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較,你就輸了


人生,有多少計較,就有多少煩惱;有多少包容,就有多少歡樂。心若貪著,念念維繫;心若淡泊,清新灑脫!

人這一生,如果跟事計較,增加的就是煩惱。事不論大小,用心地幹,結果如何,不要管它。成了,不驕;敗了,不餒。保持一份淡然,留下一份快樂;

有人問禪師:“修行需要下什麼工夫嗎?”

禪師說:“餓了就喫飯,困了就睡覺。”

人又問:“一般人都是如此,師父的功夫就是這樣嗎?”

禪師:“並不一樣。別人該喫飯時不肯好好地喫,偏偏要百般思索;該睡覺時不安心地睡,還要千般計較。所以我和他們不同。”

該喫就喫,該睡就睡,這就是生活,就是禪。

禪師的話告訴我們,生活中許多的計較都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是自尋煩惱。

人這一生,如果跟人計較,徒增的就是不快。人無論貴賤,真誠地相處,別害人,別小心眼算計人,別利用人。處得舒服,就好好處;處得不舒服,就及時遠離。

曾經有一位佛法高深的禪師,時常爲人指點迷津,但有個人十分看不起禪師。

有一天,他上門和禪師理論佛法,說着說着便開始辱罵禪師,衆人都感到十分憤慨,但禪師既不罵回去,也不生氣。

他覺得沒意思,漸漸消停下來,禪師才心平氣和道:“如果你送給別人一樣東西,別人不要,那麼這樣東西是誰的呢?”

他得意洋洋地回答:“當然還是我自己的。”

“那你剛纔罵我的話,我並沒有接受,現在是誰的呢?”禪師又問。

那人臉上頓時通紅,又急又氣,卻又無法反駁,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對於這樣的人,如果斤斤計較,糾纏不休,那麼你的思維和情緒也會不自覺地被他牽動,陷入苦惱之中。

所以,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人,要學會不理會,不計較,這樣便可以不生氣,也不會生氣!更不會憑添煩惱!

真正的智者,真正的有抱負、理想遠大的人,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他們往往把眼光投向更遠處,看到自己此時的損失能夠爲未來帶來的好處。

其實在生活中,應做到不被別人一句難聽的話語,一個難看的臉色所打擾,更不能爲此而悶悶不樂。其實,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需要得到體諒,需要委曲求全。不要堅持那些不必要的道理,因爲真正的道理應該是講求實務、顧全大局。唯有抱持不計較的態度爲人處世,才能在生活中獲得幸福快樂!

做人要能喫虧,人生一世,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斤斤計較,反而會捨本逐末,往往失去的也許更多。真正聰明人,不會在乎表面上喫虧,他們看重是實質性的“福利”,因爲能夠喫虧的人,往往一生平安,幸福坦然。能喫虧是做人的一種境界,會喫虧是處事的一種睿智。

喫虧是福,這是老人常說的話,其實就是告訴我們,遇到事情不需要過於計較,反而會讓人覺得你大度,覺得你這個人靠譜!

所以,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不要過於計較,計較多了,你就輸了,你贏的只是一時口快,輸的可能是你的心情,還有你的一段感情!

在安徽的桐城,有一條巷子特別出名,人們總愛講起這條巷子的來歷: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

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爲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張英看完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爲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意思是說,從千里之外來的家書只是爲了一堵牆,你再讓對方三尺又有多大損失呢?你看,雄偉的萬里長城今天依然蜿蜒曲折,但是當年建造它的秦始皇早已經不在人世了。

其實,這首詩就是勸告他的家人,不要爲小事而斤斤計較,再有價值的東西也是身外之物,又何必爭來搶去呢?張家人看罷來信,深深領會到張英和睦禮讓、豁達明理的胸襟,立即讓出三尺地。

鄰居看張家禮讓三尺,也隨即退後三尺。兩家不僅化解了糾紛,還爲過路的行人留下了一條六尺寬的通行巷道,大大方便了百姓。如今,這六尺巷已成爲了我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這個故事我想很多人都已耳熟能詳,它流傳至今,就是告訴現代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懂得寬容,懂得謙讓,這樣不僅是給了別人的面子,也保全了自己的體面!

不計較不代表不在乎,只是爲了更好的爲人處世,也是爲了給別人方便!

大千世界,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在各種紛繁複雜的事情中迷失自己,然後抱怨,最終不能自拔,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坦然的面對一切。不要過於計較得失,不要過於計較別人對你的態度,更不要計較眼前的利益!

我們需要保持一顆寬容之心,生活,總有些事讓人無奈,人生,總有些情令人悲哀;相信,經歷了纔會成熟,不計較名利,看淡得失,纔會體會到真正的樂趣,只有淡泊寧靜,纔是通透的人生。

最後,共勉一句話: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首發《品味遵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