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常看|一個家,既要有溫暖,也要有規矩。“愛孩子”與“立規矩”,二者缺一不可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家庭裏,永遠不能缺少規矩。

很多父母,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把縱容、溺愛當成快樂教育。最終換來的,卻只是孩子規矩意識的缺失,悔之晚矣。

就像《家庭教育》一書中寫道:“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放肆。”家庭沒有規矩,孩子就沒有原則;不懂得立規矩的父母,養不出感恩的孩子。兩個原因:一是沒有制定規矩;二是父母不足以讓孩子信服。孩子懵懂無知時,沒有是非觀念,只有喜惡之分,父母一味順從,他便只會覺得是理所應當。時增歲移,這樣長大的孩子,聽不進逆耳忠言,苦口婆心。

《顏氏家訓》裏就有一句:“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息慢生焉。”父母若是對孩子太過放縱,會讓孩子失去底線;而若是太過嚴格,又會讓孩子心生叛逆。

一個家,既要有溫暖,也要有規矩。“愛孩子”與“立規矩”,二者缺一不可。

李玫瑾教授曾說,在孩子6歲之前,就要給他立好規矩,讓他知道什麼事情是可以做的,什麼事情是堅決不能做的。

從小立好規矩,以恰當的方式加以引導和教育,讓孩子懂得愛自己、愛家人,遠比等孩子長大不聽話之後,再生硬地打罵、管教有效且重要得多。

曾經在一兒童繪本上看到一個故事:兒子:“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把羽毛收拾起來。”兒子:“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故事中媽媽的做法特別好,她不厭其煩地向孩子保證“我永遠愛你”。同時又不忘強調:孩子,你要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你要承擔你的行爲所帶來的後果

孩子犯了錯,父母不能幫孩子逃避,而應該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讓孩子有面對錯誤的誠實和勇氣。說到底,無論你是望子成龍,還是望女成鳳,前提都是要讓孩子先成“人”。這纔是“立規矩”的意義所在。

何爲“規矩”。就以我們生活中最尋常的事情來說吧,比如喫飯。如果父母對孩子規定:你必須什麼時候喫,必須喫多少,什麼時候喫完。其實這不是規矩,頂多是強制。規矩應該是這樣的:規定什麼時候開飯,什麼時候結束,對全家人都一樣。在這時間內,誰都可以不喫或者少喫,但要是過了這個時間,誰都不會有零食。也就是說,規矩不是強加給某一對象的要求,而是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原則。如果只是單方面地定下規矩,那是在侵犯別人的自由。父母在制定規矩時,如果沒有把自己也算進去,甚至一邊給孩子立規矩,一邊自己破壞規矩,那隻會讓孩子心生反感。所以,不要單向地給孩子立規矩,家裏所有的規矩,都要針對兩個人及以上。否則,那不叫規矩,而是命令。

我們立下的規矩,又何嘗不是一面鏡子。正所謂:“心如規矩,志如尺衡,平靜如水,正直如繩。”有了規矩,人才會有做人的底線和原則。家庭裏立下的規矩,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家庭裏的每一個人。父母也應該用規矩嚴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對待孩子的方式上面,更不能隨心所欲。比如答應了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這不僅是關乎威信的事情,更是在孩子心中樹立一個守規矩的好榜樣。父母的一舉一動,會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底;家庭的環境,會最終反映在孩子未來漫長的人生之中。

父母改變觀念,陪孩子一起成長,共同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纔是培養優秀孩子的靈丹妙藥。 

網上一直流傳着這樣一種聲音: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父母之愛子,是天性也是本能。甚至絕大部分的中國父母,窮其一生都在爲孩子而活。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爲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在父母的溺愛下長大的孩子,成長的只是身體,而非心智。

父母無休止、無條件的付出,只能養出寄生蟲式的巨嬰,沒有半分反哺感恩之意。不知道感恩的孩子,即便父母付出再多,在他的眼裏也不過是常態,一旦這種常態被打破,心中的怨恨就會吞噬他。

很多父母都恨不得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送給孩子,但其實,最好的東西往往是不需要刻意去尋找的,因爲它一直在身邊。那是高質量的陪伴,是堅定的眼神和深沉的愛。

所謂“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與其在物質上不斷滿足孩子,不如在精神上充實孩子。立規矩,就是修身的開始;有規矩的家庭,才稱得上“家齊”。

有個比喻說得極妙:養孩子如放風箏,既要它飛得高,又要它不斷線。規矩,就是那條線。孩子可以自己去往廣闊的天地,而規矩的意義,是讓他守得住本心,不至於在紛繁複雜的社會里迷失了方向。

如何立規矩,請記住這三點:首先,是“內外一致”。比如在家不許隨地吐痰,那在外邊也同樣不允許。而不是今天這個樣子,明天那個樣子,在家一套,在外一套。這樣只會讓孩子糊塗困惑,無所適從。   其次,是“全家一致”。立規矩最怕的,就是家庭成員之間不一致。比如你剛定下“每週只能喫一塊巧克力”的規矩,家裏老人轉身就給孩子買一堆喫個夠。這樣的規矩,立不起來。 最後,是“態度一致”。家長在立規矩前後,態度要堅定,不能朝令夕改。要讓孩子意識到:不合理的要求,是不可能被滿足的。這樣,孩子纔不會感到混亂,才能明白規則的邊界,才能真正建立起規則意識。規矩的目的不是禁錮,不是限制,而是教育。需要守規矩的,也不只是孩子,更是父母。父母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勝過任何教誨。

一個有規矩的家庭,目的也不是培養出一個“聽話”的木偶,而是一個人格獨立,德行兼優的孩子。

中國自古被譽爲禮儀之邦,待人接物,自有一套講究和法度。

尊師敬長:1.遇見長輩,要主動打招呼;2.不能直呼長輩姓名,要用尊稱;3.喫飯的時候,要等長輩先動筷子;4.長輩給的東西,晚輩要用雙手恭恭敬敬去接;5.長輩站着,晚輩不能坐着,長輩來了晚輩一定要起立……

持禮守節:1.公共場合不高聲喧譁;2.不能用手指人、指神像、佛像;3.喫飯不要吧唧嘴,不要發出異響;4.客人沒有喫完飯,主人不要先起身;5.不要在別人的大門正中站立,過門的時候不要踩踏門檻……這些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講究和忌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也是深深銘刻於我們骨子裏的教養。

一個有規有矩的家庭裏,夫婦有和,長幼有序,父子有親,家風自正。反之,一個漠視規矩的家庭,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更談何感恩?

就像《規矩和愛》一書中所說: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沒有愛的規矩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自卑;在沒有規矩也沒有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規矩和愛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謙卑和自信。

愛與規矩並行,纔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家教。

父母給孩子樹立規矩,應該要像一堵牆一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