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你成爲你自己,這纔是我深深愛你的方式

1. 別人家的孩子

初爲人母的語涵,中年得子,對兒子瑞霖關懷備至,恨不得把全天下最好的一切都給到他。

兒子漸漸長大,語涵對他依然疼愛有加,對他的期待也與日俱增。

對比電視裏看到的、別人嘴裏聽說的、以及自己想象中的那些優秀學子,語涵心底的恐懼和擔心,一點一滴溢於言表:

擔心瑞霖身體發育遲緩,以後不夠健壯,個子不夠高;

擔心瑞霖成績不夠優異,將來考不上985,進不了常春藤;

擔心瑞霖不善言辭,情商太低,未來進入社會可能會喫虧;

內在蜂擁而至的擔心,一次次地被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面對瑞霖做得不夠盡善盡美的地方,語涵想方設法地糾正他,全心全意地培養他:

“媽媽是爲了你好!學學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不偏科,有禮貌又懂事.....”

單純善良的瑞霖努力學習,爲了超越媽媽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給父母爭口氣。

後來,無奈地發現,“別人家的孩子”,一直在被追趕,卻很難被超越。

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中,瑞霖卑微地做着平凡無奇的自己,感覺自己永遠不如別人......

2. 不一樣的品種

身爲父母,我們喜歡誇讚“別人家的孩子”,卻習慣性地看到自家孩子的不足,希望他進步。

實際上,我們是將“我想要全能和優秀”的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變成“你必須要完美且強大”。

然而,家庭教育不是訓練出優秀的“別人家孩子”,而是讓每個孩子都更好地成爲自己。

作爲媽媽,想要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去掉自己的這份擔心和恐懼。

因爲這份擔心和恐懼,其實是一種負向的確認鍵,不停聚焦着負面能量。

當語涵不停擔心,不停去按這個負向確認鍵的時候,背後散發的能量就是:我覺得孩子不太行,也不夠好。

這樣的負向確認鍵,會讓孩子內在感覺越來越懦弱,越來越悲傷,也越來越無力。

這個世界上,每個孩子的品種都不同,有許多跟別人與衆不同的地方,就像花兒一樣:

有的花每個月都開,花朵相當漂亮,就像我們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

有的花一年只開一次,比如波斯菊;

有的花一生只開一次就沒了,就像曇花;

甚至,有的一生都不開花兒,譬如松樹。

每個孩子都會有優點和缺點,但他們的優勢和不足其實是不一樣的;而每個缺點,都有足夠的理由被別人家的孩子比下去。

也許他,就是那棵偉岸挺拔的松樹呢?

他在這個方面沒那麼出類拔萃,不如別人;但是,在別的地方卻特別優秀和擅長。

儘管他做不了別人家的孩子,但是,他能做最好的自己,難道不值得引以爲傲嗎?

所以,請對待他溫柔一點,他只不過是宇宙的孩子,和植物、星辰沒什麼兩樣。

3. 你想要的樣子

每個媽媽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只是出於本能擔心孩子,往往不是真的否定他,但孩子的感受並非如此。

但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就是自己的神祇,全部的世界:

“連自己的親媽都覺得我不夠好,也許我真的不行......”

當父母不滿意時,有的孩子會奮起直追,逆風飛揚,成長爲父母想要的樣子。

而有的孩子,始終達不到父母的標準時,會開始自我評判,自我譴責,確認自己不夠好,內在升起很大的對抗情緒。

假如未經釋放和調適,這份難過、悲傷、愧疚、無力的情緒,在孩子的身體裏面沉澱下來。

情緒在不停糾結和不停比較中盤旋,最終會給他的身體和精神造成嚴重的傷害,很難復原。

所以,我們需要接受: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品種;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有屬於自己的節奏。

我們要學會放過自己,過往未曾實現的願望不再加註到孩子身上;因爲,愛的名義下,控制和捆綁越多,讓他越想逃離和叛逆。

同時我們也學會放過孩子,不給他和別的孩子做比較,扔掉那個標準尺:“你看,別人家孩子什麼樣,你也應該這樣”。

允許他有自己的主見,允許他說“不”。當他能夠說“不”的時候,其實就是對這個世界勇敢的一份自知和選擇。

當我們去掉自己的恐懼和擔憂,接納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尊重和接納他的特點,用心陪伴和指引他時,他便會成爲他最喜歡的自己。

“你可以成爲你自己,你可以對自己的生命有無限的選擇權,你可以讓你的生活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這,纔是我深深愛你的方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