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善良,是給人留點體面》

前幾天打開手機,被一個視頻感動到了。

酒店老闆,無意間推開包間的門,卻發現服務員圍在一起,正在喫桌上客人留下的剩菜。

員工們看到老闆突然進來,紛紛停下筷子,臉上滿是尷尬。

這時候,老闆突然跑去自己拿了一雙筷子,招呼着他們開始一起喫。

看完後,不禁爲這個老闆的智慧所打動。

小小的一個動作,既巧妙化解了尷尬,又給員工留足了體面。

有人贊老闆的高情商,可我覺得高情商背後往往都是真善良。

善良是一種天性,也是一種能力

還記得去年刷屏的那則短片嗎?

一個瘦弱的小男孩,爲了不讓同學發現自己家庭的窘迫,每天帶着空飯盒去學校。

每次下課後,他都是第一個走出教室,表面上是去洗手間,實際上是想去喝口涼水充飢。

像往常一樣,他一下課去了衛生間。

肚子裏發出飢腸轆轆的響聲,臉色蒼白的他,打開水龍頭狠狠地嚥了幾口涼水。

回到教室,看着同學們開心地喫着便當,他臉上寫滿了失落。

肚子裏發出飢餓的抗議,小男孩嘆了一口氣。

正當他盯着飯盒入神的時候,卻發現了些“異樣”。

好奇地打開後才發現,空空的飯盒裏已經裝滿了食物。

此時,周圍的小朋友有的對他投來了善意的微笑,有的彷彿什麼都沒發生繼續津津有味地喫飯。

原來,善良的同學們發現了小男孩空飯盒的祕密。

趁男孩去衛生間的空檔,他們商量好各自從自己的便當中,拿出一部分放到了小男孩的空飯盒中。

有人貢獻了三明治,有人貢獻了水果,有人貢獻了胡蘿蔔……

空空的飯盒被塞得滿滿當當。

等男孩回來後,他們又特別默契地回到了各自座位上,爲了不讓小男孩尷尬,沒有人戳破這個真相。

無聲的舉動,卻是最暖心的關懷,看完後,覺得特別治癒。

正如片尾的字幕:幫助別人,方法永遠比你想象的簡單。

小孩子們用自己最天真的善良,維護了小男孩脆弱的自尊心,既幫助他解決了困難,又給他留足了體面。

善良是一種天性,也是一種能力。

有句話說得好:

真正的善良,是行善而不扯起善良的旗幟;是積德不需人見,善意匡如清流;是風光霽月,暗室不欺。

善欲人見,並非真善

作家瓦雷裏說,世上沒有什麼比善意更爲傷人。

善良需要方法,有時候不加遮掩的善良也會“灼傷”別人。

有一張攝影作品《牽手》,曾引發廣泛爭議。

兩個小女孩站在一塊寫有“手拉手助學”的黑板前,受捐助的小女孩低着頭看着地面,捐贈的小女孩則擡着頭往上看。

兩人雖然牽着手,但是左側的小女孩只是勉強伸出了一隻手指。

在攝影師的鏡頭下,左側那個受捐助的小女孩臉上,寫滿了難堪。

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然而,真正的善良是從心底把自己和受助者安置在同一高度,而不是站在更高的位置,對受捐助者進行“施捨式救助”。

看過這樣一則新聞報道,一位企業家向孤兒院進行了捐款。

但是在捐贈現場,他請來了電視臺的進行跟蹤報道。

面對大大的攝影機和主持人的連番追問,孩子們眼神躲閃,低着頭,像犯了錯的罪人。

這時,企業家不僅沒有停止攝像,反而讓孩子們亮出手中的捐贈品,對着攝影機微笑留念。

孩子們無奈,只好陪着苦笑。

主動向孤兒院捐款是件善事,但是以犧牲受贈人的尊嚴,來獲得自己的滿足是行爲,只能算僞善。

古人云“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施捨的善良,讓人陷入難堪,即便是餓死,人也不會喫嗟來之食。

善意不僅僅是施予,更是尊重。

真正的善良,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給他人留足體面和自尊。

善而不居,能得心安

我們都知道王寶強出身草根,在演藝圈摸爬滾打了很多年,被稱爲娛樂圈的“拼命三郎”。

在大火之前,他一直在劇組“跑龍套”。

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一則“黑料”。

那時,他剛剛因幾部戲嶄露頭角,還算是娛樂圈的小透明。

一次,他參加一個電影節的頒獎典禮,在洗手間排隊的時候,劉德華作爲頒獎晚會嘉賓也走了進來,並且排在王寶強身後。

在熒幕上留下太多經典角色的劉德華,一直是王寶強的偶像。

見到偶像的他有些緊張,立即跑到劉德華身後,示意讓劉德華先用洗手間。

雖然劉德華一直推辭,但是王寶強盛情難卻,最後還是接受了他的好意。

王寶強說,因爲自己打小在農村長大,沒有用過感應水龍頭,所以在洗手的時候特別尷尬,水龍頭怎麼按都不出水。

當時劉德華已經洗完手準備離開了,看到這一幕之後,他沒有多問,而是直接走過來,將王寶強的雙手託到了水龍頭下,幫他解圍。

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讓王寶強感恩至今,而劉德華卻再沒向別人提起。

不戳破他人的難堪,不炫耀自己的功德,真正的善良,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舒服。

其實,在我們身邊,所謂的善事,倒不是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反而是這些細節中的小事。

所謂的善良,也不一定是兩肋插刀、生死相托的給予,而是在合適的時候,用聰明的辦法,給他一個幫助。

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記得上學的時候,學過楊絳先生的一篇課文《老王》。

老王是個三輪車伕,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和一輛破舊的三輪車相依爲命,此外就沒什麼親人。

在相處的過程中,楊絳夫婦卻發現他身上老實厚道的品質。

所以,一直暗暗接濟他。

因爲另一隻眼睛看不見,很多乘客都不願意坐他的車,怕他看不清,撞了什麼。

爲了幫他維持日常收入,楊絳夫婦卻每天都照顧他的生意。

爲了讓他多掙點錢,他們主動招攬老王幫他們送冰。

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善意,也贏得了老王的友誼。

以至於老王在去世前兩天,已經病得說不出話來了,還拖着病懨懨的身體,帶了上好的香油和“多得數不清的雞蛋”去拜訪楊絳夫婦。

“善行無轍跡”,真正做善事、行止高潔的人,做好事的時候,完全不着痕跡。

如春風拂面、暖陽在身,雖不見風過,但沁人心脾,雖陽光不刺眼,但足夠溫暖。

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你的善良,就是你最好的福報。

古話說:

人爲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

萬千世界,無驚無奇,所見必有因果,所遇必有淵源。

看到別人陷入窘境,拉他一把,爲他留一份薄面,爲大家留一份體面,何嘗不是人生修爲。


《你的善良,必須帶點鋒芒》

前幾天,一起校園暴力慘案震驚了所有人。

一位甘肅隴西的14歲少年,僅僅因爲一副耳機,遭同校5名同學圍毆,被活活打死。

看着這個新聞,我的心不禁揪了起來,這個孩子該多疼啊!

這個傻孩子被羣毆,既沒有跑,也沒有還手。

被打完之後還走回了教室,沒過多久,他開始嘔吐,送往醫院後陷入了昏迷,最後不幸去世。

作爲一個母親,爲這個孩子痛心之餘,也看到了最現實的一點,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教導孩子應對暴力?

也許,僅僅是跑,已經不足以保護我們的孩子。

兒子上幼兒園後,全家上下最擔心的就是孩子被欺負。

沒想到,前幾天老公去接兒子,一大一小回家一聲不吭。

我一看,兒子直接掛了彩,一雙手上又是指甲印又是小傷口。

當時我就感覺熱血上頭,急忙問兒子:“童童,這是小朋友打的嗎?”

他猶豫地說:“小輝搶我的小汽車,我還沒反應過來,就被他抓了。”

我看着孩子委屈的眼神,被抓傷的小手,心都要碎了。

一邊給孩子處理傷口,一邊抱着他來了一次“現場教育”。

“童童,下次如果有小朋友再打你、欺負你,要大聲呵斥他,不聽的話,你就打回去。”

“媽媽你說的,打人的都是壞孩子,我們不能打人!”

“咱們不做先動手的那個,但是如果有人惡意欺負到咱們頭上,也得讓他知道,欺負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爲人父母,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是希望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未來,絕不是讓他們被欺負的。

一味地忍讓,既縱容了惡,也傷害了真正的善。

記得曾經有這樣一則新聞,南京地鐵上,一位中年男子給老人讓座。

當他站起身之後,突然開始對一旁的17歲男孩發難:“你爲什麼不讓座?”

沒等男孩迴應,男子一邊罵罵咧咧,一邊用腳猛踹男生胸口。

從頭到尾,17歲的男孩像只乖順的小羊羔,不還口、也不還手,無力地面對着陌生人的拳腳相加。

男孩“乖乖”捱打的樣子,讓人又氣憤,又心疼!

我們常教育孩子,不要打人,要有禮貌,要寬容大度,但卻忘了教孩子,當別人侵犯他時,只有勇敢地反擊,才能保護自己。

而保護好自己,纔是這世間生存最重要的法則呀。

別再說什麼“打人的是壞孩子”。

我寧願我的孩子做個“壞孩子”,也不想看到他老老實實地遍體鱗傷。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做客《開講啦》,觀衆提問:

“如果孩子被打,您會支持他打回去嘛?”

李玫瑾教授分享了自己孫女在幼兒園被小男孩欺負的案例:

孫女在幼兒園,被同班小男孩抱起後扔下,直接磕到腦袋,腫了起來。李玫瑾教授就鼓勵孫女打回去:如果再遇到這樣的事情,就兩隻手拽對方耳朵,一疼,他就把你放下了。

這個說法當時引來了衆多爭議。

有人說,這不是教唆孩子使用暴力嗎?

還有人說,這是以暴制暴,把孩子教壞了。

爲什麼孩子被欺負,一定要教他打回去?

如果不反抗,那個被欺負的孩子,會漸漸失去對世界的好惡判斷,陷入壞人的惡裏,終生受傷。

那個欺負別人的熊孩子,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負別人,傷害別人。

永遠不要低估了小孩的惡,因爲他們對此毫無自控能力。

其實,作爲家長,我們不必狹義地理解'打回去”。

這三個字真正的含義在於,要讓孩子擁有不打人的教養,也要有不被欺負的氣場。

如果我們的孩子被打,記得告訴孩子,遇見暴力傷害,可以這樣做:

1、嚴肅地大喊

第一時間,盯着對方的眼睛嚴肅地大喊:“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對的!”

一般情況下,迫於語言上的震懾,小孩子間的打打鬧鬧都會停止。

我們研究過很多校園霸凌案例,無一例外,沉默是被霸凌者的宿命,發聲纔是改變命運的開始。

2、及時求助

在語言勸告後,對方繼續動手,基本上就能斷定並非玩耍打鬧,大概率可能是惡意傷害。

這時單純的警告已無意義,教會孩子,在自己無法阻止暴行的情況下,一定要想辦法藉助其它力量來保護自己,比如告訴老師、向爸爸媽媽求助,或者打電話報警。

3、勇敢回擊

在家長和老師協調後,對方如果還繼續打人,那麼請告訴孩子,一定要勇敢地還手,保護好自己是最重要的原則。

善良,不是一味忍讓,不是懦弱承受。

這些沒有原則的善良,只會讓壞人肆無忌憚地傷害我們。

我們的善良,一定要長出牙齒來,有原則,有底線,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4、做孩子最堅實的後盾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是他最堅實的後盾。

無論何時,遭受暴力威脅,不要瞞着爸爸媽媽一個人默默承受,爸爸媽媽會無條件地站在你這邊。

讀小學的時候,班裏有個胖胖的女生,一羣男孩子總是揪她辮子、罵她“肥豬”。

有一天,一個男生又過去揪女孩的辮子,女孩搬起凳子砸在了他旁邊,大吼:

我爸爸說了,你再欺負我,就要打回去!我打不贏,我爸爸就幫我打!爸爸打不贏,就告訴警察,警察來幫忙打!

自此以後,這羣男孩,再也沒有誰敢欺負這個女生。

父母的支持,給予孩子的不僅是安全感,還有承擔責任的勇氣,保護自己的決心。

這樣,孩子纔會擁有“打回去”的底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衝突和處理衝突是永恆的主題。

“打回去”,從來不是以暴制暴,也不是斤斤計較。

“打回去”,是給孩子勇氣,教會孩子勇敢地面對壞人,成爲一個有原則的、善良的、快樂的人。

爲人父母,我們理當讓孩子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要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放下面子,是一個人最大的格局》

春晚有個小品一直讓我記憶深刻,那就是郭冬臨主演得《有事兒您說話》。短短不到10分鐘的時間,郭冬臨就塑造了一個典型“中國男人”的形象。

小品裏郭冬臨熬夜幫別人排隊買票,還說是靠關係拿得票,就爲了讓別人覺得他四處都有關係,去哪都有面子。

小品有一些藝術誇張的成分,但這個小品的確反映的就是現實。

中國是熟人社會,面子在中國,不僅象徵表面得顏面風光,還包括了其背後得人脈資源。正因爲如此,纔會有那麼多人對“面子”如此執着的追求。

但對面子過度的執着真的好嗎?

我有個朋友,買車的事提了很久了,過了一年了也不見他去提車。

我跟他去了幾趟4S店,發現買車這個事他是真的很愁。各個品牌各個價位的車他都去看了,就是遲遲決定不了買什麼。

說好聽點是猶豫不決,其實就是QQ、夏利這檔的覺得開出去丟人,奔馳、寶馬這個價位的貸款也湊不夠錢。像我這個朋友一樣,多少人買車是爲了面子?

之前網上有則新聞,一個80後男子月薪9千左右,辛苦湊了十幾萬首付買了一輛寶馬。可是貸款剛還了三個月,手上資金鍊就斷了。油還沒加滿過幾次,車就要被銀行收走了。

諸如此類的案例比比皆是,消費觀遠遠高出自己的收入好幾倍,打腫臉充胖子,最後得不償失的還是自己。

很多人不怕沒有錢,就怕沒有面子,爲了面子,什麼都可以不管不顧。但是這種無意義的尊嚴,爭來又有什麼用?

俗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活的體面每個人都想。但是活的喫力並不是體面的必要條件,扛着高額的貸款負重前行就真的有面子嗎?

和朋友、客戶來往的時候,很多人都說過“給個面子”。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你來我往的人情是有必要的,但是“給個面子”,卻把多少事情原有的規則都改變了。

有些事情要處理,不按規矩行事,一句“給個面子”再加上一份厚禮,再棘手的問題就這麼迎刃而解了。求人辦事的人走了捷徑,幫人做事的人賣了人情。

升職加薪,項目合作,銷售談判,多少事情因爲面子變得容易了起來。那些勤勤懇懇工作,任勞任怨的人,就是因爲面子不夠,得不到應該有的回報,原本屬於他們的,被更有面子的人捷足先登了。

面子在職場中無非就象徵着存在感,你越有面子,說話的分量也就越足。追求更高的地位權利沒有錯,但不應該靠你來我往的人情換取。今天別人給了你面子,明天也會給其他人面子。

只有靠實力,真材實料換來的纔是你應該追求的存在感,貨真價實的東西始終要比徒有其表的更有分量。

男人對面子的追求,小到請客喫飯,大到婚姻事業。事業越成功,越有錢,男人就會覺得越有面子。

所以很多人接受不了自己得妻子比自己的薪水更高,甚至有人覺得女人就應該在家帶孩子做家務,當個全職主婦。

表妹生了孩子後,就辭職在家帶孩子,每天與家務爲伴。

有一天妹夫帶了幾個同事回家喫飯,就因爲表妹沒有把房子收拾乾淨,妹夫在同事走後便大罵了她一頓。

平時裏只顧應酬,家裏的事不聞不問,全都推給妻子,我想問問廣大的男性朋友,這就是男人所追求的面子嗎?

很多男人就是這樣,看不起“家庭煮夫”,剝奪女人的事業,覺得男人打拼事業,女人圍着家和孩子轉就夠了。都這個年代了,怎麼還能有這種思想?

最後表妹還是不出意外的離婚了,現在有了自己的事業,帶着孩子過的越來越好,反倒是妹夫,不僅家沒了,工作也沒了。

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裏有一句話: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裏子。而只有裏子,才能贏得真正的面子。

什麼是真正的面子,是在酒桌上一飲而盡的豪爽,是不惜代價高昂還要維持的品質生活,還是在外高談闊論,回家不聞不問的“灑脫”?

男人最重要的就是有上進心,但是上進心不應該用來追求面子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

面子是裝點裏子的門面,只要是門面,就有瞬間坍塌的可能。

俗話說,死要面子活受罪。本事要能配的上你想要的面子,有多大的本事纔會有多大的面子。

別讓面子成爲你的負擔。

用才華沉澱自己,不管是對家庭,對工作,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你想要的面子自然別人會給你。

那些過度虛榮,太看重面子的人,到頭來都是一場空!死要面子,遲早有一天會毀掉你!


《讓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爲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

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

“千里修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後,主動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最後這裏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爲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生活不是戰場,無需一較高下。

人與人之間,多一份理解就會少一些誤會;

心與心之間,多一份包容就會少一些紛爭。

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認知去評論一個人,判斷一件事的對錯。

不要苛求別人的觀點與你相同,不要期望別人能完全理解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觀點。

人往往把自己看得過重纔會患得患失,覺得別人必須理解自己。

其實,人要看輕自己,少一些自我,多一些換位,才能心生快樂。

心有多大,快樂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越多。

不要背後說人,不要在意被說。

一無是處的人沒得可說,越是出色的人越會被人說。

世間沒有不被評論的事,也沒有不被評說的人。

別人的嘴我們無法去控制,但我們可以抱一顆淡然的心去看一切紛擾。

心靜才能聽到萬物的聲音,心清才能看到萬物的本質。

沉澱自己的心,靜觀事態變遷。

與人相處,需要講究方式方法。

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讓,勿究。

嘴上喫些虧又何妨,讓他三分又如何。

人人都需要被尊重,人人都渴望被理解。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學會淡下性子,學會忍住怒氣面對不滿。

事事不能太精,太精無路;待人不能太苛,太苛無友。

懂得退讓,方顯大氣;知道包容,方顯大度。

己之短,不可藏,越藏越短;己之長,不可揚,越揚越少。

得意時莫炫,失意時莫餒。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衰。

三分靠運,七分靠己,努力過就好,盡了心就行。

結果不是最終的目的,過程的體會,纔是最真的感悟。


《誰都有雨天沒傘的時候》

在晚清的歷史上,胡雪巖是家喻戶曉的名字。他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但他“肯給予別人幫助”的精神也確實令人尊敬。

一名商人在生意中慘敗,需要大筆資金週轉。爲了救急,他主動上門,開出低價想讓胡雪巖收購自己的產業。

胡雪巖不敢怠慢,經調查屬實後,立刻急調了大量現銀,給出正常的市場價來收購對方的產業。那個商人驚喜而又疑惑,實在是不解胡雪巖爲何到手的便宜都不佔,堅持按市場價來購買。

胡雪巖笑着說讓他放心,稱自己只是代爲保管你的這些抵押資產,等你挺過這個難關後,隨時都可以來贖回屬於你的東西。商人萬分感激,二話不說,簽完協議之後,對胡雪巖表示自己的敬意後便含淚離開了。

商人走後,胡雪巖的手下們也紛紛不解。大家問胡雪巖,爲啥送上門的肥肉都不喫,不但不趁對方急需錢叫低價格,還對給對方銀子。

胡雪巖喝了口茶,講訴了一段年輕時自己的遭遇:“在我年輕的時候,我只是店裏的小夥計,經常幫着東家四處催債。一次,正趕往另一戶債主家中的我遇上了大雨,路邊的一位陌生人也被雨淋溼。正好那天我隨身帶了傘,便幫人家打傘。

後來,每到下雨時,我便常常幫一些陌生人打傘。時間一長,那條路上認識我的人也就多了。有時,我自己忘了帶傘也不怕,因爲會有很多我幫過的人也來爲我打傘。”

說着,胡雪巖笑了笑:“你肯爲別人付出,別人才願爲你付出。剛纔那位商人的產業可能是幾輩人,慢慢積攢下來的,我要是佔了他便宜,人家可能一輩子都翻不了身了。這不是投資,而是救人,到頭來交了朋友,還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誰都有困難的時候,能幫點就幫點吧。”

衆人聽後,都沉默不語。後來,商人前來贖回了自己的產業,胡雪巖因此也多了一位忠實的合作伙伴。在那之後,人人都知道了胡雪巖的義舉,官府百姓都對胡雪巖尊敬不已。胡雪巖的生意也好得出奇,無論經營哪項行業,總會有人幫忙,也有數不清的客戶來捧場。

不在別人遇到苦難時袖手旁觀,無動於衷;不在別人落難時不聞不問,落井下石。肯爲別人打傘,纔是一生最大的財富。

人生在世,並不是充滿競爭和掠奪,更多的是共贏。有了這種人格,人生定會收穫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財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