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被狂推的一本書,我看了不止3遍!

多年前,我剛轉行做產品經理那陣子看了不少互聯網產品書籍,其中一本,我當時大概看了1小時感覺晦澀難懂+食之無味,然後丟到一邊。

後來隨着職業軌跡發生變化,重新再看時才發現:好吧,真香。

它就是——《精益創業》。

或許很多人會想:我又不做互聯網產品,又不創業,看它幹嘛?

這麼說吧:掙錢也好、工作也好、成長也好,假如你把自己當做一家公司去經營,把輸出當做產品,把過程當做創業,你的思維會發生巨大變化。

01

兩個假設

這幾年做副業自媒體,很多讀者問我:XX副業能不能做呢?我想做XX類型自媒體可行嗎?

副業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小微創業。想要做成的話通常需要滿足一些假設,作者埃裏克·萊斯就在書中給出了2個假設:

1、能給客戶帶來價值;

2、客戶能夠不斷增長。

比如Facebook,剛開始只是大學社區交流平臺,沒做任何推廣,可一個月後,它吸引了3/4哈佛學生註冊,而且用戶數持續快速攀升,驗證了這產品副業價值假設+增長假設。

什麼叫價值?

書中的定義是“向客戶提供利益”,讓參與這件事的所有人都有利可圖。

其他的任何東西,都似乎浪費。

就好比說,你寫文章或做視頻,很多人的出發點是我想寫這個、我喜歡拍那個,而沒去思考你的內容是不是讓大家有收穫、能不能帶給他們一些好處。

當然,價值有很多種,比如干貨價值、情緒價值、知識價值等等,但它是內容創作者首先應該考慮的因素,就算你隨手寫一篇小記、拍一個vlog,單純自嗨很可能別人並不買賬,人家看了沒得到什麼好處呀。

這就是產品行業裏最經常提到的一個詞之一,用戶視角

只要你是輸出者,不管你輸出的是什麼,它都是一個絕佳的評估視角。

02

“最小化可行產品”

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做一件事,先拿一個東西試一下,東西就叫最小化可行產品,即Minimum Viable Product,縮寫爲MVP。這個詞大家可能見過,不僅是很多創業者在產品落地時的策略,它對普通人來說也是一個有效的嘗試態度。

這個概念的最大優勢,是用低成本快速試錯,側重對未知市場的驗證。

我們做一件事,其實很害怕兩點——

一個是跑錯方向,一個是輕易all in,“MVP”就是一個確認可行性和期望度是否匹配的方法論。

很多人的心態是:我做副業,雖然失敗了,可至少學到了一些重要的東西;我轉行,雖然不盡如人意,可也是經驗。

埃裏克作爲創業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習”二字,經常用來掩飾執行失敗的藉口。對創業者來說,無法把學習拿去銀行、去投資或消費,都是真金白銀的投入,哪裏經得起一次又一次地“學習”?

對普通人而言,同樣如此。

很多人轉行時猶豫,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那個崗位?是不是能做得好?比如“我27歲了能不能轉做程序員”。

危險的做法是——

我非常想成爲程序員,破釜沉舟辭去工作,高價報了培訓機構學了半年。幸運的話那時已經上手了,能找到一份初級工作;萬一沒那麼走運,發現自己不適合或碰到不靠譜的機構,時間和金錢就全部打水漂,還沒了工作。

穩妥的做法是——

你先去招聘網站上看下崗位要求,對比自己做個評估。如果不符合,那趕緊去對照着利用業餘時間去學習解鎖;過程中找機會提供免費的服務。若能力符合、服務也得到認可,等於MVP可行,那轉行大概率是沒問題了。

萬一發現不合適,無外乎損失一些原本刷劇娛樂的時間。

試錯是OK的,但一定要記着前面還有3個字:低成本。

每個人的資源都很有限,經不起幾次折騰。當你從0起步時,先用很小的代價做一點,看看效果再說,是更聰明的方法。

03

微創新

微創新=成本低+方法簡單。

有些人喜歡一開始就搞一把大的,以爲越顛覆越有成果,實際上,先不說搞一把大的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更糟糕的是,做出來的東西未必效果好。

反而從細微處入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國拉斯維加斯的一家酒店,顧客離開時,門童會順手給他們兩瓶礦泉水。從成本角度,這兩瓶水的成本實在九牛一毛,卻帶來了極佳的用戶體驗。

因爲從酒店開車到最近的機場大概40分鐘,中途沒有任何休息區或加油站,而拉斯維加斯靠近沙漠,夏季常出現35°以上高溫,顧客在去機場的路上多少需要喝點兒水,這兩瓶水就恰到好處地派上用場。

那家酒店僅爲三星級,在酒店扎堆的賭城並沒有太多優勢,況且鑑於行業的特性,一家酒店想要脫穎而出,無論是拼硬件還是拼服務,競爭都非常激烈,總之就是內卷得厲害。

可酒店通過結賬離開後送水這個細節,帶來了小驚喜。

要知道根據峯終定律,結尾時體驗是OK的,那麼整個體驗就會讓客人留下了非常棒的印象,從而吸引了大量回頭客。

周鴻禕在談到微創新時有個觀點:

很多人習慣將“微創新”和“顛覆式創新”對立看待,認爲前者就是小打小鬧,而後者就要敲鑼打鼓。

在我看來,二者其實是一回事。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顛覆式創新一開始都是微創新,都是從一個微乎其微的點入手。

它在現實中是個很實用的策略。

比如我有個前同事做手工蛋糕,除了用料好,每次有人定生日蛋糕她都會提供免費的手寫賀卡的服務;

比如你找老闆確認問題時,把原先問他要怎麼做的模式,改爲你提供幾個選項、並提出自己認爲最合適的選擇,問老闆這樣行不行,他對你的印象無疑會好很多。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所以說,通過細節的不同,更容易打造出差異化優勢。

04

埃裏克·萊斯在全書中圍繞着一個觀點,開發->測量->認知,一個不斷接受反饋、不斷改進的體系,強調小步快跑,將反饋週期儘可能地壓縮。

核心在於“驗證性學習”

講真,太多人付出的努力是無效的。

因爲他們沒有對輸出進行驗證,不知道方向對不對,也不知道是否需要調整,只是埋頭苦幹。如德魯克所說,沒有什麼比高效地做一件根本不應該做的事更加徒勞的了。

導致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我非常喜歡書中的一個比喻:

太多關於創業的商業計劃看上去更像是火箭發射,而不是汽車駕駛。創業不是火箭發射,是開車。需要的不是精密的動作指令,而是不斷調整方向盤。

有時我們總想計劃周密再一步到位,認爲假設中有任務細微錯誤,都將帶來慘痛後果。

然而,缺乏驗證,讓許多人的努力打了水漂。

·有的人只苦苦學習,不懂得主動去驗證學習成果;

·有的人不斷更換職業賽道,忽視了先去驗證匹配度的重要性;

·有的人只會拼命工作,忘記了擡頭看一眼回報與付出是否成正比。

人生就好比開車,想順利往前開,就必須時刻關注周圍的路況,隨機應變。

而不是一腳油門踩到底,那樣不僅到不了終點,還會分分鐘翻車。

願我們都能握緊手中的方向盤。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