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桃的父母,和我爸媽很像

文/婉兮   圖/網絡

1

《小捨得》有一集,講米桃的爸爸去開家長會。

這位沒什麼文化的父親,特地換了身體面衣裳前去。坐在教室裏時,身板挺得筆直,耳朵也嚴肅認真地豎起來,唯恐錯過老師任何一句話。

當聽聞全A的女兒學習成績退步後,他急火攻心,立刻誠懇地對班主任道:“桃兒要是不聽話、不好好學,您該打就打、該罵就罵,我們肯定不護她!”

看到這裏,我不禁啞然失笑。

這一幕何其熟悉啊。

因爲這句話,也是我爸爸媽媽經常掛在嘴上的。

他們和米桃的父母一樣,學歷不高、文化不高、收入不高,大半輩子都混跡底層,靠一身勞力來養家餬口:種過地、打過工、也做過小生意。對老師和一切有學問的人,都心懷天然的信任與敬畏。

對“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他們亦深信不疑。

所以願把專屬父母長輩的“打罵權”,完完全全轉讓給老師。

畢竟,自己水平不足,教育方面有多欠缺,倒不如把孩子全權託付給老師。

而在這一類父母眼中,孩子通常也被全家人寄予厚望,乃至承擔起跳出農門、改變家族命運的重大責任。

米桃父親,是明明白白說過這句話的。

“咱們這兒跳農門,成爲城裏人,可就指靠你了。”

原因顯而易見。

父母的人生已基本定型,無論再怎麼努力,都無法跳脫現有階層與命運,只能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

爲此,他們不怕苦不怕累,願意拼了命去爲兒女創造環境。

好比米桃的父母,兩人從家鄉出來,在大城市賣命苦幹,終於將女兒接到身邊,將她送進勝於老家百倍的好學校。

雖然在現實中,這不一定能實現。


2

童年時的我,和米桃很像。

也是個學霸。

記憶中,小學時遇到的所有老師都非常喜歡我。幾乎每次考試,我都能考第一,平日的聽寫、背誦更不在話下,一首古詩隨便看上一眼,就能將它完完整整背下來。

數學題亦能舉一反三,老師一講完,我就全懂了。

好在那些年還不流行出門打工,所以我能夠在父母身邊長大,沒做過留守兒童。

直到中學住宿,才離開家、離開父母。

那時我才十來歲。

所以我也和米桃一樣,跟父母不大親近,只習慣和他們分享我的成績和排名。成績之外的歡喜悲憂,則甚少提及,他們不感興趣,我也羞於開口。

打電話時,通常是他們囑咐要好好學習、照顧身體。我只一連“嗯”上幾句,然後開口要生活費。

在整個青春期,我們的情感交流幾乎爲零。

親情維繫在一筆接一筆的費用中,爸媽將一大半收入源源不斷地匯給我,支撐起一條漫長的求學路。

從初中到大學,這樣的生活持續了整整十年。

你問我有壓力嗎?

有,而且很大。

高中時,我進了縣一中,身邊是全州各地來的尖子生。我偶爾會心生惶恐、偶爾會爲不如意的考試成績落淚,可當我開口說壓力大時,我爸迴應我的,是這麼一句話:

“誰不苦?我跟你媽更苦!臉朝黃土背朝天,不都是爲了你嗎?”

我怔住,瞬間淚落連珠子。話沒說幾句,便匆忙掛了電話。

那時我才十五六歲,抗壓能力還沒那麼強。本想向最親近之人傾吐,但等待我的,並不是溫柔的安慰。

反倒是跟學校裏關係好的老師們,能說一說心裏話。

我不是個不懂事的孩子,我慢慢學會了報喜不報憂。在學校發生的所有不愉快,也都三緘其口,再也不曾向父母提起。

因爲我知道,只有努力學習、只有拿到好成績,才能報答父母的恩情、纔不會辜負了他們。


3

米桃的父母,放在今天的教育理念中,是不太合格的。

他們將自己的人生遺憾全部化作期望,重重壓在兒女身上。而且還會不斷念叨、不斷重複,用自己的辛勞付出,來激發孩子的愧疚與虧欠,再逼着她奮力向前。

“你看,我們爲了你,那麼辛苦那麼累,你可不能不爭氣啊!”

拿句不太好聽的話來形容是這樣的,“有一種鳥,自己不會飛。就下個蛋,想辦法讓蛋飛。”

包括我的父母。

對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這種壓力未必能轉化爲動力,反而可能損害身心,乃至走向另一種極端。

也正因爲如此,米桃父母受到了相當一部分觀衆的唾罵,甚至被視作“無用的只會指望孩子的父母”。

尤其是在米桃受委屈時。

她的父母,並沒有表現出理想中的“完美父母”模樣。

第一次,是米桃意識到貧富差距不願再去夏家時。

父親怒不可遏,不問青紅皁白便開始呵斥女兒:“爸媽爲你花多少錢都願意,但你自己要爭氣!”

第二次,是米桃與夏歡歡發生了衝突。

父母的處理方法,依舊是將自家女兒呵斥一通,要求她“懂事聽話”。哪怕被欺負了,也不要跟夏歡歡計較,因爲他們欠了夏家的人情。

之後,母親向女兒顯示了父親受傷、卻不捨得去看醫生的腿……

那一幕真令人心碎。

大人的艱辛與小孩的委屈,全都一湧而出。它們相互牽扯又相互制衡,令人鼻子一酸,很難不代入自身。

想必這也是大部分底層家庭的縮影吧。

父母拼命工作,在掙錢與省錢之間苦苦掙扎。孩子則早早喪失任性的權利,不得不在“懂事”二字的壓迫下,將所有委屈都默默吞進肚子裏。

說到底,都是可憐人。


4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覺得,我要責怪米桃的父母?

但不是的。

對他們,我真的不忍將責備說出口。

因爲從他們身上,我能看到我的父母、看到不完美背後的種種艱辛,以及“討生活”這三個大寫加粗的字兒。

畢竟如今的我,也已經是個年過而立的女兒了。在追劇過程中,有時會代入米桃,有時代入的,卻是她的父母。

我能理解米桃,我也曾從那個年紀走過。

那種敏感、自卑與委屈,我都能感同身受。

大概是上初中的時候吧,我見識到了另一種父母。

他們大多供職於正式單位,有體面的工作、穩定的收入和較高的社會地位。也基本都見過世面談吐不俗,和我的父母截然不同。

我同學說,她和她媽媽是朋友關係,可以一起聊明星八卦、一起上網打遊戲,甚至一起討論自己暗戀的男生。

當時,我整個人都震驚了。

我爸媽不允許我追星,對早戀更是諱莫如深,不止一次對我發出警告,“要是你敢早戀,書就不要讀了!”

我也曾羨慕啊。

羨慕這樣的父母,有錢、開明、睿智,能傾聽兒女的心聲。無論成績下滑,還是暗戀誰、討厭誰,都可以跑去父母跟前釋放,聽聽他們的意見、再得到擁抱和鼓勵。

但很顯然,米桃父母和我的父母,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底層父母的情感表達,往往更含蓄內斂,只藏在尋常生活的點滴小事中。

而另一方面,他們疲於奔命,爲一粥一飯耗盡精力,再也抽不出時間精力,去關注更高層面的東西。

打潛意識中,就沒這種概念啊。


5

現在我已經過了30歲。

雖還未爲人父母,但生活的艱辛不易,已品嚐過不少。對父母的評價,也終於能跳出情感與身份侷限,更客觀、更立體地看待一切。

說到底,他們也不過是普通人而已。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父母”二字自帶神聖光環。彷彿套上這個身份,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變成聖人,容不得絲毫質疑。

但事實上,父母也喫五穀雜糧,也有貪嗔癡恨。人性裏的弱點和短處,他們同樣無法避免。

而他們的愛,也必然會受物質、階層與學識的侷限,無法用統一標準來衡量評價。

南儷和夏君山的父愛母愛,就一定勝過米桃父母嗎?

不見得。

這本就是無法比較的情感啊。

爲人父母,誰不是在能力範圍內,竭盡所能地,爲孩子創造生活與學習條件?期待着她能跳出自己所在的階層,抵達更美好的彼岸。

爲這個樸素的心願,他們已將自己所能給予的最好的一切,都全部捧出來了。

雖然方式不一定對,效果也不一定好。

理解父母的苦衷、寬恕他們的過失、感恩他們的付出與辛勞。這纔是一個人真正成熟起來的標誌,也是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必經之路。

米桃曾對南儷和夏君山說,她還有個理想,是當一個媽媽。

不知爲何,這一幕特別打動我。

我相信,她能夠打破侷限,成爲一個真正的好母親——如她亦如我渴望的那樣。

而這,不正是教育的意義所在嗎?

也是米桃父母們的初衷吧。

猶記得大學畢業那年,我生了一場大病,無法工作、無法掙錢、無法改變家族命運。我哭着對我媽說:“對不起,你們的付出全都白費了……”

當時,我媽是這麼回答我的:

“我們供你上學、我們讓你努力,爲的並不是得到回報,而是希望你能過上好日子,比我們好!”

僅此而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