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外编辑》:都筑响一, 善于发现新视点的另类艺术家

(文/亦浓)

都筑响一,日本杂志界一位不在编的编辑,被业界称为“异类”。也有人认为,他是,另类的摄影师,会做书的出版家,善于发现美的艺术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对滑板的热爱都筑响一踏进了出版业,做了一名编外人员,这份工作却令他看到了其间的乐趣和意义,因为采访时间等,影响到了他的大学毕业。但却丝毫未影响他后来的生活。

都筑响一的《圈外编辑》讲了8八个内容及一个结语:

做一本书要从何开始?如何养成自己的编剧视点;为何是“RODESIDE”;没人做过的事该如何下手;你为谁做书;编辑能做什么;你认为出版的未来会如何;为何开始经营网络自媒体;代结语:进入“无流行”的时代。

纵观全书,相当于作者都筑响一的访谈录或者答记者问。读进去后会发现真的是干货满满。

要做一本书从何开始?

做就行了。不是有一句话吗?“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就像那位莫斯科老兄,用手动打字机和复写纸就可以出书,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群体的力量可以集思广益,也会南辕北辙、不了了之。有时候,决定去做比讨论更重要。作者认为,大家一起来、分摊责任是不行的。这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喝”吧。

采访要做的不是你知道很有趣的东西,而是你感觉好像很有趣的东西。你知道的,别人也会知道,而“好像很有趣的”,那别人或许是没有看到过的。

在作者报道“前所未有的生活空间”,其另类的做法得到了总编的大力支持,可见,想要做好一件事,平台(及宽松的工作环境)很重要,同样,上司的支持也很重要。作者是编外的自由撰稿者,在工作之初,尚无名气之前,也是需要伯乐领路的。

尊重边缘艺术

读者投稿杂志,那些人有才却一辈子寂寂无名,不被媒体关注。作者却从中发现了商机,或者说是杂志的新视点。

他将同一位投稿的作者的作品整理归纳,对于优秀的作品的作者开创专辑版面予以介绍,别开生面的版面设计取得了巨大反响。

尊重边缘艺术,尊重每一位投稿者,都筑响一至少从这个层面为杂志赢得了很多好评。

说到边缘艺术,作者能够发现一切可以用来做书的资源,比如,死刑犯的画稿。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还有那些喜欢性爱娃娃的人,他们或是害怕真正的女人,或是有精神障碍的人,但他们也有正常的生理需求。他们将性爱娃娃当作女人,与娃娃的日常拍出的照片效果跟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

专业的摄影师拍出的照片不一定就是吸引人眼球的作品。慧眼独具,从不同角度来看,才能够发现那些被忽视的艺术。

世界上最需要艺术的人就是那些被迫生活在封闭环境里的人:

把最后的时间奉献给画笔的死刑犯;以投稿给杂志获得刊登为乐趣的插画艺人;将真心献给性爱娃娃的业余摄影家。

艺术对于他们而言,是最后的救生索。这种能够救人一命的艺术应该比那些知性探求型艺术更加重要,但却无人报道,是一项空白。

作者所说的“你们要在意的是我拍了什么(内容),而非怎么拍出来的”。我们也可以推及到作者尚未从大学正式毕业,但却因为个人的不断努力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样,同样可以说“你们只需要知道我拥有什么能力,而非怎么拥有的”。

拍照是想要“采访”,而不是要拍帅气的照片。

往往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在现场、在一线,而不是在学院里闭门造车。

作者通过文中想要表达的不是反对“知名大学毕业”、有着“宽敞舒适住宅的”出身的,也并不是一味“反对好品味”、“反对好生活”。只是希望大家对那些底层艺术抱有宽容和理解。

“两边都可行”,边缘艺术家们也不要有低人一等或“无谓的挫折”。

所有的拍照目的都是为了采访,而不是单纯的出拍照作品,但作者在拍照方面的表现算是“歪打正着”么?其实不然。

正因为他一直扎实用心地去采访报道、拍照,将每一项实际工作都做到了极致,才令采访中的拍照这一技术也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只有用心才能做到专业。也只有用心,也才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创新角度。

到现场去,现场处处有资源

作者认为“网络搜索是一种病毒”,能够在网络里搜索出来的东西,除了汇总复制别人辛苦做出来的东西,其次就是广告商们的杰作。真正的乐趣应该是到现场去采集第一手资料或与被采访人物事迹接触。

正应了稻田和夫的那句话“要解决问题,那就到现场去”。

在作者眼中,处处都有资源。

比如“报道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不是“不去找就难以发现”,而是处处可见。信息来源也很简单,走着走着就能发现,与朋友聊天、与喝酒朋友认识得到的资料等等。

好的作品就是能够激发无感之人的兴趣

作者要达到“以一般读者代表而非特定领域狂热者的身份发问,写出的报道要让原本对该领域一无所知的人读了也会感兴趣,会想去那个地方看看,想见见那个人。”

这就厉害了。试想一下,如果任何工作能够做到这一步怎么能不成功呢?

访谈方面,不要按设定要求去做,这样的结果即使不会出错,但也绝不会很好。换句话说,按照惯例做出来的访谈只是循规蹈矩,不会有创意和抓住观众的好点子。

不妨试试天马行空地去就感兴趣的事物深聊,在被采访者面前表现得一无所知比“懂行”要讨巧的多。

出版社的未来在哪里?

现在面临的网络时代、自媒体时代,很多资源无需通过纸质书来获取。

即使出书,也可以不再通过出版社,读者可以选择纸质书,也会选择电子书……等等。

这种自由度给出版社造成了冲击,因为环保原因,纸质书相对于电子书的性价比等,作者对于出版公司的未来也不持乐观态度。

以摄影作品来说,电子版的摄影作品可以通过放大缩小等令读者对细节有更好的认识,纸质书就做不到。

但同时作者又指出,“书的内容”才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关键。

就我本人来说,还是更推崇纸质书一些,闻着墨香品茗读书也是一种享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