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不語:怪、力、亂、神。

是說孔子不會宣講“怪力亂神”。“怪”,是指怪異荒誕的事情;“力”,是指蠻暴之力,如以強凌弱,以衆欺寡,講義氣而不顧義理之類的事情;“亂”,是悖亂,如臣子背叛君上,兒女忤逆父母,夫妻嫌棄不忠,等等,亂倫背德的事情;“神”,是指鬼神之類幽晦難測的事情。

爲什麼孔子不談這些呢?因爲孔子教人要反求諸己,誠意正心,這都需要全力以赴地看好自己的心,讓它向善,不要向惡。

反觀一下我們的心,正如心猿意馬,很難控制,經常跑出去闖禍,本來關都關不住,如果再用外面的東西誘惑他,就更難安住。而怪力亂神對多數人來說,本來就是很有吸引力的。爲什麼一個人可以連續幾個小時看手機、看電腦呢?他在看什麼?是好人好事嗎?是做人的道理嗎?其實都不是,多半都是怪力亂神。

離開這些東西,有些人簡直不知道該幹什麼,好像已無處安心。這些東西,人越看心越亂,心也會被裏面的東西所薰染,甚至也進入其中,跟着叫好,或者跟着漫罵,對增長德行毫無幫助,而且寶貴的光陰就這麼過去了,對修身進德而言,實在沒什麼好處。

網絡、媒體要傳播些什麼,旁邊的人要說些什麼,我們也管不了;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聽什麼,看什麼,乃至說什麼,做什麼。

一次顏淵請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爲仁。”顏淵接着問:“那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說,凡是不合於禮的事情,就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

孔子教弟子這樣,他自己當然也是非禮勿言。所以聖人語“常”而不語“怪”,“常”就是常情常理;語“德”而不語“力”,“德”就是道德操守;語“治”而不語“亂”,“治”就是倫常禮制;語“人”而不語“神”,“人”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這些都是教人在現實的情境中遵循着“仁義禮智信”的原則,管好自己的心,踏踏實實地修改完善自己,這纔是康莊大道,舍此而外,不是枝末,就是旁門左道,甚至是歪門邪道。

正像爲孔子所稱道的衛國的賢大夫蘧伯玉那樣,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一心想要減少自己的過錯,雖然用功,還做不到,哪有閒功夫去關心怪力亂神呢?

人活着需要有個生命主軸,有個中心思想,如果心思都發散出去,被外面的事情牽着走,自己處在被動的狀態,其實也是很痛苦的。反之,如果我們肯下功夫,沿着聖賢之道修心的話,會發現內心世界更有吸引力,古人能夠樂在其中,那是真實不虛的。

眼睛能看見外面,看不見裏面;但是心既能看外面,又能自我反觀。但如果習慣於朝外看,那看內心的能力就變弱了。心是離我們最近的,卻又有可能是最陌生的。如果常常讀聖賢書,按照他所指引的方式去想去觀察的話,就能夠增長看心的能力,甚至會漸漸意識到,真正的問題都在裏面,不在外面,從裏面解決問題,比從外面解決要容易得多。

所以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內心安定了,外面的事物雖然沒有變,但你對他的觀感已經變了,自他的對立會減少,甚至會消失,心裏只有一片祥和。所以,應該從“怪力亂神”中迴歸內心,開啓內心的光明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