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紅塵一面修

前面提到“取”與“還”,意猶未盡。仔細想想,萬事萬物,幾乎概莫能外。

觀察身邊事例,人生基本如此,一半苦澀一半甜,先苦後甜或先甜後苦者居多。順暢哪能對一個人終身慷慨,坎坷也不便窮盡一個人終生。

有句話說,“上帝關閉一扇門,必會爲你打開一扇窗。”那些峯迴路轉,是對渺小個人的悲憫天道。

一邊取,一邊還。昨日之因,構成今日之果;今日是承果,也在累積因,亦是後天之果。因果循環,環環相扣。

昨日一去不可追,未來還未來。唯有當下,我們或可把握。珍惜當下,活在當下,選擇善因,善取,編織未來的善緣。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內因在其中,努力去增強外因,“果”也便容易傾巢而出。

今天是母親節。我感恩自己的母親,也被自己的孩子感恩着。

每個人都來自母親,外貌、身體與精神,無不流淌着自己母親的基因。母親是因,我們是果。果在生長、成熟的過程中,又受環境或自我選擇的諸多因素。

我們也會成爲父母親,傳承給自己的孩子。那麼,我們又成爲因。

一代代人,如蒲公英種子,隨風吹向未知的地方。然而種子的力已成內因,遇到外因便可生根發芽,輪迴於生命的四季。

所謂“宿命”,一半內因,一半外因。雙向作用,使我們在命運的河流裏輾轉。

讓那因,向美、向善、向着陽光生長,果也便成熟、甘甜一些吧?

偶然聽洪蘭教授演講,她在心理學方面很有建樹。70多歲的她,相貌年輕,娓娓道來,講起父母親依然滿面幸福。

洪蘭教授的聲音,溫溫柔柔,淡定從容,幽默風趣,理性與感性兼具,令人過耳難忘。她推薦一本心理學著作,我很感興趣,立刻去下單。

今天書到。這本《快思慢想》的作者,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翻譯就是洪蘭教授。

讀到康納曼博士的簡介,他小時候隨着父母顛沛流離,造就從小對人的複雜性就有了概念。

他讀書時腦筋發達、四肢簡單,體育課的表現簡直慘不忍睹。這也造就了喜歡寫日記,11歲時就對心理學早早顯露天分,17歲時已經決定要當心理學家。

誠如寓言故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康納曼博士所經歷的因,被他不懈努力,結成了華美的果。

因與果,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呈現、流轉。蒼茫人世間中,我們是自己的主因,善用外因,才能坦然承接那迎面而來的果。

洪蘭說,“我們常感嘆人老得太快,成熟得太慢,等累積到人生的智慧時,人生已過去了。其實不必悲觀,良書益友就是成熟的催化劑。

她說得真好,“良書益友”也是因的一部分,帶給我們許多智慧和引領。

昨天看到一句禪語,“一面紅塵一面修”,我很喜歡。是呀,紅塵中修身,修心,修一顆善因的種子,然後身心愉悅地,無怨無悔地,迎接每一個黎明或黑夜,迎接每一棵苦或甜的果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