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读《我心归处是敦煌》偶有所感

我们俩曾经的誓言是:“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我们用爱和生命践行了这样一个神圣的誓言。——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

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已不是一次两次,心中油然生敬。

妹妹的玄奘之路走完了,看着她分享的那些照片,我决定放下手中已看完一半的《夏摩山谷》,看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的这本书。

该是怎样的遇见,怎样的相守,怎样的深情,才能让相爱的两个人,放下珞珈山旁的大好风光和大好前景,一起去到荒漠戈壁里,在寂寞清冷中,相扶相守在枯燥乏味的文化研究和文史传承里。

开卷有益。从初见的岁月开始,只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一生。似乎每一步,都是上天注定,似乎每一程,都是命运使然。

走着走着,就是一生了。那些岁月里的流离失所,那些时光里的坚守热爱,让人读来,似乎穿越时空,走入了那段烽火燃烧后艰苦奋斗的岁月。

她和她一起的,关于敦煌的故事,也是我们寻根问祖,去到文化源头,看清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脉络。

正如我当年,徘徊在黄河边,看大漠落日,看苍山远海,那种熟悉的感觉,似乎我早已来过。

我是去过敦煌的,但也只是匆匆一瞥,深有遗憾。当年因没来得及预约,在敦煌只看了四个窟,也已是震撼不已,无以形容。

那天还是比较幸运,可也比较遗憾。幸运的是,那天似乎黄沙弥漫,山雨欲来,差点滞留在景区游客中心,只能看看数字莫高窟。

景区没有关闭,焦急等待后,还是坐上了去莫高窟的游览车。越是深入到荒漠深处,越是走向文化源泉,心中像朝圣一般。

具体看了哪几个窟,我已不记得了。那天人很多,每个窟前,都排满了长队,进去以后无法驻足,只能缓缓前移,走马观花。

可窟中的壁画,那些人物神情,让我印象深刻。可遗憾的是,未能做更深入的研究,也未曾再去看过一二了。出来以后,急于出发,赶往下一站,也没有进入数字馆内,再好好看看。

敦煌之行,太过于肤浅,没有留下太多理性认识。直到樊锦诗,走上领奖台,我才知道原来,敦煌莫高窟,还有这么多新的故事。

此时音箱里西西弗书店钢琴100曲,响起了一首纯音乐版《追光者》,我不禁停下阅读的脚步,写下此时的心情感悟。

此时的我,就像一个追光者,认真的跟着樊锦诗,回忆她经历的岁月,走过的道路。

看累了,躺在懒人沙发里,听着窗外鸟儿鸣啭,想让身心放下来,睡个好午觉,又不忍心将如此美好时光,用来睡大觉,只好续上茶,起来继续看书,跟着樊锦诗走入她的岁月,还有与她命运联结的敦煌。

正像最近沉迷庆山小说一样,从《莲花》中的墨脱,到《彼岸花》的海边小城,再到不丹、印度、夏摩山谷……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便在书里云游四方。

“我们最终要趟过岁月这条河,何不将我们的胸怀炼得宽阔,最好包容世间万物各得其所,花开又花落终将是无奈的不舍,不要拿生命的离别做寄托……”

昨日听一曲《爱的哲学》,居然落泪。万事万物,道法自然,不挣扎不强求,努力做到最好,一切皆为最好的安排。

“无爱,有爱,都是人自然的一种状态。”远音心里清楚。

可真的无爱了,该是多无奈啊,至少有爱的那一方,还是又心疼。若是每个人,都能像樊锦诗和她先生那样,用爱和生命来实践当初的诺言,该有多好。

“我很想去给他们搭座桥梁,让他们多想想对方曾经的好,可身份太尴尬了。我不是没有尝试过,可对于始终抗拒的人来说,无疑是点燃引火索。”

若是每个人,皆能成为那个追光者,这世间又多一些真爱和赤诚吧。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桐华最美的时光里,这一句话,曾经在歌词里,反复传唱。可真正到了现实生活中里,却似乎是一条无法渡过的河。

“我知道你们的感情面前,现在出现了一道鸿沟,但是希望你们能搭一座桥,放下自己的成见,去到对方心底瞧一瞧,去渡过这条河,渡过眼前这场无爱的劫难。”

“实际上,还心痛,还流泪,你就还是爱着她的,你内心里,不愿改变现状,不愿分开。孩子,不是唯一牵制你们感情的理由,而是因为,在彼此的生命里,你们已经早已成为对方的一部分。”

“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不是大事。本来活着就挺不容易,没有死别,为何要导演生离呢?看开一点,包容一点,一切都不是事儿。”

“有阳光的时光,本来就不多。不妨胸怀宽广一点,眼界开阔一点,格局放开一点,做个追光者,少一些人为制造的,暗淡阴暗,不可以吗?”

我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想着,牵动着似乎早已心如止水的心,可仍然被现实的痛苦与无奈,即便不是自己的,而只是他人的感受,掀起了波澜和涟漪。

许久,都不曾平复下来。我想,对于每个人来说,大概都是难免的吧。彼此忠贞不二,将爱与事业联结在一处的人,也难免在命运的洪流里,能实现完全的自主。

“既然没有办法开口,没有办法改变,没有办法解决,那就只能接纳,每一个自然发生的状态。”

(无戒学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