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理論》推薦序有感

之前在互加計劃,吳虹校長的推薦下,知道了《U型理論》這本書,師哥很久買來和幾位老師一起來讀,今天閱讀的是兩個推薦序,雖然只是整本書佔了一個前奏,但是卻讓我們感受到了u型理論的力量。當學習型組織理論之父彼得聖吉在寫他的推薦序的時候,要這樣說到,面對當今環境和社會的危機,我們的反應主要分爲應付和反擊。我會想到平時我們自己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其實無非就是這樣一種情況。嗯,無論是應付還是反擊,其實它都是非常消極的處理方式。就像升級所說的,其實是一種自己欺騙自己,以爲那些好的技術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們把責任推給外界的東西,而不去自身身上找原因。不去探究問題的根源。而另外一種反擊其實也是,如果我們會意識到自身的面子,自身的尊嚴受到了損害,我們就會選擇這種反擊的方式,帶着我們的憤怒以及那些對未來希望的渴望來面對事情。但是這樣的憤怒之下,我們不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的焦點注重在這件事情本身上。加入了太多個人的限定因素和視角。

另外一句“關注問題的層次,決定了學術和學者的層次。”這句話也讓我感受很深。平時我們做事情看事情都只看最表面的,直到後來通過不斷的閱讀,才發現事情、言語的背後隱藏着很多的東西,這是我們從不曾發覺的領域,而這些領域,如果想要有深層次的認識,就需要我們通過刻意的瞭解,比如去閱讀一些權威性的書籍。對於兒童的瞭解上,通過閱讀《0-8歲兒童紀律教育》,我知曉了很多,也因此在這學期開學後,我對待孩子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只有我們打開我們的思維,去了解更多的知識的時候,纔可能站到更高層面,去關注問題的更深的層次。唯有我們不斷的學習和進步,纔可能得以改變。

思維的盲點,指的是通常被我們忽略的一部分認知,是個人或社會體系運作的內在發源地或源頭。

這一盲點,是我們不易察覺的地方,因爲尋找盲點成了我們很重要的事情,我們平時只關注現在的狀況,而經常忽略根本,我們想要速戰速決,把問題解決了就好,但是我們也許沒有發現,這次事情解決了,但是還會有源源不斷的類似的問題出現,因爲問題的根本沒有得到解決。治標不治本。爲了發現盲點,就需要我們打開思維,從當前事情中跳出來,回到源頭,回到根本上來。把問題的根本解決掉。

新的思維就像孫悟空,能夠跳出來看問題,能夠集中大家的智慧,能夠深入下去研究問題,最後能夠從根本上漂亮地解決問題。

這句話生動形象地說出來面向正在生成的未來的的思維,U型理論的根本。

這本書如同當時讀《教學勇氣》一樣,需要慢慢地啃,但是就是慢慢啃讀的過程中,才發現越嚼越有味道。越不懂的地方,越強迫自己的大腦對自己先前的經驗和知識進行聯繫,正是這個刻意的過程,才讓我們覺得有趣,也更加有挑戰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