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好文《听了那么多戏精,不如听我聊聊孟小冬》

还记得第一次进老舍茶馆听戏,纯属好奇凑个热闹,看的好像是《穆桂英挂帅》,当时就入迷了。

可惜尔后醉心红尘俗世,终究未能深入。

只是前不久拜读了这篇好文,竟又勾起了对京剧的兴趣,甚至想穿越回当年那梨园鼎盛时期,会一会这些真正的角儿。


在文章开篇,引用余派第四代传人王佩瑜的原话,瞬间触发对国粹的情怀和向往。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京剧是乡音,既是故乡的声音,也是祖国的声音,是太美的一门艺术。

透过余老板的访谈,引出她和孟小冬的渊源,也让读者充满好奇和向往——

到底,孟小冬唱得是有多好?

第一次听到孟小冬《搜孤救孤》,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我爱上了京剧,就是那一刹那。

再用设问句的方式,让人想一探究竟……

孟小冬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又留下怎样的哀婉故事?


整篇文章起承转合,用短短11小段,精彩讲述孟小冬传奇的一生。

从出生到告别人世;

从和京剧的不解之缘,到两次重要拜师;

从事业鼎盛到为爱放弃,激流勇退,到再次出山,留下世纪绝唱;

从珠联璧合的爱情,到峰回路转,情伤决绝;

再到第二段千古佳话的乱世情缘……

整篇文章都如同在观看一部电视剧,用丰富的细节,勾勒出孟小冬鲜活的个性


如果结合【峰终定律】,这篇文章运用堪称极致。

峰终定律(Peak-End Rule)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大脑在经历过某个事件之后,能记住的只有“峰”(高潮)和“终”(结束)时的体验,过程的体验其实是可以被忽略的。


每一集都有小高潮,每一小段结尾和开头又互为钩子,让读者欲罢不能,被作者引领着就想一路探究下去。


比如最高潮的部分是和梅兰芳的旷世情缘。

前一段正描述着孟小冬如何大红大紫,此时话锋一转:

更令人惊叹的是,就在她大红大紫,处于事业巅峰时,她没有顺势而上,却激流勇退了。

那是因为,她遇见了一个人,而这一切均起于一次擦肩而过。


紧接着进入下一段:

这个人,就是梅兰芳。

曾经,在戏台后方,两人擦肩而过,孟小冬恭恭敬敬地叫了声“梅老板”,梅兰芳优雅回了一个微笑。


在描写感情风云变幻时,同样是前一小段结尾处,描述婚姻最甜美的时光



下一段马上进入转折——

可欢喜就是如此无常,欢喜到了极处,就会生出一种凶旷的的悲哀。

一个叫李志刚的人,打破了这一切。……


这段结尾处再次在读者心中重重打下一拳:

相爱时,轰轰烈烈,成为绕指柔;诀别时,干干脆脆,做回百炼钢。

从今往后,两两相忘,互不相欠,各安天涯。从那之后,梅兰芳绝口不提孟小冬,孟小冬也绝口不提梅兰芳,梅葆玖先生在世时,多人问及孟小冬,梅葆玖先生也不说一字。


用评价一部好电影的经典形容:全程无尿点。

而文终,更是以总结回顾和留白的方式,引无限唏嘘感叹。

她的一生,有花开绚烂与繁华,也有花落淡然与苍凉。

也许这就是孟小冬的一生,看得让人心惊肉跳,又涕下沾襟。值得说一下的是,晚年,孟小冬的书桌上常摆两张照片,一张是梅兰芳,一张是老师余叔岩。

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去世,葬于台北,而梅兰芳已在1961年,早她去世了整整16年。

世事如沧海,沧海也化成世事。


最后一段再次和读者情感共鸣,欲说还休,欲罢不能…

孟小冬的墓碑,由张大千题写“孟太夫人墓”,她这一生,即便不遇到梅兰芳,不遇到杜月笙,她依旧只是孟小冬。

这是她全部的人生,现在全部讲完了。从纸对面,我依稀可以看见,一个完完整整的人在迎面走来。

令我泪如泉涌

此时我的内心,亦久久不能平静……


原文链接:听了那么多戏精,不如听我聊聊孟小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