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老房子:一代宗師的隱居地,林風眠故居

從“火車東站”起點站,坐28路公交車,無需轉車,一路坐到“植物園”站下車。附近30米外,一幢灰色的清水磚民國建築,隱藏在密林中,這就是“林風眠故居”。參觀故居,需要戴口罩憑綠碼免費參觀,唯一令人遺憾的是,室內不許攝影(本文室內圖來自網絡)。老鄭在別墅邊上拍了幾張照片。心想,林先生真會選地方啊!

這幢在西湖玉泉馬嶺山麓的別墅,是林風眠自行設計的法國式小洋樓。別墅裏,他在上課作畫之外,還喜歡在房子周圍的空地上種植花木,每天鋤地澆水。晚年,他回憶起在杭州的生活時,頗有意味地說:“無論雞冠花還是苞米,我都喜歡種一點,它們都是我作畫的模特兒,有的畫完了可以喫,自己種的東西喫起來特別香。”1林風眠(1900~1991),廣東梅縣人,現代畫家。早年留學法國,攻西洋畫,擅長風景。1925年12月,聖誕節過後,林風眠從法國回國,受聘於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林風眠在教學上離經叛道的行動,遭到當時教育部部長劉哲的強烈反對,不久林風眠便辭去職務。

而時時關心林風眠的蔡元培在1928年春,舉薦林風眠到國立杭州藝術學院任院長。林風眠上任伊始即提出辦院宗旨:“介紹西洋美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他廣泛求賢,選好的教師,聘用吳大羽、林文錚、蔡威廉、劉開渠、潘天壽、李苦禪等來校任教,對學生則是諄諄善誘。

在杭州藝專時,他培養出了趙無極、吳冠中、李可染、王朝聞等人,他們有的後來成爲世界級畫壇高手。林風眠用人唯纔是舉,能接納與他辦學思想相左的教師。潘天壽一貫主張發揚東方藝術,要拉開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差距,這與林風眠的中西調和觀點截然向反,然而林風眠偏偏聘用潘天壽,因爲他賞識潘天壽出類拔萃的才華。可見他頗得蔡元培教育理念之精華啊。

2在數十年的探索中,創造出“林風眠格體”,即繪畫幾乎都是方紙佈陣,構圖飽滿充實。他用西畫之格,表現中國畫之魂。他的畫形式上是西畫,但它表現的是中國畫的意境。在林的作品中,常見的繪畫題材有仕女、荷花、蘆雁、風景、盆花、白鷺、京劇人物等。作品大多有一種淡淡的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意境。而正是這種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特別的審美情趣的悲劇美。我們通過林的作品,來簡單的瞭解一下,什麼叫“林風眠格體”。

【嘉陵江畔 紙本彩墨 1940年作】《嘉陵江畔》創作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抗戰開始以後,當時林風眠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避居重慶,而沿途所見所聞,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早期很少描繪的山水等題材也在這個階段多了起來。畫面近於速寫,表現的正是遷徙過程中所見即景。能看到早期少量試作簡筆山水時的風格,大量使用橫的線條,形成一種復沓的節奏感,裝飾性極強,而每一筆又都決不雷同,所以並不顯得單調。在意筆草草中,船身、船間、船與岸的空間關係,仍能交代得十分清晰,反映了畫家深厚的功力。此外,構成桅杆、繩索等的線條,輕盈靈動,富於表現性,卻又不同於傳統的書法性線描。而方形的構圖,對於色彩、光影、透視等元素的重視,都已經透露出他此後山水畫創作的端倪。

【山水 彩墨 紙本 1960年作】林風眠的這幅《山水》明顯不是西方的風景畫,但也不同於傳統的中國山水畫,他的風景畫最重要的特色是突破“山水畫”的陳腔濫調,完全是他的人格精神,他個人情懷的表現。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巒之間飄着厚厚的雲霧。前景山腰處是松樹和房屋,給畫面增添了生活的氣息,畫家以純墨罩淡色表現,吸收了西畫中光線、體塊、結構等因素,把色彩的光亮感和水墨的透明感較好地融合在一體,山體更爲厚重,山巒之間的空間感更強,使畫中的層次顯得豐富,具有深度和實在感,展現了一種寧靜、和諧、蕭瑟的情境。

【林風眠 捧蓮少女 鏡心 設色紙本】我們經常從林風眠的作品中,感覺到北魏壁畫的風格。在他的故居,我也看到幾處北魏石雕、民間剪紙、皮影、傳統瓷繪等擺設,可見他的藝術風格,脫胎於中國傳統藝術,這幅畫,畫面中如瓷繪的光滑、輕快的線條和見筆觸的大面積水墨暈染,顯示了水墨語言之現代繪畫轉換的可能性。說起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有三個人絕對繞不開,徐悲鴻、劉海粟,還有就是林風眠。林歲數最小,資格不比其他兩位差。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作品的現代性氣質,個人覺得是要超出劉海粟,徐悲鴻諸人的。

3林風眠在藝術創作上,緊貼現實生活,反映民間疾苦。一位留法同學被國民黨清黨時殺害,林風眠就特意畫了一幅“痛苦”的油畫。豈知,此畫竟引出一場風波。蔣介石到藝專來參觀,看到此畫臉色驟變,問林風眠此畫用意何在。林回答說是反映人類痛苦。蔣介石聽後便說:“朗朗乾坤哪有這麼多人痛苦。”杭州藝專險些被封。

1937年抗戰爆發,杭州藝專遷至湖南沅陵時,教育部令杭州藝專與北平藝專合併,林風眠主動辭職。1945年8月,抗戰勝利,國立藝專又一分爲二,分別回到北平與杭州,1946年林風眠從上海回到杭州藝專任教。1949年5月杭州解放後,林風眠在1951年提出辭呈,舉家遷到上海南昌路53號居住,後遷香港定居,直至1991年逝世。

1991年11月21日,林風眠故居整修一新後,作爲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一位林風眠的朋友參觀後,在留言簿上寫下“世界上有些東西是註定要歷經磨難的,而有些東西則註定會死而復生”。2012年,林風眠的作品《白荷》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842萬港幣成交。林風眠的畫看似天價,但比起齊白石,甚至他的學生吳冠中(1.2億),林風眠的價格還是被低估的,個人覺得在一衆民國藝術家中,還是林風眠潛力最大,因爲他就是一代宗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