖霸業,衛鞅這會兒送上門來,和西遊記裏的觀音大士有點像,貨賣袈裟,能識此寶者,分文不取,不識此寶者,千金不賣。

那麼,他們倆的三次見面都分別說了些什麼?秦孝公又是怎麼願意讓這位外來的年輕和尚唸經的呢?我們下次接着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