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之16

孩子青春期以前最喜欢玩的方式就是和父母一起,而会玩的父母可以通过玩和游戏让陪伴更有质量,让教育更有效,但是成人生活中有太多理性的目标,从而失去了对游戏和玩耍的能力。《游戏力》一书中说,有些父母不能放下强烈的控制欲,因此很难享受到游戏的乐趣,父母关注玩的结果,而孩子关注玩的过程。孩子因为好玩而玩,父母总希望玩的有价值。

游戏化的教养方式有两大好处,一,培育亲密的亲子关系,亲子游戏让孩子远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第二,游戏可以培养自信,让孩子远离无力感。孩子情绪不好,讲道理不能让孩子快速调整情绪,但游戏可以。

要成为会玩的父母,玩耍时要注意,一定和孩子要有目光的交流,二要经常有身体接触拥抱,不论玩的好不好。第三,父母要有同理心,和孩子共同感受一件事的成就感或沮丧感。

未来的世界,会玩的孩子有出息,而为了培养会玩的孩子,父母也需要成为会玩的父母,游戏化教育是父母必须要学习的。

比方教孩子学游泳,文章提到的在游泳中抢玩具,学憋气,就是一个典型的游戏化教学案例。

比如叫孩子早上起床,如果直接催,这样说话太生硬没有效果,如果父母说毛茸茸的北极熊要来了,他要舔你的小脚,你的小腿,你的胳膊,同时把手伸进孩子的被窝,摸他相应的部位,孩子会被自然叫醒,也会愉快起床,不太抗拒大人的催促。这种方法就是游戏里面的叙事动力机制。

孩子不想走路,要大人抱,父母可以说,我比赛看谁能第1个走到前面的路牌,这就用了竞争机制。如果父母说你要能独立走到前面的路牌,我就奖励你一个冰淇淋,就用到了挑战机制和奖励的组件因素。比如贴小红花的方式也是奖励体系。

比方孩子不喜欢背英语单词,就把要背诵的单词转换成填空游戏,孩子喜欢填空喜欢玩,就会在游戏中学习,也是个好主意。

孩子自愿去做,学习也能像游戏一样点燃孩子头脑中的雷管,那么这个雷管有个心理学名词叫内驱力。通俗的说法就是要有兴趣去做,兴趣产生有两个要素:需求和努力后产生的成就感。

只从需求出发,孩子可能三分钟热度,浅尝辄止,而让内驱力持续下去,就要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

比如孩子弹钢琴,是因为刚开始觉得钢琴的声音好听,激发了他探索的欲望,学习后发现自己手指够长,对自己有了肯定,学习中老师和家人不断肯定他谈的好,又激发了他第3种需求,这样孩子对弹钢琴的兴趣就建立起来,但是每天练习两小时并且很枯燥,孩子需求减弱了就不愿意谈了,这时就需要加入即时的成就感,老师和孩子4手联弹或者给孩子表演的机会,让孩子有成就感,他就愿意继续谈下去。

如果孩子觉得太难很容易放弃,这时运用外驱力能够帮助孩子加强内驱力,外驱力是外在给予的奖励和惩罚,也称为胡萝卜和大棒,比如奖励小红花或惩罚,不能玩游戏等游戏的积点,就是一种有效的外驱力。

这里有三个好处,一是使孩子愿意尝试一个新领域或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任务,第2,强化孩子对自主行为的感知,让孩子有成就感。第三活动比较乏味,那么有价值的激励,可以聚焦孩子的注意力,弱化时间观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