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历史书上没有讲的故事—夏朝

如果要中学生评选他们觉得学起来最没用的的科目,我想排名第一的肯定是数学,毕竟数学始终要面领着“你买菜还要用函数吗”的拷问。

那排名第二的科目,我觉得应该是历史了,理由也很简单: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有些都过去几千年了,学它有什么用,难不成还能改变历史?绝大多数同学对历史课的印象应该是记不住的纪年表、背不完的大事件、永远都分不清的“影响”与“意义”,简直是深恶痛绝恨不得把编者的医保卡给打飞!

其实问历史有什么用,就像这几年网上问的“考古有什么用?”一样,答案当然是:有用啊!那作用可大了去了!怎么可能会没用?没用也不会是北大的王牌专业啊!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认为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历史了解的太少了,有不少人的历史知识可能也就是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上讲的那些内容。而且咱们当年学的历史书已经是把历史上的大事件删了又删、简得不能再简的结果,所以学起来会有一种很强的割裂感。我不是指责教材编的不好啊,人家编者也是照顾咱当时的智商与理解能力。

可是除了书上写得内容,还有许多历史事件是值得更多的人去了解的。所以我打算以初中历史课本为线索,讲讲那些教材之外的故事。别问我为什么不讲高中历史书,我当年是理科生······

至于学历史有什么样的用处,以后再聊,今天先讲故事。



翻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书,如果按照顺序的话,第一节课应该讲讲古人类,可老祖宗的历史太久远,动辄就是上万年的时间,真要讲起来还要牵扯上考古学,古生物学等一大堆内容。三皇五帝是华夏文明最早的信仰,可他们的故事神话色彩太浓,争议还很大,光“三皇五帝”是哪几位都有好几种说法。

所以第一节课,我打算从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早期国家的建立”开始讲起,也就是大禹建立夏朝的故事。


在我看来,大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水岭式的人物;除了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点,在故事风格上,大禹之前与大禹之后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大禹之前,包括禹本身的故事都更像是浪漫的神话传说,而在禹之后,就仿佛众神突然间都从人间回到了天界,神话的色彩淡了不少,故事也变得写实起来。

传说大禹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治服了滔天洪水,在治水之后,大禹凭借着莫大的功绩,又为人贤德,成为了舜帝的接班人,并且在舜帝年老后接受禅让成为了新的天下共主。


但不是所有的部落都臣服于禹这个新王,比如南方的“三苗”部落,也有说法说是在西北方。三苗是华夏上古时期的部落,与共工、欢兜、鲧并称为“四罪”。早在唐尧时期,三苗就因为不服尧帝的统治而犯上作乱,后来被尧帝平定。等到舜帝统治时期,三苗又不服,又发动了叛乱。结果没想到舜帝是个更狠的人,不仅平定了三苗,还顺带把共工、欢兜、鲧一并收拾了,这就是传说中的“舜平四罪”。

大禹即位之后,三苗不愿臣服又双叒叕跳了出来,于是大禹与三苗展开了一场长达70天的大战。或许是不想再让三苗像尧舜时期那样在反复横跳,禹此战不仅直接射杀了三苗的首领,还把三苗这一部落直接赶出了中国的历史线,古籍里几乎再也见不到在这一事件之后关于三苗的记载。

巩固自己的权位之后,大禹在涂山会盟天下诸侯,四方的诸侯纷纷来此朝见,史称“涂山之会”,此次会盟也被认为是历史上夏朝的开端。涂山在今天安徽省蚌埠市境内,蚌埠市的宣传标语就是“禹会诸侯地,南北分界线”,你坐高铁路过蚌埠的时候可能就会收到这样一条短信。

涂山大会之后,诸侯们为了表达对大禹的敬意,常常来到大禹的都城——阳城进献青铜,结果青铜送来的太多,大禹便将这些青铜铸造成了九鼎,还将天下划分为了青、冀、兖、豫、徐、扬、荆、梁、幽九州,一鼎代表一州,九鼎也就成为了天下的象征。后来围绕着这九鼎还发生了许多故事。(楚庄王默默地点了赞,秦武王骂骂咧咧地退出了群聊)

大禹即位十年之后,于东巡途中,逝世于会稽,也就是今天地浙江绍兴会稽山麓,那里的“禹陵村”现在还有着200多位姓姒的村民,据说他们是大禹的后裔(大禹姓姒,如今全国姓姒的人仅有一千多人),世代为大禹守陵。


有些历史书上说,大禹去世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儿子,“公天下”自此变成了“家天下”。但实际上大禹并非将位置传给了启,而是指定了东夷族的首领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打算自己年老后像尧舜一样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皋陶。可惜皋陶的待机时间不够长,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大禹只好选择了另一个东夷首领伯益作为继承人。

大禹去世后,本来应该是伯益继位,可是诸侯们认为伯益辅佐大禹的时间不长,启不仅为人贤德,又是大禹的儿子,于是一个个高喊着:“这可是我们的先帝大禹的儿子啊!”跑到阳城拜启去了。伯益也觉得自己无法服众,便将首领之位让给了启。这是《史记·夏本纪》的记载。

另一种说法是,伯益继位之后,按照传统给大禹守陵三年,但是启心里面很不平衡:“我老子留下来的天下凭什么让你给白嫖了!”,于是便乘伯益守陵期间杀死了他自立为王,堪称史上最早的篡位。还有一种说法是以启为首领的几个部落不服伯益的领导,联合起来攻伐伯益,拥立启为王,所以也有观点认为启才是夏朝的开国之君。这三种说法哪个是真我们无法得知,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公天下”从此变为“家天下”。

启规定夏朝的君主,在世时称“后”,去世后称为“王”或者“帝”,所以夏启也被称为后启。

不过夏启想要巩固他的统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老爹当初功绩那么大,德望那么高,照样有人跳出来表示不服,夏启功绩不如他父亲,德望也差了一些,所以刚即位没多久,就有一些拥护禅让制的部落,以及东夷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要讨伐启。他们以有扈氏为首,声称夏启的王位来路不正,夏启则声称自己的王位是“恭天行”!

记住这句话,一千年后还要考的。

两军在一处名为“甘”的地方展开决战。战前,夏启发表了名为《甘誓》的战前动员演讲,鼓舞了全军的士气,又争取到了中原诸侯的支持,最终凭借着兵力优势打败了“有扈氏”,随后夏启在阳瞿会盟天下诸侯,巩固了自己天下共主的地位。

但是夏启的王位毕竟是从东夷那里得来的,这个梁子不是打赢一仗,或者开个大会就能轻易解开的,此后夏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常常与东夷部落发生战争,直到他去世都没有解决与东夷的矛盾。

启去世之后,他的长子太康继位。与夏启不同,太康完全没有他父亲的才能与手段,整日只知狩猎游玩,不理朝政,不过他还是解锁了一个历史第一的称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昏君。

在太康的祸害下,夏朝的权威是一天不如一天,这下可让老冤家抓到机会了。

羿是东夷部落中有穷氏的首领,这一部落与夏人交往密切,还与夏人进行通婚,所以当太康在祸祸夏朝的时候,这个部落就受到了不少夏人的支持。羿抓住了夏朝日渐式微的时机,不断把自己的势力向夏朝中心挺进,最终乘太康外出游猎时夺取了王位,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太康失国”。羿也因此被称为后羿,不过这个后羿不是传说中射太阳的那个后羿,据说这个后羿的射术也非常精湛,可能是传说中后羿的原型。

后羿夺权之后没有立即自立为王,而是将太康的弟弟——中康推上了王位,自己则当起了“摄政王”。中康去世后,后羿又把中康的儿子——推上了王位,相不愿生活在后裔的控制之下,就逃到了和夏朝君主同为姒姓的部落斟𬩽(xun)氏中。

后羿一看,傀儡都跑了,那这摄政王当着也没什么意思,干脆去掉了摄政两个字,自立为王算了。可没想到太康不理朝政的症状居然还会人传人,后羿称王后每天也只顾着游猎,对朝政一概不理,还废除了一批跟随自己的忠臣,最终他的国相寒浞致敬了一波他自己,乘他外出游猎时夺取了王位。

寒浞夺位后,因为害怕流落在外的夏王相对自己产生威胁,就派自己的儿子攻伐斟𬩽氏和斟灌氏,杀死了在那里躲避的夏王相,但相的妻子成功逃脱,并生下了相的遗腹子,未来将光复夏朝的——少康



少康长大后,先是在有仍氏部落做掌管牧业的“牧正”,寒浞听闻后,又派自己的儿子前来追杀少康,为躲避追杀少康只得又踏上逃亡之路,一番颠沛之后逃到了有虞氏部落。有虞氏是舜帝的后裔,首领虞思见少康仪表堂堂又颇具个人魅力,有其高祖大禹的风采,因此非常喜欢少康,就让其做了部落掌管饮食的“庖正”,少康在此期间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明出了最原始的酿酒术。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了,酒祖不是杜康吗?刚刚忘记说了,少康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杜康,就是被称为“酒祖”的那个杜康(关于杜康的身份还有其他说法,在此采用夏王少康的说法)。虞思也因少康的才华对其愈发喜欢,便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还将一块名为纶邑的城池送给了少康。

但人家少康可不是酿酿酒就知足了,凭借着得到的土地和人口,少康开始谋划复国的事业。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寒浞,少康并没有无脑硬莽,他首先与仍然忠于夏朝的部落取得联系,随后又收拢斟𬩽、斟灌二氏残余的族人,联合有虞氏,甚至是曾经后羿的部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建自己的势力,与寒浞展开了艰苦的复国战争。

经过20年的艰苦战争,少康最终击败了寒浞,寒浞被处死,其子也相继被灭杀,统治中原近百年的东夷有穷氏灭亡。少康光复夏朝,登上王位,并在接下来在位的时间内使国家重回正规,并逐步走向鼎盛,史称“少康中兴”,这是“中兴”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


少康去世后,其子继位,柕深知东夷族与夏之间的矛盾,为了巩固在东方的统治,柕将国都进行了东迁,并且对东夷展开了多次征伐,使夏朝的版图扩张到了东海之滨。柕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意志,彻底征服了东夷族,东夷的各个部落开始对夏王朝纳贡朝贺,史称“九夷来朝”。槐的曾孙,第十一位夏王不降在位长达59年,在他的治理下夏王朝的版图达到最大,国力也被推到了巅峰。

可惜夏王不降英雄了一辈子,却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孔甲。不降去世前,觉得自己的这个儿子实在难堪大任,就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也许是夏王朝真的气数将尽,王位在兜转了两代之后,居然又传到了孔甲的手上!

孔甲之前,接连几任夏王都可谓是优秀卓越的君主,可是一到孔甲这,果然如他父亲所料拉了跨。《史记》记载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而且喜怒无常,致使国事荒废,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苦,周边的部落也纷纷离弃夏朝,不再听从孔甲的号令。立国以三百余年的夏朝从此开始由盛转衰。

虽然孔甲在位仅9年之后便去世,可是却给儿子留下了一堆烂摊子,皋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不愿看着祖先们传承了三百多年的基业走向崩溃,于是大胆改革,一度缓解了夏王朝内忧外患的局面,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又天不假年,皋在位仅11年之后,便带着遗恨离开了历史的舞台。皋的儿子虽然能力平庸没什么作为,但是却敢于启用人才,父子两人硬是给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夏王朝强行续了口命。

但是,在夏王发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履癸继任为第十七位夏王,而这个人却一脚将夏王朝的油门踩到底,头也不回地奔向了毁灭深渊······

这个人还有另外一个更为著名的名字——桀,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谥号。

自大禹始,夏朝国祚共传17王,延续47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商周秦汉,几乎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共识。

然而,有关夏王朝的事迹,仅仅被简单记载于《尚书》、《竹书纪年》、《史记》等书中,或出现于《诗经》、《离骚》的几句零星飘渺的诗句中。它们的成书年代,与传说中夏王朝的年代相隔有千年之久;有的经过多次遗失与重整,内容早已发生改变,古本的《尚书》更是早已失传,再加上目前还未有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出土,这都让史学界对夏王朝是否真实存在无法下一个准确的结论。

虽然我写的这篇文中所介绍的故事,仍有可能只是一场流传了三千年的传说,但我相信,随着对龙山文化,新砦遗址,以及传说中夏王朝的王都——王城岗遗址以及二里头遗址的深入发掘,越来越多的陶器、玉器等文物出土,终有一天,这些无声的历史见证者,会为我们还原三千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