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儀表盤講起🧭

「蔫蔫家」第五期「妞,這是老爸給妳準備的工具箱🧰」裏提到一個叫「儀表盤」的工具。儀表盤嘛,就是鑫爸開車🚗時駕駛盤前面那塊屏幕,上面會顯示車速、轉數、油量⋯⋯信息。∴妳們可以直接理解為:把信息集成到一塊的展示就叫儀表盤。

有次,鑫爸猛踩油門⛽️,發動機可命嚎叫,但就是不見提速。過了好一會,低頭看到轉數已經三四千了,才猛然想起去檢查下檔位——原來不小心掛在了 D1 檔上。平常,儀表盤確實沒什麼用處,可一旦出現異常,它可以幫助妳快速找出癥結所在。

一直以來,鑫爸都低估了儀表盤的重要性,就像我低估了財務指標的意義一樣。這些工具🔧的背後,實質是找出一些最為關鍵的特徵,持續監視,始終讓妳掌握整個機體的狀態。而這些特徵往往可以用一些簡單的指標近似。學術黑話叫「主成分分析」🤣。

知道了這個原理,妳們就可以憑空造出一些指標來更細緻地、定量地觀察生活。比如:用 玩在一起的時間 / 各玩各的時間 去評估婚姻狀況😅。玩在一起的時間 不好統計,就用 一起看電影🎬 的時間替換;各玩各的時間自己看了多少電影🎬 近似。 雖然可能很不準,但它提供了一個預警信號🚦。

再比如:怎麼評估財務安全呢?我找了兩個指標:一段時期內 分期的次數 & 消費 ¥1k 以上的次數 。分期越多,說明可支配的資金越緊張。鑫爸很早就知道刷信用卡💳不好,但具體有什麼危害卻不甚清楚。產生逾期,會產生很高的費用?其實這都不是。後來才從別人那瞭解到,提前消費其實在攤薄 / 壓縮妳的可支配空間。假設妳每月工資 5k ,準備分 12 期買一個 24k 的包包👜。那妳每個月的可支配收入就從 5k 下降到了 3k ,而妳卻渾然不知,還覺得自己每個月手頭有 5k 可以花。一旦遇上些突發狀況,很容易就爆雷。消費 ¥1k 以上的次數 代表妳購買非日常消耗品的頻率。而「非日常消耗品」往往意味著非必需、高彈性。開源節流嘛,從非必需的大宗開銷上砍🔪總是容易很多。鑫爸之前做了一個 wishlist ,只要在飯否裏打上 #+1想要想要😍# 就會開始計算延遲消費的收益。哈哈,可惜現在荒廢了。

之前鑫爸自學財務管理的時候,自創了一個段子:學財務的第一重境界是算清楚加加減減;第二重境界是搞明白乘乘除除。加加減減,就是算清楚財產分佈。乘乘除除,則是指的運用財務指標去觀察一家公司的整體運轉。吳軍講過,最後一個被發現的「特別靈」的股票技術指標是 Peter Lynch 發明的 PEG (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靠它悶聲發了四十年財。可見,找到一個好指標能幹多少活(當然,吳軍想強調的是,找到很難😅)。

還有個例子,是貴州威寧縣在甄別貧困戶時提出的: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我覺得也很經典,客觀、正交,且不容易造假。

鑫爸讀本科(雖然鑫爸也沒接受過更高層次的教育🤣)的時候,教計算機圖形學的那個老師就是因為找到了指紋的新特徵而留校的。那時候我還很鄙夷這種人工找特徵的工作,覺得人工智能將來就能替代。後面學了神經網路才發現:神經網路也是在找特徵,只不過它會自己去找,而一些核心的特徵也是人工輸入的。找特徵,就是在某個維度上建模。維度越多,模型的還原度就越高,越能從多個角度觀察考察對象。大至認識世界,小到認識事物,都是某種建模。建模就是簡化。簡化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便於理解,而是方便歸納。只有去除了皮毛,只留下骨架,纔好將萬千生物分門別類。要不然,人人都是「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那還怎麼做門綱目科屬種?!

是的,我不是想講被低估的「儀表盤」,我想講的是被低估的「建模」。儀表盤只是模型建好之後的信息展示介面。哎呀,建模這個話題太大了,留著以後講吧。

最後講講怎麼打造儀表盤。第一步,要有數據。數據往往是有時效性的,過了那個時點,就再難轉化成信息了。比如行駛中產生的數據,車停下來,就沒有再多意義了。當然,自動產生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那就手工記錄吧。∴記日記是個多好的習慣啊。記得有部動畫叫「未來日記」,講男主天野雪輝喜歡無差別記日記,最後憑藉這點成為時空之神。

第二步,就是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技巧。不多說了,挖個坑先。

最後,就是要能即時地展示數據。這點不難,但是麻煩。

Marx 說,一門學科,如果還沒能發展到能與數學緊密聯繫在一起,那就說明它還未成熟。好了,我妞我珠,用定量的眼光去睜眼看世界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