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好文《聽了那麼多戲精,不如聽我聊聊孟小冬》

還記得第一次進老舍茶館聽戲,純屬好奇湊個熱鬧,看的好像是《穆桂英掛帥》,當時就入迷了。

可惜爾後醉心紅塵俗世,終究未能深入。

只是前不久拜讀了這篇好文,竟又勾起了對京劇的興趣,甚至想穿越回當年那梨園鼎盛時期,會一會這些真正的角兒。


在文章開篇,引用餘派第四代傳人王佩瑜的原話,瞬間觸發對國粹的情懷和嚮往。

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

京劇是鄉音,既是故鄉的聲音,也是祖國的聲音,是太美的一門藝術。

透過餘老闆的訪談,引出她和孟小冬的淵源,也讓讀者充滿好奇和嚮往——

到底,孟小冬唱得是有多好?

第一次聽到孟小冬《搜孤救孤》,有一種被擊中的感覺,我愛上了京劇,就是那一剎那。

再用設問句的方式,讓人想一探究竟……

孟小冬究竟是怎樣的女子,又留下怎樣的哀婉故事?


整篇文章起承轉合,用短短11小段,精彩講述孟小冬傳奇的一生。

從出生到告別人世;

從和京劇的不解之緣,到兩次重要拜師;

從事業鼎盛到爲愛放棄,激流勇退,到再次出山,留下世紀絕唱;

從珠聯璧合的愛情,到峯迴路轉,情傷決絕;

再到第二段千古佳話的亂世情緣……

整篇文章都如同在觀看一部電視劇,用豐富的細節,勾勒出孟小冬鮮活的個性


如果結合【峯終定律】,這篇文章運用堪稱極致。

峯終定律(Peak-End Rule)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教授提出的。他認爲:人的大腦在經歷過某個事件之後,能記住的只有“峯”(高潮)和“終”(結束)時的體驗,過程的體驗其實是可以被忽略的。


每一集都有小高潮,每一小段結尾和開頭又互爲鉤子,讓讀者欲罷不能,被作者引領着就想一路探究下去。


比如最高潮的部分是和梅蘭芳的曠世情緣。

前一段正描述着孟小冬如何大紅大紫,此時話鋒一轉:

更令人驚歎的是,就在她大紅大紫,處於事業巔峯時,她沒有順勢而上,卻激流勇退了。

那是因爲,她遇見了一個人,而這一切均起於一次擦肩而過。


緊接着進入下一段:

這個人,就是梅蘭芳。

曾經,在戲臺後方,兩人擦肩而過,孟小冬恭恭敬敬地叫了聲“梅老闆”,梅蘭芳優雅回了一個微笑。


在描寫感情風雲變幻時,同樣是前一小段結尾處,描述婚姻最甜美的時光



下一段馬上進入轉折——

可歡喜就是如此無常,歡喜到了極處,就會生出一種兇曠的的悲哀。

一個叫李志剛的人,打破了這一切。……


這段結尾處再次在讀者心中重重打下一拳:

相愛時,轟轟烈烈,成爲繞指柔;訣別時,乾乾脆脆,做回百鍊鋼。

從今往後,兩兩相忘,互不相欠,各安天涯。從那之後,梅蘭芳絕口不提孟小冬,孟小冬也絕口不提梅蘭芳,梅葆玖先生在世時,多人問及孟小冬,梅葆玖先生也不說一字。


用評價一部好電影的經典形容:全程無尿點。

而文終,更是以總結回顧和留白的方式,引無限唏噓感嘆。

她的一生,有花開絢爛與繁華,也有花落淡然與蒼涼。

也許這就是孟小冬的一生,看得讓人心驚肉跳,又涕下沾襟。值得說一下的是,晚年,孟小冬的書桌上常擺兩張照片,一張是梅蘭芳,一張是老師餘叔巖。

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去世,葬於臺北,而梅蘭芳已在1961年,早她去世了整整16年。

世事如滄海,滄海也化成世事。


最後一段再次和讀者情感共鳴,欲說還休,欲罷不能…

孟小冬的墓碑,由張大千題寫“孟太夫人墓”,她這一生,即便不遇到梅蘭芳,不遇到杜月笙,她依舊只是孟小冬。

這是她全部的人生,現在全部講完了。從紙對面,我依稀可以看見,一個完完整整的人在迎面走來。

令我淚如泉湧

此時我的內心,亦久久不能平靜……


原文鏈接:聽了那麼多戲精,不如聽我聊聊孟小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