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抱怨,叫做希望被你看見

有人說,“不要讓抱怨,像新冠疫情一樣傳染”,

我深以爲然。

抱怨就像傳染病,不僅自己會失控,陷入在負向情緒的惡性循環中,也會四處蔓延。

無論是一個小家庭,還是公司團隊,一旦形成這樣的抱怨風氣,就像病毒傳播一樣,大傷士氣。

從吸引力法則來看,你越是注意負向的人事物,越會吸引來更多的負向人事物,最後便陷入整個負向的漩渦之中。

我自己也曾深受其害,所以大腦把“抱怨”二字納入“危險報警”範圍。但凡有人在抱怨,關係熟的我會叫停,不太熟的就裝作耳聾,自動屏蔽。


媽媽也常和我抱怨種種。比如自己辛苦操勞一整天有多累,比如過去種種傷心事…

一開始我會和媽媽講道理,霸道要求媽媽不應該如何如何…

爾後反省到自己太自以爲是說教了, 便常常在媽媽叨叨唸的時候轉移話題。

自以爲是長了智慧,結果有一天媽媽對我說:

“好像你現在特別喜歡打斷我的話,不讓我把話說完。可能真的是人年紀越大越招兒女煩。”

我心裏聽着不是滋味,畢竟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我最重要的親人,可是我又不想做接收抱怨的垃圾桶,也不想讓媽媽一直聚焦在不好的事情上。

智慧不足,只能去請教恩師,沒想到瓊如老師又給出更虹觀的視角——

明明沒有承受什麼苦難,卻總是發泄自我負向情緒,稱爲【抱怨】。
但有一種可能是~人確實承受付出了很多,卻不被看見,並且要面對焦灼的苦難,渴望有人主動分擔。
那麼所謂的"抱怨",也許是另一種方式的要求被看見理解,或者是求救。

突然我彷彿看到更多的畫面:

犧牲奉獻型的媽媽,總是一大早就爬起來張羅早餐;

就算我搶着幹活,成天腰腿疼的她也儘可能包攬所有的家務。

而過去幾十年,她把所有的青春歲月都花在照顧兒女和重病的父親,放棄了各種晉升機會…

過慣了幾十年苦日子,對自己依然節衣縮食,對兒女花錢確是毫不遲疑…

數十年的積累,無論好的壞的,悲的喜的,終究形成一團一團未曾化開的結,深埋在心,深藏在血肉裏…

如果沒有疏通的管道,又將繼續囤積在哪裏呢?


其實媽媽此時可抱怨的,無非只有那無法再重來一遍的往事,或者眼前身心種種的不適…

她或許只是希望,所有點滴的付出,只要被看見。


就像媽媽有時候傷感自己老了之後,萬一老年癡呆怎麼辦?萬一癱瘓在牀上怎麼辦?我常常氣急敗壞的糾正媽媽,幹嘛要這樣詛咒自己。

一番大道理之後,總是兩人不歡而散。

或許她只是希望女兒的一句體貼安心:“沒關係,有我在。無論您老了變成什麼樣,女兒都會照顧您”

將心比心,我只是多加班一段時間,都會在老闆面前蹦噠幾句,無外乎只是希望被老闆看見,哪怕只得老闆一句:這段時間辛苦你了…我可能又會重新飛起。


更能理解爲什麼許多太太,面對沉默寡言的先生,從一開始只是碎碎念,到最後變成別人眼中不可理喻的潑婦。

其實從一開始,只是想要表達,讓先生迴應而已 ,就連撒潑大怒,也依然是希望溝通。

當有一天連脾氣也不發了,那也真是心死了。


有一種弔詭是~
自己非理性的情緒化,覺得不是抱怨,而是溝通表達。
別人的溝通表達,我們不妨中性當做是溝通表達,而不是先歸類為是<愛抱怨>
面對別人的負向情緒表達(尤其是上位者),如果我們先貼上抱怨的貼紙時,那可能<自斷>溝通了解的意願,那也可能損害自己的未來利益。


我的老闆,這兩天都會因爲我行動不便接我上下班。

昨天見她一臉疲態,便聽她和我細數着昨天睡得有多晚,這段時間有多累…

過去的我聽到這些,或許會給老闆貼上標籤——好愛抱怨。

只是我現在會由衷覺得老闆的不容易:

面對承受巨大高考壓力兒子,爲了更好的陪伴,每天要從家到公司,公司到家開車數趟;

要做飯做家務,又要抓公司管理抓教學;

更要面對只有老闆才需承擔的資金壓力和每一個決策的風險。


想到這些,會由衷感恩老闆在這麼忙的時候,還願意分身來接送我;

會更理解老闆的不容易,以及自己真的未曾經歷過苦難;

會由衷想要爲團隊再多承擔一些…

還好,老闆還會“抱怨”…

抱怨,或許是病毒;

但也有可能是重新看見彼此,打開溝通大門的鑰匙。


提醒自己,不做非理性的幼稚<抱怨>者;

提醒自己,放下手中那習慣舉起評判的尖刀。

在每個看似“抱怨”的背後,看懂對方正在承受着什麼,和真正想要表達的需求。

更莫做那理所應當受之於情,卻要讓別人透過<抱怨的型式>提醒自己,才懂得體貼別人的苦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