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秦孝公是如何遇到衛鞅的 中

商鞅通過秦國寵臣景監求見秦孝公,面試三次,才讓秦孝公認爲這人還行,可以和他交談。爲衛鞅爭取這三次面試的機會,讓中間人景監相當爲難,也讓秦孝公對商鞅屢次失望。

作爲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自然有一套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和方法,那他究竟是怎樣利用景監好不容易爲他爭取到的這三次機會的,怎麼會搞成這樣?

第一次見面,商鞅用五帝之道勸說秦孝公。可是,說者有心,聽者無意。商鞅苦口婆心,滔滔不絕,秦孝公卻時不時打瞌睡,壓根聽不進去。等商鞅一走,秦孝公怒斥景監,你推薦的商鞅太狂妄,這種人咱們秦國沒法用。

五天之後,第二次見面。商鞅又用三王之道勸說秦孝公。可惜,還是沒有說到秦孝公的心裏去。事後,景監免不了再被孝公數落一通。

也得虧了景監顧全大局,爲了秦國能求到真正的賢才,爲孝公解憂,他甘願受這夾板氣,在兩人之間穿針引線,來回說好話,又爲商鞅爭取到了第三次面試的機會。

第三次見面,商鞅用五霸之道勸說秦孝公。孝公認爲他說的還行,但還不夠好,所以沒有采納。直到這個時候,秦孝公才通過景監,向商鞅伸出了橄欖枝,商鞅的想法還不錯,現在可以跟他好好談談了。

第四次見面,才真正算得上是一次你情我願的平等會晤。史記描寫這次見面的場景特別有意思,就好像司馬大人親眼看見了一樣。司馬遷寫道,秦孝公在交談中不知不覺把膝蓋挪到坐席前頭,兩個人交談了好幾天都不覺得厭倦。可以想象,兩人分賓主席地而坐。秦孝公聽到商鞅的強國之術,就好像久旱逢甘霖,怎麼會壓抑住心頭的渴望,四平八穩地坐着,今天聽一點,過兩天有空了,再聽呢?

那麼,這裏就隱含了一個問題,五帝之道、三王之道是什麼,爲什麼都不是秦孝公想要的?而五霸之道,又是什麼,爲何秦孝公還覺得有點隔靴搔癢,不得勁,直到聽到強國之術,才如獲至寶,如遇知音?

用商鞅的話說,五帝之道,即堯舜這些上古帝王治國的方法。但是,以孝公的心志,卻不能領會。夏殷週三王之道,孝公也說,以此道治理國家耗時太長,太久遠了,等不了。只有霸道,這種使國家富強的辦法,纔是國君真正想要的。

看到這裏不禁莞爾。商鞅,法家代表人物,在秦孝公耐着性子,抽出時間,一而再再而三給機會面試的時候,一會兒大談道家,一會兒大談儒家,直到把人惹毛了,纔拿出殺手鐗,捧出法家這一強國利器。這就好像一個商人懷揣心愛的寶貝,一定要賣給識貨的買主。又好像一位待字閨中的女孩子,一定要找到一位如意郎君,才肯託付終身。在一次又一次的面試中,貌似秦孝公當主考官,而實際上,在私底下,卻是商鞅在暗中觀察、考查秦孝公,在左右這一場又一場會晤的走向。

看到這裏,就不由想起劉玄德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三顧茅廬,是諸葛亮避而不見,專爲考驗劉備的誠意。而商鞅三次求見秦孝公,則是商鞅專門考驗秦孝公對強秦九論的誠意,對法家強國之術的誠意。

如此,在公元前361年,一繼位就發佈求賢令的秦孝公,和在魏國投奔無門聞令而來的商鞅,一位二十一歲躊躇滿志的國君,和一位三十四歲傲世百家的賢才,在景監的極力撮合下,終於一見如故,在秦國這片積貧積弱又廣袤的大地上,攜手開始變法圖強的征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