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12|书店是周末最好的去处

这周回桂林,本打算和林先森去爬老人山,无奈天公不作美,走到半路下起了小雨,临时改去市中心的新华书店。

因为平时没有注意,一直以为市中心没有书店,我还郁闷了好久。因为在我看来,没有书店的街道是不完整的,至少对于一个热衷于埋进书海里的我来说。现在好了,终于发现了一家新华书店,以后在也不怕周末没有去处了。

走进书店,看到熟悉的书架,不能爬山的阴郁一下子烟消云散,仿佛鱼儿跃入水中,在形形色色的纸质书里,呼吸仿佛都畅快了。励志、情感、理财……这些当下流行的主题,被放在了最显眼的地方,博取人们的眼球。我随手翻了一本吴军的《格局》,看到一句话,大意是:年轻时最好的投资,不是房和车,而是自己的大脑。这样的话,不知道在各类推文里看了多少,可此时在书店里邂逅,仍然有一种热血沸腾。

书店里人流来来往往,大多数都是妈妈带着孩子。一个孩子站在我刚翻过的哈利波特画册旁看的津津有味,孩子妈妈则站在一旁,不急不慢地翻看一本练习册,估计是刚给孩子挑选的作业。看到这一幕,心里不禁想到,对于孩子们来说,大概也只有周末,才能理所应当地抛开作业,这么悠哉悠哉地泡在书店里翻看画册了。

乘着电梯上三楼,来到语言专区,看到日语书架,我走了过去。林先森在我身边,拿起一本《日语900句》,可笑的是每个句子的读音都有中文谐音,林先森在一旁开口读了起来,我边听边笑,看了一眼,结结巴巴地凭着记忆读了几个句子。

突然,坐在旁边的一个大哥对我说了一句日语,我一时没听懂。大哥用中文重复了一遍:“你是学日语的吗?”

我才意识到我刚才那蹩脚的日语估计干扰到他了,尴尬地笑笑回到:“大学学过一点二外日语。”他若有若无地点了点头。

看到他手里拿的日语单词书,我也随口问了一句:“您是学日语的吗?”

“对,我大学学日语,现在做了日语导游,但因为疫情,现在都没有日语团了。”听到这话,心里不禁泛起同情,连忙说到:“现在疫情已经好转了,相信很快旅行热又会兴起来了。”后来又随意聊了几句,最后我们各自看起来自己的书。

在这书店里,有多少人是因为工作来这里充电呢?在这浮躁的社会里,还好有书店,能给忙碌的成年人一处栖息之所。

看着手里的书,我的心思忽而飘远了。这么多年,很多习惯丢了又重新拾起,唯一不变的就是看书。小时候家里条件有限,可以看的书少,初高中因为住宿,有了伙食费,开始学会攒钱买书。到了大学,有了图书馆,电子阅读也流行起来,一年大概能看完三四十本书。现在工作了,时间有限,看课外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专业需要,慢慢学着看英文书。这些年来,看书的形式变了,爱看的内容也变了,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对书的喜爱。

在我看来,书店永远都是人精神寄居最好的地方。和书对话的过程中,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你遇到的每一本书,或精美或朴素,它们都不会张牙舞爪地威胁你,诱惑你,而且平静地等着你,等你翻开扉页,和书里的每个句子相遇,忽而感动,忽而感同身受,让我们在短暂的生命里,可以体验多重生活。

人,还是要读书的,少年读书可以从书里学知识,壮年读书可以从书里学道理,老年读书还可以从书记找乐趣,读书这件事,老少皆宜。此时的我正在回东莞的动车上用手机码字,旁边做了和已经退休的老爷爷,手里捧着手机,我偷偷瞄了一眼,老爷爷大概在看某本电子小说。出行有书相伴,旅途的疲乏在翻页之间不知不觉已经减少了一半。

人类文明之所以得以传承,很大原因是因为有了文字。几千年的历史精髓浓缩在方块字里,让千年后的有幸透过文字看见少年前的历史云烟。有书看的我们,是幸福的,有书看的孩子,也是幸福的。毕业后,做了老师,看着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能捧上各自喜欢的书籍,我的心里是羡慕的。也希望这些孩子,能够继续幸福下去,继续阅读下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