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惡意》讀後感2

這種人淨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還一天到晚注意哪裏有這樣的機會,至於對象是誰,他們根本不在乎。

書裏指的是在日高死後攻擊他的人,不過用來指當代鍵盤俠、噴子、槓精也並無不妥。

他們只是剛,只是懟,不在乎事實和真相,不在乎攻擊的是誰,只在乎過程中產生的特殊的快感和興奮。

我一直認爲這類人會比看客更可怕。如果說看客的出發點還可以說成是“明哲保身”“事不關己”,那他們呢?難道是“路見不平”?還是“仗義執言”?

他們並不見得幫“受害者”說話, 只是一味把惡意附加到“加害者”身上去。不令加害者好過,也沒讓受害者舒心,只是快樂了自己而已。

“這世上本來就有千百種人。”

“令他害怕的,並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討厭自己的人散發的負面能量。他從來沒有想象過,在這世上竟然會有這樣的惡意存在。”

那些壞蛋確實以捉弄人爲樂,何況,要是能像這樣讓一般的學生也沾上邊,把那些道貌岸然的人拉到和自己一樣的水平,不是也很有趣嗎?這個道理我現在才明白。

這是小說中反派慣有的心理了,其實普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人性本身就存在陰暗面。

那個人有本事毫不在意地折磨他人,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殘忍。

“最近校園暴力被炒得像是天大的社會問題,但我偷偷告訴你,我以前也常欺負人。嘿嘿,孩子嘛。不過,我覺得那種事也有存在的必要。我不是在找藉口,你看,一旦進了社會,就有一大堆討厭的辛苦差事等着你做,就把這種事當成步入社會前的練習不就得了?如果能從中全身而退,也能獲得應有的智慧,不是嗎?我是這麼想的,最近大家未免太小題大做了,只不過就是欺負一下。”

看到這裏的時候胸口悶得厲害。

我早知道世上各種各樣的人都有,出現什麼樣的想法都不離譜,還是覺得這段話讓人心寒。

如果這種思想不是少數,那校園暴力至今層出不窮的原因也不難琢磨了。一些人有心無力,一些人想管卻不知道怎麼管,最後反而可能幫倒忙,還有一些人,覺得校園暴力合情合理,甚至推崇。合理處理好校園暴力很難,但任其發展甚至推波助瀾卻再簡單不過。

一些孩子就這麼被毀了。

我總相信這些事情遲早會有相應的因果應驗到身上。

校園暴力事件絕不可能銷聲匿跡,只要當事人都還在學校,就會一直持續下去。當老師說“已經沒有這類事件”的時候,只不過是他個人的幻想。

一想到當時加在你身上的罪惡感和自我厭惡,就連我這個局外人都覺得心痛。仔細一想,你當時承受的最大暴力,就是被迫成爲那場暴行的共犯。

在你心裏深藏着對日高的惡意,這仇恨深得連你自己都無法解釋,而它正是造成這次事件的緣由。

這股惡意到底從何而起呢?我非常仔細地調查你們二人的過去,然而發現沒有任何理由足以讓你怨恨日高。他是個非常好的少年,又是你的恩人。你和藤尾正哉曾經聯手欺負他,他卻反過來救了你。

但我知道這樣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

所以我覺得《放學後》腰封上那句“我想寫的是出於普通人無法理解的動機而行兇的故事”更適合於《惡意》。

日高對野野口,沒有任何虧欠或者揹負,相反,他有恩於野野口,可野野口不僅殺了他,還污衊了他的名聲,試圖把他在文壇上的一切榮譽據爲己有。

這纔是常人無法理解的殺人動機。

久居黑暗的人,要麼對陽光格外珍惜,要麼覺得刺眼而想毀掉一切燦爛。

一本是治癒,一本是惡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