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天直播計劃第四天:我們聊聊職業倦怠

星期天的晚上,你對於即將到來的一週上班是什麼感受?如果你是“不想上班”這樣的感受,就是有點職業倦怠了。那麼不是職業倦怠的感受是什麼?用巴菲特老爺子的話講“我每天都是跳着踢踏舞上班的”。

對於職業倦怠你也不用過分緊張,這就是人人都會得的職場感冒,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數據來看,53%的人認爲工作讓他們感到極度疲累。《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顯示,70%的中國職場人輕微倦怠,13%的人重度職業倦怠。

1974年,美國臨牀心理學家弗羅伊登貝格爾(Herbert J. 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職業倦怠 ”( Burnout )的概念,用來 指人面對過度工作時產生的身體情緒的極度疲勞。

弗羅伊登貝格爾青年時也是一個熱血滿滿的醫生,以拯救全人類爲己任那種——誰知道自己有一天會這麼疲倦,看着病人的痛苦漠不關心。一開始憋着誰都不敢說,慢慢他發現除了自己,周圍很多醫生都是這樣。後來他發現不僅自己的行業,尤其是服務型的行業都會這樣,比如教師、警察、護士——他們也會有一天,面對曾經熱愛不已的工作,變得麻木不仁。

這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情感、精神與體能上的入不敷出感。你有能力做事,卻沒動力去做。

著名的《馬氏工作倦怠量表》,從三個維度表達了這種倦怠:

“心好累”。專業術語叫“情緒衰竭 ( Emotionalexhaustion ) ”,感覺自己情緒和資源都被消耗完了,既不想幹,也不想承擔任何責任,對什麼都沒熱情;尤其對於要重新上班感到恐懼。

 “不想幹”。專業術語叫“去人格化 ( Depersonlization ) ”,對組織和同事都很不滿,對客戶關係冷淡,不把自己當人,也不把別人當人。這種情況下經常有衝突是必然的。

 “我不行”。專業術語叫“低個人成就感 ( 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 ”,對自己的工作評價低,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懷疑自己的價值。經常說的是“我不行,我沒用”。

所以連起來說就是:心好累啊,不想幹了,我不行,但是還得幹……

我們該如何克服職業倦怠?楊老師給出了以下建議:

1、建立和諧的職場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就是生活的鹽,必不可少,然而要有度的把握。

職場中造成我們最大壓力的是和主管領導之間的矛盾衝突,我離開工作11年的老東家,其中之一的觸發點就是和新領導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我在老東家工作的前9年壓根沒有想過有一天會離開,因爲那些年我和公司所有人的關係都還不錯,然而後來大老闆移民美國,新上任的領導和我嚴重八字不合。

如果在職場上有穩定而和諧的上下級關係,那麼職場的幸福度都能提高很多。

如果所在企業的人際關係超級複雜,你實在疲於應付,那麼可以考慮換個環境,畢竟這個時代我們的人身還是自由的;如果你不想放下這份讓你有點倦怠的工作,那就打足精神去應對這些人際關係,推薦訂閱得到APP專欄“熊太行•關係攻略”。

2、轉換看待問題的角度,重新發現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馬爾斯韋伯說:人是懸掛在意義之網上的動物。

如果我們覺察不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那麼就會產生“心好累”的感覺,不知道自己這麼努力是爲了什麼。

我在2002年剛上班的時候做檔案管理,每天就是拿着大頭針縫檔案,縫到懷疑人生,恨不得每天下班後就躺在牀上。

現在特別慶幸的是我和同事的人際關係還不錯,他們都比我大得多,其中有3個已經快要退休的年齡,他們輪番帶我出去喫飯開導我,讓我重新看待檔案室這份工作。

我差不過緩了三個月的時間開始喜歡上每天的縫檔案,因爲我發現全公司人的檔案都在我這裏,我想調誰的檔案看看就能調誰的檔案,所以那時候縫檔案累了就去看大領導們的檔案,研究他們奮鬥的來龍去脈。這種喜歡帶來的附加值就是我認識了好多人,當然也助推了我半年後被某位領導賞識轉出了檔案室。

要培養自己“幹一行愛一樣”的能力,這會極大地削弱我們的職業倦怠。

3、優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如果工作是綿綿無絕休的感覺,也會給人造成極大的倦怠感。任何時候都要不遺餘力地去優化工作流程,讓自己對工作有更強的掌控感。

對工作的失控帶來的職業倦怠也是在提醒我們要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

雖然我現在總叫囂要在80歲時依然能站在講臺上講課,然而我也不是一直這樣的好狀態,我記得剛從事培訓業的前5年,真的是動不動就會倦怠就想着等我結婚了我就不幹了等我生孩子了我就不幹了。每每產生倦怠的原因都是因爲客戶有更高要求而我感覺應對不來,說白了就是能力不夠。

我越來越享受培訓這份工作,差不多是自己入行8年之後,這也差不多應了“一萬小時定律”。

一個人認真地去把一件事做夠一萬小時,那麼就有可能從新手變成專家。

4、爲自己製造一點力所能及的挑戰。

單調而重複的工作就也會帶來倦怠,就如《三體》小說裏面負責監控信號的三體人,一輩子都在第一線監聽外太空信號,工作毫無成就感,而且就快老死,心累得很,當接到地球人葉文潔發來的信號,他覺得地球實在美麗,反而發信號提醒:“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雖然說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一個小螺絲釘,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是瑣碎而日常的小事,然而我們還是不希望每天像機器人一樣的重複。

爲了打破這種重複,就要想辦法給自己的工作制造一點挑戰,增加點新鮮感,例如我在做培訓師的時候,有次要在5天內給10批不同的學員講同一節課,爲了保持狀態,我每天給自己定了跑不同公里數的任務,每天都增加一點,而且在每次課程的時候給自己制定了“笑點”的挑戰,力爭下一場學員的“笑點”比上一場多。

5、做和自己三觀相符的工作。

我們要不要爲了某些理由,例如收入、地位等等做和自己三觀違背的事情?每個人的現實情況不一樣,選擇也會有所不同。

如果深陷某種自己覺得不可容忍的環境,推薦看一下《辛德勒名單》,看看在那殘酷到每天都死人的環境中,一個人如何做到堅守自己的三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