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到底是什麼》

百度百科上的解釋:“自律,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釋義遵循法紀,自我約束。”,着重點在於自我約束。自律一向被認爲是一種良好品質,可自我約束爲什麼會成爲良好品質呢?不是主張認識自我、尋找本心、追求自由、個性解放嗎?

“存天理,滅人慾”是從宋代開始的教育理念,朱大聖人認爲存在一種真理能讓人徹底的戰勝自己那不值一提的私慾,慾望是可以消滅的,所以“餓死事小,失節是大”所以可大義滅親、鐵石心腸。發展到現在家長會讓要求孩子痛了不許哭、累了要忍住、打掉牙要往嘴裏咽。學校裏,老師告訴我們要做堅強的人,不要叫苦叫累,要遵守校紀校規,不準談戀愛,要勇敢往前衝,然後成了沒有情感的考試能手。

很少會有人問我你累不累,喜不喜歡,愛不愛或者說你想哭就哭吧,不會關注我真實的感受想法,不會告訴我爲什麼要堅持住。因爲你要做好自我管理,要做一個自律的人,自我約束。

一直以來,每個階段的人都對我說要自律,卻也不曾好好想過何爲自律,僅僅跟自己的本性做鬥爭,進行自我約束顯然不能說服我自己。《少有人走的路》對自律的解讀讓我有了新的認識。

自律的前提是認識自己,認識人生。認識自己本性貪婪、喜歡享受、脆弱而又善感,認識人生充斥着沮喪、悲哀、痛苦、寂寞,人生苦難重重,在苦難重重的人生中,面對自私的自己如何尋得一副健康的皮囊和乾淨的靈魂,就需要有自律。

自律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而不是按照周圍的環境,周圍人給你的標準,去遵守那些條條框框。

這兩種心態完全是不一樣,以前覺得自律就是在對抗痛苦,要求自己去做一些自己本來不想做的事情,而真正的自律是認識了生活的真相而選擇去做,享受其中。比如說跑步這個習慣,按照之前理解的自律,就是要求自己每天去跑步,如果哪天沒辦法去了,就開始自責,覺得自己不夠自律,沒辦法約束自己,次數多了,就會質疑自己然後放棄跑步。而換成另一種理解方式首先明白作爲人本身就是懶惰的,有一天藉口沒去就當是給自己放假了,自己之所以去跑步是因爲自己選擇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抗衰老的身體,健康的身體能給自己帶來快樂,所以我不會因爲自己一兩次沒去就放棄,反而會找機會補上,更不會因此就懷疑自己,放棄自己,因爲那是快樂的。

承擔責任,直面問題,然後選擇解決問題,纔是真正的自律,不是壓抑本性,墨守成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