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擺脫應該思維的困擾,不再讓它影響你的生活

當我們被父母催婚時,我們對他們解釋,他們卻理解不了我們的想法,我們會困惑,作爲父母,難道不應該理解自己的孩子嗎?當我們和另一半發生爭吵時,被問及你到底想怎麼樣,我們會無奈,難道對方不應該知道我們想要什麼嗎?當我們做事拖延時,我們想改變又改變不了,我們會煩惱,難道我們不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嗎?

看到這裏,你會意識到,這些想法的背後潛藏着應該思維的影子。可是無論是世界還是他人,亦或是自己,難道應該按照我們想的那樣發展嗎?可往往這樣的想法,卻讓我們陷入困擾,阻礙我們的發展。

既然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就想要改變這種思維,擺脫它的困擾。爲此,在《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以下簡稱《了不起的我》)一書中,心理諮詢師陳海賢就從心理學角度,給我們介紹了應該思維的本質及表現,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應該思維。此外,他還分享了改變應該思維的方法,幫助我們學着擺脫應該思維的困擾。

01/應該思維的本質

你是不是也很奇怪,我們爲什麼會有這麼多關於應該的想法?應該思維的背後到底是什麼?看到這個問題,也許你意識到,你很少思考這個問題。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被應該思維困擾。

直到我遇到《了不起的我》這本書,看到陳海賢對於應該思維的分析,我這才理解了應該思維。原來應該思維,“它的本質在於不去認識真實的世界,反而試圖讓真實世界臣服於我們頭腦中已有的規則,並在世界不符合頭腦中的規則時,表現出怨恨、憤怒、焦慮或者沮喪。”

比如,當我們需要朋友幫忙時,我們提出請求,覺得作爲朋友,應該要幫我們的忙。可是現實情況是,朋友拒絕了我們的請求。爲此,我們感到傷心、難過,有時候還會有些生氣。

如果我們仔細回憶,就會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經常如此。我們覺得父母應該理解我們,他們就得支持我們的做法;我們覺得另一半應該愛我們,所以就得按照我們所說的那樣做;我們覺得孩子應該聽話,所以對於我們的話語就要言聽計從。這些做法和想法的背後都是因爲應該思維。

02/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

雖然我們已經意識到,原來很多事情背後都有應該思維的影子,可是應該思維又可以分爲兩種。第一種應該思維是我們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比如,我們覺得自己身處的工作環境應該井然有序;覺得自己的生活應該完美;覺得自己的父母或愛人應該理解和支持我們等等。

當我們回憶起的應該思維越多,我們就越能意識到,無論是希望身處環境如何,還是希望他人如何對待我們,這些都是願望,都是我們期望的事情。既然是願望,我們就可以接受願望和現實情況不一致。但是應該思維則不同,我們沒有辦法接受現實情況和我們所想的不一致。如果不一致的話,我們就覺得現實不應該如此。

此外,既然是我們的願望,那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願望的主人,我們就可以支配願望。反之,應該思維卻在生活和工作中支配我們,要求我們按照應該思維去做。如果不想讓應該思維限制我們,我們就得區分哪些是願望,哪些是現實,而這也正是走出應該思維的關鍵。

也就是說,我們要勇敢面對現實,知道生活沒有我們期望中那麼完美,知道人生就是有許多不如意。我們可以有很多願望,也可以努力去實現這些願望,但是並非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儘管如此,但是隻要我們已經盡力,就沒有遺憾。

03/對自己的應該思維

第二種應該思維是對自己的應該思維。你有沒有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我。一個是現實中的自己,一個是想象中的自己。想象中的我,應該非常自律,無論做什麼事都可以按時完成,不會拖延;對來自他人的要求,都要滿足,不能拒絕;爲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制定了許多目標,而且要完成這些目標。可是現實中的我們一旦做不到這些,就會心生煩惱。

也可以說,我們煩惱的背後有一個“應該自我”在作怪。其實,“我應該如此”的應該思維,就是在說,如果別人覺得我應該這樣,那我就應該如此;如果別人期待我這麼做,那我就這麼做。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思維限制住我們,讓我們按照應該中那樣去做,儘管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情願。

如果我們想試着擺脫對自己的應該思維,可以從找回自己的感覺開始改變。在做事情或者做決定時,問一問自己,是我真的想去做,還是我覺得應該按照別人說的去做?也許,雖然只是簡單的想一想、問一問,你就會發現,曾經的你被應該思維限制了太多、太久。從現在開始,你可以發自內心地做出你的選擇。

04/新的思維

爲了擺脫應該思維的困擾,除了改變我們對應該思維的認知,我們還可以學習培養一些新的思維。其中一個思維是《了不起的我》書中,陳海賢給我們分享的近的思維,即“關注真實的、正在發生的、近的事情”。也可以理解爲,我們關注當下發生的事,關注此刻我們的感覺。

比如,當我們接到朋友的電話,朋友需要我們幫忙時,我們覺得應該幫忙。如果不幫忙的話,就不夠義氣。可是現實情況是,我們最近天天加班,根本就沒有時間。如果按照以往的應該思維,我們就會幫忙。可是如果我們關注當下的事,就可以和朋友商量解決方法,而不是犧牲自己,滿足他人的需求。

雖然培養和掌握新的思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們可以按照《了不起的我》書中的方法,親自去嘗試,看看是不是有效果。

方法一,無論是和他人說話,還是自我對話,我們可以使用描述性語言,儘量少用或者不用評價性語言。比如,我剛纔演講的表現很糟糕。這句話就相當於,給自己做了一個否定的評價,而且背後有“我應該表現好”的思維。如果用描述性語言來重新說,比如,爲了今天的演講我做了很多準備,剛開始我說的還很順利,後來有些緊張,說的就有些磕絆。儘管如此,大家還是給我鼓掌了。看完這個描述,你會意識到,自己的表現並不能用糟糕來評論,其中有可取的地方,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方法二,我們在問問題時,要儘可能問具體的問題,而不是抽象的問題。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留心我們所問的問題,不同的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比如,我是一個內向的人,每次碰到其他人,我就很緊張,該怎麼辦?如果這樣問,就給自己找了一個原因,內向的人遇到人應該緊張。如果換一個問題的話,比如,你說你遇到其他人會緊張,那遇到什麼人會緊張?如果遇到熟悉的人,你還會緊張嗎?這樣一分析的話,你就會發現,原來緊張並不一定是因爲你內向的原因。

方法三,我們在做事時,要關注現在能做的事,而不是關注事情的結果。在實際生活中,一旦提到做某件事,我們就先想到做這件事會有什麼結果。比如,我覺得即使我做了,也不會成功,那我就不做了。可是反過來一想,事情也只有做了,纔會知道結果。也只有在現實中進行驗證,我們纔會知道真實發生的事。因此,當我們再遇到事情時,先問問自己,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我願不願意做?這樣也是讓自己關注當下的事情,關注自己當下的感覺。

因此,在接下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可以試着培養和掌握近的思維。雖然會有很多應該的想法,還有其他人應該的要求,可是我們要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從當下的感覺出發,看看自己是不是願意這樣做,想想自己當下可以做些什麼事。其實,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變化,都在成長,不要讓應該思維限制住我們的腳步。

總的來說,要想擺脫應該思維的困擾,我們首先要了解應該思維的本質,知道它讓我們不能面對現實;其次我們要注意兩種應該思維,一種是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一種是對自己的應該思維;最後我們要學習新的思維方式,可以試着用近的思維來解決遇到的問題。

事實上,應該思維是一種典型的防禦型心智模式。除了應該思維外,在《了不起的我》一書中,陳海賢還分享了其他兩種防禦型心智模式,即僵固型思維和絕對化思維。這些防禦型心智模式會限制我們,阻礙我們成長。因此,爲了發展成長型心智模式,我們可以學着掌握剛纔提到的近的思維,還可以嘗試創造性思維以及控制的兩分法。

既然我們已經意識到,舊的思維模式已經限制了我們的成長,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就得從現在開始改變,培養新的思維模式。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開始的話,你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留心你的想法,觀察你的做法,重新瞭解和認識自己。當然,這並不意味着,你應該做這件事,而是意味着,如果你想讓自己變得更好,你需要去做的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