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爲何不教浣碧讀書?盛明蘭一語道破

文/婉兮    圖/網絡

1

浣碧沒讀過書。

畢竟,她未以“甄家小姐”的身份長大,哪怕她也是甄遠道的親生女兒。

準確來說,她是個私生女。

這也就罷了,可偏偏她的生母是罪臣之女。既不能納爲妾室,更不能光明正大進入甄府。

否則,便會有滅門之禍發生。

無奈之下,甄遠道只好隱瞞浣碧的身份,將她帶到大女兒身邊做丫鬟。地位是低了些,但好歹能喫飽穿暖放在眼前,假以時日,說不定還能爲她謀個好前程。

勉強算是盡到了父親的責任。

庶女本就比嫡女低一頭,更何況她還是罪臣之女生下的私生女呢?

所以,琴棋詩畫詩詞歌賦那一類的東西,浣碧都沒機會學。她要學的,是端茶倒水伺候人、是察言觀色揣度討主子歡心、是做一個本本分分的丫鬟。

雖然,她心裏也有許多不甘。

但那又如何呢?

人人生而不平等,年幼的浣碧雖覺委屈,但也無力反抗,只能順從地接受命運安排。唯一能做的,也只是偶爾發發牢騷、偶爾有些放肆舉動,在逾矩的邊緣試探試探。

好在甄嬛對她很不錯。

機敏的她,早就從蛛絲馬跡中拼湊出真相。對這個可憐的庶出妹妹,也總是多加照應,不忍將其當作尋常丫鬟來看待。

喫穿用度均高人一等,平日裏也慣着她順着她。拿流朱的話來說,“慣得跟個二小姐似的!”

所以甄嬛入宮,她也理所應當跟了去,既有伺候小姐的意思,也有藉着長姐榮光,爲餘生做一番打算的意圖。


2

在皇宮裏,浣碧果真遇見了一生摯愛。

那人名叫允禮,獲封“果郡王”。他出身高貴、玉樹臨風、氣度不凡,是個不問俗務、只論風月的富貴閒人。

這樣一位王爺,自然博覽羣書胸有丘壑。能被他看上眼的女子,必定也才貌俱佳,能與他談古論今,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從棋琴書畫談到諸子百家。

這是出身、經歷與品位共同決定的擇偶標準。

他生於宮廷、長於錦繡,自幼便見識過人間的極致富貴,對女子的欣賞,並不止步於簡單的美色。

他擁有更高的追求,比如精神上的共鳴、靈魂上的共振,以及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心相通。而這些特質,並不存在於世間大多數女子身上。

事實上,果郡王也只遇見甄嬛而已。

旁人看他,只覺得他招蜂引蝶處處留情。但事實上,對浣碧、採蘋與葉瀾依的關懷,都只流於表面,帶着憐惜和欣賞,並未觸及內心,根本談不上愛情。

唯有甄嬛,纔是他的心之所向。

浣碧意識到了這一點——

要想真正走進果郡王,就必須用知識來武裝自己,讓自己也腹有詩書、氣質芬芳。

事實上,早在二人初次相見時,果郡王便發表長篇大論,透露過類似的意思。

“若是腹中有詩書,這氣度就更不凡。你跟着你們家小主,自然是不會差的。”

只不過當時,浣碧會錯了意。

她以爲,果郡王一番好心,是因爲自己本身貌美。卻不知早在相遇之初,果郡王便萌動着愛屋及烏的心思了。

早在除夕之夜,那個跪在倚梅園中祈福的美麗女子,就已經俘獲果郡王了。他悄悄拿走了她的小像,也一腳跌入波瀾起伏的命運。


3

浣碧求甄嬛教自己讀書。

當時,她們已經離開皇宮。而甄嬛也在歷盡風浪後,接受了果郡王的表白。

那場戀愛浪漫至極。

果郡王在宮中侍疾,卻不忘讓阿晉帶了花箋來,將思念和愛慕都寫在詩句中。讀起來時,只覺心馳神往,整顆心和整個人,彷彿都立刻要被融化一番。

甄嬛也回信給他。

依然是寫詩作詞,用那些纏綿旖旎的字字句句,來傳達心中的濃濃愛意。

當時,浣碧就立在一旁。

甄嬛給果郡王回信,詞句信手拈來,揮毫潑墨間,盡是自信和從容。而鏡頭裏的浣碧,只尷尬地笑了一笑。

她聽不懂,更寫不出,只能以旁觀者的姿態默默站立,有些落寞、也有些傷感。

所以,她懇求甄嬛教她讀書。

當然,她不敢透露真實用意,只含糊其辭,隨便找了幾句話打發。直到甄嬛點破一切,方纔點頭承認。

可甄嬛卻拒絕了自己的妹妹。

她是這麼說的:

“你願意上進,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只要你願意學,我也有千萬個情願肯教你。只是女孩子家,讀書看多了、懂得多了,只怕煩惱憂愁也會多上許多。”

浣碧不滿,回懟了一句:“那也總比無知無覺的好。”

後面劇情,再沒提浣碧讀書這回事兒。

但我想,浣碧大概率是沒能如願以償的。後來嫁進王府,能與果郡王談詩論道,充當紅顏知己的人,也始終不是她。


4

甄嬛拒絕浣碧,倒與《紅樓夢》中香菱學詩那一回相似。

開始時,香菱求助的是薛寶釵。

可薛寶釵一口回絕:“我說你`得隴望蜀'呢.我勸你今兒頭一日進來,先出園東角門,從老太太起,各處各人你都瞧瞧,問候一聲兒……”

這是拒絕,也是對香菱的暗示與敲打。

所謂“得隴望蜀”,指的是一個人貪心不足。放在故事情節中,薛寶釵是在告訴香菱,你已進了大觀園,不該再生出其他心思。

畢竟吟風弄月這件事兒,多少也帶着些階級色彩。

如香菱那般的姨娘,讀書作詩未必是好事。

因爲人一旦有了見識,便會不自覺地思索自身乃至人類命運。許多宏觀而無解的問題,也會開始困擾自身。那些原本簡單的事務,開始複雜化、紛亂化,甚至對眼前的日子產生懷疑,再不能安安穩穩地生活下去。

換言之,思索對人類來說,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

薛寶釵的敲打與甄嬛類似,在委婉提示身份,將她們眼中的“保護”進行到底。

倒不能說是錯,也不能完全歸結爲薛、甄二人的自私。

有句話說,人生憂患識字始。

許多懵然未覺的女子,確實能在一方小小的天地中度過一生。因爲未曾見識、便沒有思考、不會勞心傷神,反而能避免生而爲女人的許多痛苦。

尤其是那個時代的女人。

可林黛玉卻反其道而行之,不僅將香菱收爲徒弟,而且打算傾囊相授,將香菱培養成一個“詩翁”。

對比之下,倒很值得回味。


5

女人該不該多讀書呢?

放在今天,答案毋庸置疑。

但在甄嬛和薛寶釵所處的時代,主流思想認爲“女子無才便是德”。如此看來,浣碧被拒,倒也不算冤枉。

可我總覺得哪裏不對勁兒。

有心反駁一二,卻找不到合適的論據,直到近日重溫《知否知否》,重新去聽盛明蘭那一番讀書論,才恍然大悟。

她是這麼說的:

“依我看,讀書無用這句話,就是騙人的……我覺得這句話,不過是那些男人們希望女人們一輩子渾噩愚昧,乖巧聽話,好擺佈。”

甄嬛和薛寶釵的心思,也大抵如此吧。

在她們眼中,浣碧和香菱都是低於自己的存在。所以她們會下意識地覺得,讀書會亂了心志,讓人生出多餘心思,無法在原本的位置上順其自然,接受既定命運。

細細一想,只覺得殘忍。

試想一下,若提出讀書學習的是甄玉嬈,甄嬛斷斷不會拒絕,反而會殷勤備至,爲妹妹準備好一切吧。

正如盛明蘭的祖母所言,“歷朝歷代,世族大家的女子,哪一個不是從小讀書明理?”

讀書會帶來思考、帶來煩憂,但也帶來智慧、帶來看世界看人生的透徹眼神、澄澈心智,令自己的路好走一些、從容一些。

把二者細細比較,那些煩憂簡直不值得一提。

從這點來看,其實甄嬛對浣碧,一直是有所保留的。

半真心半假意,僅此而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