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寬不如心寬,命好不如心好》

有一句話說:“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

人的一生本來很長,忙碌的人總是嫌棄短促,連睡覺都覺得浪費時間;天地原本很寬敞,但狹隘的人總是自尋煩惱。

沒有人能一輩子一帆風順,心酸、無奈、坎坷,常伴隨着煩惱出現,擾亂我們的心緒。

將種種雜念拋開,便覺得退一步天高海闊。

因此,人生的最好狀態是:拿得起,放得下。

放下偏見,人生自有光芒

所謂放下偏見,指的不僅是對別人,更是要放下對自己的偏見。

有時會聽見讀者說,經歷了人生的失敗,覺得自己很沒用,不知道活着的意義是什麼。

事實上,人生沒有永遠的巔峯,也沒有永遠的低谷,都是一次次出發,一次次歸來,帶着可喜、或可惜的收穫。

作家三毛說:“快樂的泉源來自每個人的內心,如果你心中不快樂,他人是無法使你擺脫困境的。”

深以爲然。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僅僅是一次失敗就將自己看成是“沒用的人”,那實在對自己太不公平。

蘇東坡年少成名,譽滿天下。春風得意的他踏入朝堂,信心滿滿地想要一展抱負。

不料,接二連三的打擊,讓他從權力的中心被下放到窮鄉僻壤。

按理說,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打擊。

但蘇東坡卻能跳脫出來,“大有大用,小有小用”,儘自己的能力,綻放出生命的光。

他發現由於連年災荒,各地拋棄孩子的現象十分嚴重,於是組織了一個救兒團體,帶頭捐款;

西湖大水頻發,他就興修水利,抗汛防洪;

到了海南,他得知當地百姓喝着又鹹又澀的海水容易生病,就帶人挖鑿能飲用的井水,鄉民感激地稱之爲“東坡井”。

中國的詩人有很多,卻只有一個蘇東坡。他的成就,正是在人生的種種不完美中體現出來的。

不必盲目追隨別人的腳步,自己也有自己的路;

不用時常羨慕別人身上的光彩,哪怕是一朵野菊花,不能傾國傾城,卻依舊散發幽芳。

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也沒有人是一無是處的。放下偏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光芒。

放下慾望,活得坦坦蕩蕩

林則徐有一句話被人奉爲至理,“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放下慾望,不代表不思進取,而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成熟的人擁有放下的智慧。

他們有自己的規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不會不擇手段,也不會有過分的慾望,因此活得坦坦蕩蕩。

小時候什麼都想要,現在明白了,當你雙手越握越緊,手裏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少;而雙手張開時,世界便在你的掌心。

只有把心騰出來,纔有富餘的地方盛放幸福。

走在人生道上,享受從容時光。

大明星周潤發家喻戶曉,被人稱爲“發哥”,不僅是因爲他是影視界的前輩,更因他輕財好施的品格。

功成名就的他早已家財萬貫,餘生大可以拿着這筆錢恣意揮霍,但他卻將56億的家產全部捐出,用作慈善。

這讓無數人爲之震驚。在人人都渴望一夜暴富的年代,他散盡家財,只求心安。

有人問他爲什麼,他說,“這個錢你不可能永遠擁有,死了之後錢帶不走,捐給外界有需要的人,挺好的。”

一個從小在貧困里長大的人,卻沒有迷失在金錢的慾望裏,經歷風雨後,迴歸最初的平淡。

有時候,想得到的越多,就會越來越在意失去的東西。

因爲慾望得不到滿足,所以總覺得不快樂。

而人之一生,擁有的東西其實有限,上天不會把所有的幸運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選擇需要的,放棄多餘的,有“舍”有“得”,才能活得透徹。

佛家有一句詩,“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懂得放下的人,自然七竅玲瓏,心寬似海。

這是一種淡如菊花的人生姿態,是一種風輕雲淡的生活境界。

拈花微笑,原該如此。

放下雜念,才能一路向前

放下不代表拋棄過去,變得一無所有,而是放下雜念,放下無謂的固執與多餘的負擔。

想起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小沙彌和師父在過河的時候,遇到一個女人,她因腿腳不便而尋求幫助。

師父揹着她過了河,小沙彌卻一直在內心嘀咕:“師父怎麼能背一個女人呢?”

小沙彌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於是對師父說:“師父,你怎麼能和女人接觸呢,這不是犯了戒嗎?“

師父笑道:“我已經放下了,你還沒放下呢?”

芸芸衆生何嘗不是這樣,常因爲過多的顧慮而踟躕不前。

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何必因爲旅途中的一次小小的不愉快,而放棄沿途萬千風景。

當杯子裏裝滿牛奶的時候,我們往往只關注到牛奶;

當一個杯子裝滿水的時候,我們好像只看到了一杯水;

這個杯子空空如也了,我們纔想到這是一隻杯子。

人的心也是一樣的,當我們的內心總是充滿擔憂、顧慮,就會覺得人生十分苦痛,不敢前進一步。

因爲一個人心煩意亂的時候,眼界往往侷限在被堵死的衚衕裏。如果心放平了,哪怕身處困境,也能不慌不忙。

人生會經歷許許多多的事情,沒有必要將所有東西放在背後的包袱裏。

只有懂得放下雜念,才能坦然前行。

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窗外雲捲雲舒,去留無意。心態越來越從容,生命也就趨於完美。

路寬不如心寬,命好不如心好。

年輕的時候,總覺得天地太過狹隘。活得久了,才明白,原來生活就像一面鏡子。

如果你活得陽光,那麼世界也會對你報以微笑;

如果你用陰霾的心態對待生活,那麼看到的便是晦暗不明。

往事終將成煙,時過就得翻篇。如果總是糾結,人生哪有晴天。


《換個角度看,天地自然寬》

《廁所女神》裏有句話:

同一件事,從這個角度看令人痛苦,換個角度看就能讓人開懷。那麼,可以一直從積極角度看問題的人生,就賺到了。

我們總覺得人生艱難,很多事難如人意;總覺得爛事纏身,又不知如何解脫。

其實,有時候不是生活太苦太累,只是我們的角度站得不對。

如果換個角度看看,生活也許就會豁然開朗。

如果想不通,就換個角度

看過一則寓言故事:

有位老畫師收了很多徒弟,有一天,他想試試徒弟們的水平,便不命題,讓他們自由發揮畫一幅畫。

徒弟們一個個摩拳擦掌,等接到考卷的時候卻傻了眼——師父居然給了他們一疊帶着黴點的宣紙,而且不得更換和裁剪。

大家只好硬着頭皮往上畫,試圖用各種方法來掩蓋黴點的痕跡。

只有一個人略一思忖,便不慌不忙地畫了一幅荷塘圖,原有的黴點,都被他點染成了一隻只活靈活現的小蝌蚪。

不用說,這個人最後繼承了師父的衣鉢,成爲了一代大師。

世間本無難事,有些事情看似無解,不過是因爲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同。

錢鍾書曾告誡年輕人:換個角度看世界,會收穫到不同的東西,世界也因此以另一個面貌展示在你面前。

面對困難,有的人只能硬着頭皮,束手無策,有的人卻敢於跳出常規,另闢蹊徑。

如果你也遇到了棘手的難題,不妨試着換個角度,站在上級的角度審視,站在對手的角度思考,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當你學會了這種思維,絕望也能變成希望,危機也能化爲轉機。

如果走不動,就換條出路

一個朋友考研考了3年,第3年又以幾分之差落榜。

得知消息的那一天,他萬念俱灰,一個人喝了一晚上酒,覺得未來的路都被堵死了。

三年來,他屢敗屢戰,不知吃了多少苦頭;畢業後也一直沒找工作,只能靠自己打零工和家裏接濟勉強維持生活。

他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這次考試上,本以爲會苦盡甘來,沒想到命運還是讓他頭破血流、一敗塗地。

幸好他的父母覺察到不對勁,跟他打了一個電話。

父親沒有責備他,只是對他說:“就算沒考上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出來工作不也是一條好出路嗎?人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父親的話讓他豁然開朗,他這才意識到,自己一開始就把路走死了。

他以爲人生只有一條路,走不通就只能死。

但世上的路有千萬條,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條路走不通,換條路就好。

山路不通就走水路,小道難行就走大道,沒有最好的路,只有最適合你的路。

後來,這位朋友找了份工作,從頭做起。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現在他已經是某公司的部門總監,事業風生水起。

再提起往事,他輕描淡寫地說到:“當時以爲過不去的坎,現在看來都不值一提。其實我要是早點選擇工作這條路,說不定現在都有自己的公司了。”

人生就是這麼奇妙,有的路看似光明,卻未必有結果;有的路看似崎嶇,卻能引你通向更好的地方。

要是走得太苦太累,可能只是這條路不適合你。與其不撞南牆不回頭,不如換一條適合自己的,重新出發。

請相信,只要找對了方向,人生終會柳暗花明。

如果不開心,就換種活法

同學英子從小就是個乖乖女,沒讓父母操過一點心。

上大學前填志願,明明自己喜歡音樂,卻還是聽父母的話選了好就業的專業;畢業後有機會轉行,但還是在父母的安排下進了一家國企。

她的人生看似順風順水,父母也對她非常欣慰,但她卻常常感到不快樂。

後來,父母又在不停給她介紹相親對象。其中有一位是母親同事的兒子,學歷高家境好,父母對他很滿意,英子卻對他一點感覺都沒有。

她找我訴苦:“我爲了讓爸媽開心,一直壓抑自己,可是結婚這件事我真的一點都沒準備好。”

我問她:“如果你實在活得不開心,爲什麼不跟爸媽好好談談,換一種活法呢?”

生活從來沒有固定的劇本,怎麼活應該由我們自己說了算。

後來,英子辭了工作,去當了一名鋼琴老師,前不久還交到了一個男朋友。雖然工作比以前忙,錢也沒那麼多,但她臉上的笑容明顯多了起來。

父母雖然一開始反對,但看到女兒過得開心,也只好默許了。

餘生不長,活得開心纔是最重要的。不要爲了取悅別人而委屈自己,不要爲了迎合別人而迷失自己。

如果你不喜歡某個人,就不必刻意討好,強顏歡笑;

如果你不喜歡熱鬧,就不必硬着頭皮參加各種聚會;

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生活狀態,就努力改變,創造一個新的未來。

換了一種活法,世界不會地覆天翻,束縛卻會煙消雲散。

你也許損失了一些東西,卻換來了發自內心的快樂,收穫了未來的無限種可能。

作家葉傾城曾說:

哪怕你可愛有如人民幣,還可能存在於不流通的國度。有時候,你改變不了世界,那就試着換個角度或者方式。

生活瞬息萬變,每個人都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

當你遇到了難以逾越的坎,不妨換個角度,找到新的思路;換條出路,尋得新的方向;換種活法,活出更好的自己。

人生苦短,該換就換,別爲難自己,別辜負歲月。共勉。


《孤獨方能出衆,而不是合羣》

莊子說:“獨來獨往,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活得孤獨是常態,享受孤獨纔是姿態。

是孤獨讓一個人變得出衆,而不是合羣。

楚王派人來請莊子出任相國的時候,莊子正在釣魚。

莊子給使者說了一個典故。

我聽說,楚國有一隻三千歲的神龜,死後屍體被放在廟堂上,受人祭拜。

你說,對這隻龜來說,是死後留下屍骨讓人崇拜好呢,還是活在泥水裏撒歡好呢?

使者說:“還是在泥水裏撒歡比較好。”

莊子說:“你們回去吧,我也選擇在泥水裏撒歡。”

享受孤獨,就是不迎合。

心靈的自由,遠比名利地位重要許多。

孤獨,也是享受人生。

是恬然自得的歡愉,與物質無關,與利益無關,它是一種心靈的修行。

無需豪情壯志,卻需豁達之心;

無需禁慾絕俗,卻需冷靜自持;

無需歸隱山林,卻需淡泊名利。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孤獨的時候,他纔可以完全成爲自己。誰要是不熱愛孤獨,那他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爲只有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纔是自由的。”

美學家蔣勳年輕的時候,一個人揹着包,帶着兩件襯衫 ,一個人就跑去旅行。

文學家木心放着好好的少爺不當,卻偏偏去人煙稀少的莫干山度過孤獨歲月。

詩人周夢蝶在臺北的舊書攤上賣書,卻從來不理行人,只管享受熙熙攘攘中的寧靜。

世事未能蹉跎心智,孤獨卻愈能磨礪才華。

一個人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纔會變得更加強大。

莊子在《惠子相梁》中寫了一個故事。

惠施在梁國做相國的時候,莊子準備去拜訪惠施。

有個小人跟惠子說:“莊子這一來,是想取代您,當相國呀。”

惠施害怕了,立刻在國都搜捕了三天三夜。

莊子卻一點沒有害怕,直接去面見了惠施,說:

你知道南方有一種叫做鵷鶵的鳥嗎?

它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喫,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而此時,貓頭鷹抓住了一隻腐鼠,它仰頭看着鵷鶵,發出‘喝’的響聲來護住自己的食物。

而今天,你也用梁國來嚇我麼?

彼之良藥,吾之砒霜。

不是每條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卓爾不羣。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人,喊他打牌泡吧都不去,社交聯誼也沒興趣,他們苦心孤詣地耕耘着自己的靈魂,用書籍和智慧來哺養。

一個能夠很好地與自我相處的人,才能讓人久處不厭。

不要總逼着自己去合羣,喜歡不來的事也別硬要去嘗試了。

孤獨,更讓人清醒,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會因爲腐鼠就放棄自己對“練實醴泉”的追求。

孤獨是自己走向了自己。

當我們不用被迫與他人對話,我們纔有時間與自己對話。

是孤獨,讓人靈魂高貴。

莊子還講過一個空船的小故事。

有一方舟渡河行進,突然被一艘意外的行船撞上了。

船家很憤怒,對着撞來的船斥罵,卻沒有迴應,這時候他才發現撞來的船上空無一人。

船家的罵聲停了,反而哈哈大笑起來。

莊子說:“唯至人能遊於世而不避,順人而不失己。”

所謂孤獨,並非是要求消極地避世,而是要求在俗世裏也能抱着一份空船的心態。

如虛舟那樣在世上傲遊,就不會觸犯任何人。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不過分嚴苛,也不過分放縱,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一切。

真正的孤獨,不是孤單。而是經歷了悲歡離合後,學會了與孤獨好好相處。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一次出去喝酒,半夜回家敲門,家中小童睡得熟,怎麼敲都聽不見。

人在世俗,總是難免被刁難。

官場如此,小童如斯。

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蘇軾只好一個人倚着杖聽江聲。

大江東去浪滔滔,聽着聽着,蘇軾就明白了。

人生短暫如流水,爲何要把自己困於爾虞我詐的名利場呢?

不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獨處,讓人自省,讓人明白,與世俗相處,最重要的是一份波瀾不驚的心態。

從此蘇軾變成了一個豁達隨性之人。

衆人皆醉我獨醒,衆人皆濁我獨清。

雖然改變不了滾滾紅塵,但是我樂觀豁達地與其相處,也不減半分內心的澄澈明鏡。

陳果說:“孤獨是自成世界的獨處,是自成體系的完整,孤獨者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圓融的高貴。”

是我不改變世俗,但世俗也無法改變我。

莊子在《逍遙遊》裏寫了北海里一隻叫做鯤的大魚,它會化作名爲鵬的大鳥飛到南冥去。

蜩與學鳩卻笑鯤鵬:“我使勁跳起來也只能達到榆樹的樹枝,有時候還達不到,幹嘛要去九萬里的高空再而向南飛呢?”

世上的想法並不相通,蜩與學鳩自然沒有辦法理解鯤鵬。

人生本就是一次從北冥飛往南冥的孤旅。

很多的路,只能一個人獨行。

很多的事,只能一個人獨對。

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熱鬧中難做自己,喧譁中難求慰藉,羣歡中難求知音。

世上沒有真正與你感同身受的人。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莊子告訴了你:越是孤獨的靈魂,越是強大。

但凡才華橫溢的人,都會享受和利用孤獨。

而那些害怕孤獨,只會合羣的人,最終只會淹沒於飯桌和酒桌,泯然衆人。

陳子昂曾經有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孤獨,能讓你成爲世間最高的峯巒。

作家張小硯曾經說過一段關於孤獨的話:

後來許多人問我一個人夜晚踟躕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卻不是孤單和路長,而是波瀾壯闊的海洋和天空閃耀的星光。

孤獨從不可怕,在獨自前行的路上有亮麗的星光。

沒有什麼比自我選擇的孤獨,更能解放人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時間會教會你成長,教會你在孤獨中攀爬。

等你遍歷人生,你就明白,人唯孤獨,方能出衆。


《好的感情,都有點不講理》

曾經看過這麼一句話:“有些事情講道理而不顧感情,就是最蠻橫的不講理。”

感情不是比賽,不必非要分個誰輸誰贏,誰高誰低。

太過較真地講理,反而容易把對方越推越遠。

道理講清了,感情變淡了

在一期《親愛的客棧》中,一向恩愛的劉濤和王珂夫婦,突然發生了爭吵。

當時,劉濤因爲工作需要,回了一趟北京一次。當她返回節目時,從北京帶回來了一些物品,用來經營自己的客棧。

但是當王珂看到東西時,卻表現出來了不高興,他說:

咱們光照顧自己和客人的正常喫喝,這事都很難了,你還帶了這麼多東西,這樣人不就被東西累死了嗎?咱們爲什麼要被這些東西累死呢?

兩人經過一番辯論之後,劉濤還是選擇花錢,讓船家幫她把東西運回了客棧。

在坐船回客棧的途中,王珂仍然在堅持不懈“教育”劉濤,一直反覆地說拿那些東西沒有用。

而這一路上,劉濤的心情也低落到了極點,全程悶悶不樂的樣子,一言不發。

計較得太清,反而會讓對方寒了心。

道理講清了,感情也變淡了。

曾經看過這麼一句話,“愛情的戰場,據理力爭的男人,從不會贏。”

在感情裏,比理性更重要的,是理解。

她要的,不是你明明白白地把是非曲直掰扯清楚,而是要你立場堅定地站在她這一邊,理解她的想法,知她冷暖,念她悲歡。

感情要的是態度,而不是道理

在做客《非常靜距離》時,沈夢辰談到了許多與杜海濤相處的點滴。

她說,每當兩個人起爭執的時候,無論對錯,海濤都會先順着她的情緒,先選擇安慰。

而面對海濤貼心的舉動,往往問題還沒有解決,當下的爭執就因爲他的態度減緩了一大半。

小兩口發生爭執時,常常是一開始因爲一件事而爭論不休,到後邊,就演變成因爲對方的態度而大動干戈。

其實,比起道理,對方往往更在乎的是你的態度。

就如瓊瑤的丈夫,平鑫濤在《逆流而上》中所說的:

在生活上,我們之間也難免有意見不合而有所爭紛,如果錯在我(通常是誤會),那麼,男子漢大丈夫說道歉就道歉!

即使有時候犯錯的不是我,爲什麼我讓她犯錯呢?

所以道歉的應該是我。其實,我道歉,她不好意思,一場風波就煙消雲散,這是夫妻相處的藝術。

感情要的是態度,而不是道理。

你的態度,折射出了她在你心裏的分量。你越和她較真,她就越覺得不被重視和在乎。

就如八月長安在《這麼多年》裏所寫的:“人和人之間,沒感情的時候纔講理。”

感情是講愛的領域,而不是講理的場地。

愛的第一步,是學會讓步

在電視劇《你是我的姐妹》中有這麼一個片段。

石天明和安寧,因爲一點小事情起了爭執,賭氣要鬧分手。

石天明氣沖沖地說:“爲了這點事就要和我分手,好,分手就分手。”

正在氣頭上的安寧,回了他一句:“行,分就分,你以後再也別來找我。”

石天明也毫不示弱地說:“不來就不來,誰來誰孫子。”說完,便扭頭就走。

哪知沒過多久,石天明就拎着一大袋零食回來了,笑嘻嘻地敲門說到:“奶奶,我回來了。”

在石天明的主動示好之下,兩個人很快又重歸於好了。

正如愛妻狂魔張智霖所說:“每次吵架我都會想到失去她會怎麼樣,所以我很珍惜,我寧願主動認錯主動和好。”

兩個人相處,出現意見分歧很正常。若是你堅持你的看法,他堅持他的態度,誰也說服不了誰,最終只會陷入僵局。

與其僵持不下,不如先讓一步。

讓步之後,大事會變成小事,小事會變成無事。若是不肯讓步,芝麻點大的小事,也會變成天大的事。

學會給彼此臺階下,是感情的長久相處之道。

愛的第一步,就是學會讓步。如此一來,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好的感情,都有點不講理

感情,從來都只有雙贏和雙輸。若是非要爭個輸贏,最終只會兩敗俱傷。

電影《這一刻,愛吧》有句臺詞說:

要愛一個人,根本就沒有什麼對錯。在愛情裏,我是全力以赴。因爲愛,就想看她笑,看她幸福,想懂她的心思。因爲太愛她,有時候連她怎麼付出,都不去計較。

其實,感情裏都是相互的。只要有一方願意先示好,另一方也會順勢而下,言歸於好。

感情,本就是在無數個平淡而細碎的小事中用心經營,在一日三餐的柴米油鹽中踏實相伴。既然是相守一生的愛人,偶爾示個弱,服個軟,又有什麼關係呢?

就如南川大叔所說的:“感情是兩個人的,無論是他走下來,還是你走上去,只要兩個人在同一個高度,那就是長久的幸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