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結婚是爲了什麼?

今天在頭條看了一篇文章,是陸琪老師的《“當我問媽媽不結婚可以嗎?”媽媽的回答扎心了》,裏面提到微博上有一個熱搜,是#我問媽媽不結婚可以嗎?#裏面有一個溫情的回答,說的是:

“如果外面煙花四起,街坊鄰居飯味溢出,大街上一家人手牽手出行,你能忍住不哭就可以。”

突然想起來前不久回家,我也問過媽媽同樣的問題,但我媽媽的回答,很現實,也是很多人想不結婚卻又不得不顧慮的一點,她說:

“你不結婚,年輕時好手好腳當然好過,可當你老了呢?誰來照顧你?”

這是一位母親最本能的回答。

只是,我心裏也生出疑惑:結婚,真的只是爲了老有所依嗎?

我和媽媽一樣,是一個安全感不多的人,曾經有一度,我認爲自己患有“結婚恐懼症”,我擔心婚姻帶給我的一切挑戰,會令我應接不暇。

那時候,我認爲,很少有人會有我這樣的焦慮。

後來我看到,我關注的一位很優秀的自媒體寫作者,公衆號做得風生水起,長得也很漂亮,公公婆婆喜歡,男朋友對她也是疼愛有加。但在結婚前,她寫了一篇自己恐婚的文章,而我剛好看到了。

我也是看了她的文章才明白,不是你足夠優秀,就可以消除恐婚。

不過,我知道恐婚的真正原因所在,是在去年,龍哥的“尚龍讀書會”有一期彩蛋,就是對話《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作者約翰·格雷,有小夥伴在提問中提到了“恐婚”這個話題。

約翰·格雷的答案是:“我們之所以恐婚,是因爲從小到大,我們身邊沒有一個婚姻幸福的榜樣。”

那一瞬間,我的大腦條件反射般,自動搜索自己身邊的很多夫妻現狀,發現很多關鍵詞都是“吵架、出軌、離婚”。我突然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的那些焦慮與不安全感來自哪裏。

網上有個很搞笑的對話:

女孩子對男孩子說:“你讓我很缺乏安全感。”

男孩子問女孩子:“你說的安全感到底是什麼?”

女孩子說:“我也不知道。”

這兩年,我看過一些書籍和文章,也聽過一些身邊人的訴說,其實就像我媽媽說的,靠誰都不如靠自己。與其把安全感的建立寄託在別人身上,倒不如自己建立安全感。

去年我看過一本書,是喬一的《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說實話,我很羨慕喬一和F先生,他們從校服到婚紗,不是一帆風順,但是那種認定彼此的堅定,真的很難得。

書的藍色扉頁上有這麼一句話:“在這什麼都善變的人世間,我想和你看一看永遠。”

整本書都充斥着“狗糧”的味道,但的確很溫暖。我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愛情和婚姻,都能讓人成長。這種成長,和所有你上過的課、看過的書都不同,因爲所有的道理,都得由你自己來告訴自己。

這兩年,“獨處”這個詞越來越火,打開小紅書全是博主們精緻的單身生活,令很多人心生羨慕。

然而,不管何時聊到“單身”和“結婚”的話題,仍然有無數人趨之若鶩。人真的是個矛盾體,一邊戀慕着獨處的自由與灑脫,一邊又想着尋求戀愛的甜蜜關懷。

但世間之事,哪有萬全。

我前陣子和一位朋友聊天,我們聊到了獨身和結婚這個話題,她說:“如果你真的想清楚了,自己不是那種特立獨行,決定了要一輩子一個人過的人,那你還是選擇結婚。”

並且,她認爲,人生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她履行完結婚生子養育女兒的責任後,現在全身心奔赴在挑戰自我的路上,做視頻號、讀書、寫文章,過得很充實,也覺得很有意義。

我很欣賞一個觀點,結婚和單身,都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選擇了哪一個,就坦然去接受,你享受孩子帶來的歡樂,她享受獨處的精緻和自由,誰都沒有對錯。

畢業以後,我發現,原來戀愛這門課,纔是終身之課。上學時,父母、老師杜絕我們戀愛,卻一畢業就催我們找對象結婚,卻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

“我們該怎麼和另一半相處?”

“結婚是爲了什麼?”

“婚後的雞零狗碎是什麼模樣?”

“該如何教育孩子?”

“什麼是親密關係?”

前幾天,比爾·蓋茨和結婚27年的梅琳達離婚,很多人也只是關注,妻子能夠分到多少錢。而不是去反思,導致他們離婚的原因是什麼。

因爲寫作,我看到了很多幸福婚姻的榜樣。他們給我呈現的關於幸福婚姻最深刻的一點,就是要學會付出,學會爲另一半付出,爲孩子付出,爲整個家庭付出。當然,這種付出是相互的,以愛爲依託的。

如果我們只是學會索取,那其實是不適合踏入婚姻的。

我曾經說,我在戀愛裏學到的最深刻的一點,就是“要學會降低對對方的期待,轉而提高對自己的期待。”尤其是結過婚的人,對此很是贊同。

因爲人無完人,就算再愛你,想要把你捧在手心裏,然而生而爲人,不是隻有愛你這件事,還有許許多多生活的瑣碎。

而結婚,就是你因爲愛一個人,也因爲另一個人的愛,願意和Ta共同去應付這些雞零狗碎。

希望我們選擇獨處,不再遭受冷言冷語。我們選擇結婚,也不是因爲年紀到了,而是愛情到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