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清淨,風奈我何》

有人說:靜,是一個人最深的歷練。

對此深以爲然。

行走在這紛擾浮躁的人世間,唯有心靜,纔不至於讓自己迷失方向;

唯有心靜,才能於歲月中從容不迫,閒看人生滄桑,笑對世間冷暖。

心若清淨,風奈我何

古語曾有言:“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其實,生活中的許多紛紛擾擾,都來自我們的內心。

何以解憂?

唯有心靜。

記得在《壇經》中有一個這樣的小故事:

當時,有一陣風吹來,吹動了一面旗子。

有兩位僧人見了,一人認爲是風在動,另一人則認爲是旗子在動。

兩人都覺得自己的想法纔是對的,爲此爭執不休。

慧能大師見此狀況,走上前對他們說道:

“這既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子動,而是你們作爲修行人的心在躁動,你們的心不靜啊!”

心若清淨,風奈我何?

內心平靜的人,即使身處繁華喧囂之中,也依然能泰然自若;

反之,內心不夠堅定的人,即使與喧囂隔絕,也侷促難安。

所以人吶,別把什麼都放在心上,心中若是太多牽絆,就很難活得怡然自得。

學會清空內心的雜念,讓心尋得一片靜謐之地,方得從容應對人生無常。

心靜的人,自有一片天地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

儘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人這輩子,活的就是一種心境。

這世間是浮躁的,唯有心靜的人,才能在這喧囂的塵世中,覓得心靈的歸處。

曾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就是這麼一位淡泊名利,心境安寧清靜的人。

居里夫人成就卓然,但她本人卻並不在意,在生活中,依然追求安靜和簡單。

記得有一次,她有一位朋友來到她家裏做客,驚訝地發現,她的女兒竟然把居里夫人的獎章當作玩具把玩。

朋友急忙問道:“如此極高榮譽的獎章,怎麼能隨便給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聽了只是輕鬆一笑,回答:

“我就是想讓孩子知道,榮譽就如玩具一般,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需要看得太重。”

居里夫人從不活在過去的榮譽當中,更不會被那些虛名浮利迷失自己。

她永遠能保持一顆靜心,把自己的畢生所學和所得,貢獻給科學事業。

居里夫人自己曾說,心中存有一片寧靜之地,才能讓自己不被人事和盛名所幹擾。

正所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世間熙熙攘攘,心若不靜,難免會在紛紛擾擾迷失自己,變得浮躁。

唯有摒棄喧囂和淡泊名利,才能在清靜之中看清你未來的方向。

心若靜,人自安;心若靜,天地寬。

心靜的人,無論在何時何地,內心依舊留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心有多靜,福有多深

作者亦舒曾說過的一段話:“做人凡事要靜:

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地努力,靜靜收穫,切忌喧譁。”

是的,每一份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寧靜方能致遠;

凡事都需要靜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如此,往後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著名畫家達芬奇,小的時候,曾經向一位老畫家學習畫畫。

那位老畫家,一連幾天,都是讓達芬奇練習畫雞蛋,除此之外,並沒有教他任何其他畫畫的技巧。

慢慢地,達芬奇有點不耐煩了,便去向老畫家訴苦,說自己是來向他學習畫畫技巧,提升畫畫水平的,並不是來練習基本功的。

老畫家聽了,對他解釋道:“你看,畫雞蛋雖然簡單,但是要真正畫好,卻並沒有那麼容易。

讓你練習雞蛋,不但可以培養你的觀察能力,還能借此磨練你的心性,爲以後畫畫打下堅實的基礎。”

達芬奇瞭解老畫家的用意之後,戒掉了浮躁的雜念,開始靜下心來,潛心鑽研畫雞蛋。

經過日復一日的練習,達芬奇終於學有所成,成爲了世界聞名的大畫家。

很贊同一句話:

“心浮氣躁者,一事無成;沉着冷靜者,百福自集。”

一切福氣,來自心靜。

人生漫長無期,世界繁華萬千,唯有靜下心來,才能不困於事,不亂於心。

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爲浮華所動,不爲誘惑所擾,專心致志地去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你若心靜,福氣自來。

以靜修身,靜待花開。

孔毅曾說過:“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

安靜是因爲擺脫了外在的虛名浮行的誘惑。”

心靜的人,即使身處喧囂,也能拋棄雜念,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發現生活的美好。

心靜的人,天地自然寬。

面對誘惑,不迷失自我,面對名利,人如淡菊。

願你在變化萬千的世界中,任憑風雨如何變幻無常,依然能靜守己心,怡然自得。


《欲爲蒼鷹,勿與鳥鳴》

《荀子》雲:“與鳳凰同飛,必是俊鳥;與虎狼同行,必是猛獸。”

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與誰同行。

與積極樂觀的人在一起,內心充滿正能量;與智者同行,生命充滿睿智;與高人同行,將會走上人生巔峯。

和誰在一起,便會有怎樣的人生。

01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莊子在《秋水》篇寫道:“ 井蛙不可言海,夏蟲不可言冰 。”

深井中的青蛙,自然不懂大海的寬闊;夏天的蟲子因爲時節,無法感知冬天。

層次不同的人,永遠都無法聊在一起,圈子不同的人,更是不必強融。

三國時期,管寧與華歆是同窗好友,關係十分交好,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兩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管寧淡泊名利,一心只讀聖賢書,而華歆卻貪慕榮華富貴,丟失初心。

他們兩人鋤地時,共同發現一塊金子,管寧不爲所動,華歆卻拿在手中戀戀不捨。

一起讀書時,窗外有華麗馬車經過,管寧安心讀書,華歆立馬放下書出去觀賞。

從此,管寧與華歆割席斷交,兩人再也不是朋友。

《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爲謀;志不同,不相爲友。”

交友,貴在彼此的價值觀相同,若是兩者相差甚大,終會漸行漸遠。

02

人心不同,不必強求。

《左傳》中寫道:“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每個人的心都是不一樣的,正如面貌一樣,千差萬別。

人心不同,則不必同行。

單純良善之人碰見虛僞狡猾之人必定喫虧,人品端正的人與小人勢必不會同流合污。

宋末明初,世道混亂,學者許衡跟大家一起逃難,途遇一顆梨樹時,衆人紛紛上去哄搶,唯有許衡不爲所動。

人們問他:“大家都在拿,你爲何不摘梨解渴?”

許衡說道:“一來不知梨樹的主人是誰,二來不是我的,豈能亂摘。”

衆人笑道:“這亂世,誰又知道梨樹的主人是誰。”

許衡緩緩說道:“此梨樹雖無主,但我心有主。”

正所謂:“義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

真正的義士即使在沒人監督之下依舊會用心來約束自我,廉潔之士不會因沒人看見就心生貪念。

思想境界不同,自然無法交流,彼此目標不同,無法結伴而行。

人各有志,志向有着高低之分,不必打攪。

人心更是有着大小之分,不必強求。

03

和誰在一起,決定了你的一生。

《荀子·勸學》中寫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蓬草生長在大麻田中,即使不用扶自會挺直;白沙混在黑土之中,會逐漸染黑。

你和誰在一起,就會變成什麼樣。

戰國時期,淳于髡在一天之內就向齊宣王舉薦了七位賢士,齊宣王感到很詫異,問道:“靠譜嗎?”

淳于髡自信滿滿的說道:“我自身就是賢士,自古以來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我身邊之人皆是賢士,尋找自然容易。”

《周易》有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彼此有着相同樂趣和志向的人更容易互相吸引,也會自然而然走在一起。

積極樂觀之人,身邊朋友也是正能量滿滿;悲觀消極之人,周圍也是烏雲密佈。

古時候孟母三遷也是因爲這個道理,正是因爲不斷尋找良好的氛圍與品德高尚之人,所以成就了一代孟子。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和誰在一起,便會有怎樣的人生。

《增廣賢文》裏講道:“損友敬而遠,益友敬而親。結交擇德義,豈論富與貧。”

與誰在一起十分重要,雄鷹若是在鳥窩長大,便會失去翱翔天空的本領。

野狼在羊羣中成長,便會失去馳騁大地的英姿颯爽。

人一生能走多遠,正是看與誰同行,欲爲蒼鷹,勿與鳥鳴。


《爭贏了,什麼都輸了》

古語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朋。”

人活着,如果什麼事都要爭,爭到最後,反而什麼都得不到。

爭的是理,輸的是情,傷的是人。

人和天爭,不自量力;人和人爭,負重難行。

所以,不爭,纔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生活裏,爭輸贏,就輸了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在生活裏,爭輸贏,只會氣到自己。

比錢財的,錢多錢少又如何;比相貌的,高矮肥瘦終會老。

比來比去,到頭來都是一場空。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條街上,有兩間超市,平時的客流量都差不多。

多年來,兩間超市都相安無事,但今年的客流量減少了很多。

兩家超市便開始在暗地裏較勁。

今天你優惠五折,明天我優惠四折。

兩家超市樂此不彼地相互較勁,在這期間雙方都損失慘重。

一段時間後,一家超市支撐不下去,倒閉了。

另一家超市以爲自己贏了,這時街上又新開了一家超市。

最後,那家超市也沒撐多久就倒閉了,街上只剩下新開的那家超市。

大家都聽過鷸蚌相爭的故事,它們最後都是輸家。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爭奪。

在這樣的爭奪中,沒有一方是絕對的贏家,雙方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消耗自己。

有句話說:“欲爲大樹,莫與草爭。”

與人爭,會消耗自己;不與人爭,才能做好自己。

與其耗盡精力去爭奪,不如做好自己去獲得。

在任何爭鬥中,沒有一方會避免損失,輸贏只是比較誰輸的少。

所以,有些輸贏,贏也是輸。

感情裏,爭對錯,就錯了

法國哲學家拉·羅什富科曾說:

“若想樹敵,就勝於你的朋友;若想交友,請讓朋友勝於你。”

深以爲然。

一段關係中,如果雙方非要爭個對錯,這段關係最後只會走向破裂。

跟家人爭,爭贏了,親情沒了;

跟愛人爭,爭贏了,感情淡了;

跟朋友爭,爭贏了,情誼沒了。

而不爭,則會讓彼此的關係更加融洽。

在《平如美棠》這本書中,記錄了作家饒平如和妻子美棠六十年的婚姻生活。

在書中,有他們感情的甜蜜,也有他們生活的瑣碎。

他們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成爲當代夫妻的楷模,受到成千上萬的人歌頌和學習。

饒平如平時特別愛讀書,爲此家裏很多事情都得妻子操勞。

雖然在妻子生病時,他也會無微不至地照顧。

但妻子還是因此經常吐槽他,他也從不計較,心裏還美滋滋。

饒平如知道妻子是刀子嘴豆腐心,平時嘴上不饒人,心裏卻是很柔軟的。

他們曾經因爲一件小事發生了分歧。

饒平如當時情緒上頭,就把一個熱水壺摔在地上,妻子美棠被嚇哭了。

這時,饒平如知道這樣再吵下去,會傷害到彼此。

他便立即走到妻子身邊,拉着她的手和她道歉,說自己不該如此激動。

妻子看着已經低下頭的平如,便不再計較,兩人和好如初。

他們的婚姻生活,有各種各樣的磕磕絆絆。

但每次發生矛盾,他們都不會爭得面紅耳赤。

就是這樣的不爭,讓他們攜手走過了六十年。

實際上,這樣的忍讓纔是一段關係中,最重要的潤滑劑。

爭吵,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讓彼此產生隔閡。

在與人相處中,每個人的想法、觀點都各有不同。

如果事事斤斤計較,爭個誰對誰錯,就會讓這段關係岌岌可危。

人世間紛紛擾擾,爭來爭去還是一場空。

和身邊的人爭贏了理,也會輸掉情。

這樣的代價,其實比那些對錯帶來的損失更大。

少一些紛爭,多一些忍讓,纔會讓彼此的感情更加持久。

不爭不搶,纔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不爭,不是懦弱,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智慧。

遇事不爭,更能做好自己;遇人不爭,更能處好關係。

其實,人活一世,沒有那麼多輸贏對錯,有的只是一時的放不下和想不開。

你放下那個人,想開那件事,就會發現那些都不算事。

曾國藩讀書時,遇到一個胡攪蠻纏的同學。

但曾國藩在窗前看書時,那個同學就說:“你擋住了我的光,快走開。”

曾國藩也不和他爭論,便把書搬到牀上去。

夜裏,那同學又說:“你深夜看書影響到了我。”

曾國藩不語放下書,第二天一大早出去外面看書。

有次,他們的老師想讓曾國藩請去一位官員。

那個同學爲了出風頭,便主動請纓。

可老師是有意讓曾國藩去認識那位官員的。

在老師爲難之際,曾國藩說讓那個同學去,而自己又靜靜地看書。

後來曾國藩中了舉人,那個同學說曾國藩奪走了他的風水運氣。

自始至終,曾國藩也未和那位同學爭搶過。

而如今曾國藩留名青史,而那位同學早就被人遺忘。

林語堂說:“不爭,乃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

曾國藩這種就是大爭。

其實想想也是,人生短短數十載,爭來爭去,又何必呢?

贏了如何,輸了又如何。

一時之爭,帶不來長久好利。

不爭,則會讓自己活得更加自在。

所以,不爭不搶,纔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孔毅說:“人生一局棋,關於輸贏,我們總是無能爲力。迷惘之時,多半在局內;當你了悟的時候,人已在局外。”

爭贏了一時,卻輸了全局。

生活裏,爭高低,輸的是自己;感情裏,爭輸贏,傷的也是自己。

無論爭什麼,最後都是自己輸。

而不爭,是韜光養晦的策略,是適時讓步的智慧。

人這輩子,只有不爭,才能安心地過好自己的生活。


《悟透自己》

人這一輩子

會和許多人相處打交道

漸漸地,我們摸索出了

與別人合適的相處方式

但卻不曾好好了解自己

真正悟透好自己的人生

在生活中

若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總想着如何迎合別人

就會忽略自己的感受

累到自己,苦了自己

可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

有人喜歡你,就有人討厭你

即使努力迎合了每個人

也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

別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走好腳下的路,過好眼下的生活

才能收穫快樂,收穫幸福

與人相處時

若太過於斤斤計較

凡事都要爭個明白

就會徒添許多煩惱

內心難免不堪重負

很多事情,看清容易,看輕難

很多時候,看透容易,看淡難

學會用平常心對待一切

不去計較那麼多

心纔會輕鬆,人才會舒服

有句俗話說得好

世間事,世人渡

人間理,人自悟

看輕,才能減少煩惱

看淡,才能解脫內心

看透,才能逐漸放下

人的一生,只有一回

認識自己,悟透自己

才能活出自在快樂的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