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山賦

(以“山遠而見,如在諸掌”爲韻)

江流一線,城劃兩端。東端古邑,西岸麓山。立東城之古閣,觀西野之重巒。雲蒸霧繞,虎踞龍蟠。虎嘯長空,吸衡山之瑞氣;龍潛巨壑,騰湘水之波瀾。

觀夫四季風光,千般迭嬗。春光燦燦,峯巒顯其蔥蘢;夏雨匆匆,花草爭其爛熳。秋風嫋嫋,紅楓遍及岡崖;冬雪皚皚,玉絮飄于山澗。登山不覺其高,賞景不辭其遠。

於是賞珍禽之異,觀古樹之稀。天鵝展翅,鸚鵡學詞。丹冠白鶴,紅腹錦雞。晉代蒼松,歷久而如玉葉;唐朝白果,逢秋則似金枝。愛晚亭翹角如鴻,翼展則如飛狀;飛來石出崖似虺,爪伸乃作之而。(注一)

稽其雲麓古宮,明朝道觀。五百滄桑,三清祖殿。居山頂而不喧,至峯巔則可見。真虛福地,接南嶽之祥雲;古廟凌霄,瞰湘江如白練。

及至山腰古寺,高殿闊閭。香煙不絕,信衆皆如(注二)。乃知始西晉,譽五湖。塔名舍利,碑刻符書。北海之碑三絕,六朝之樹兩株。杜甫題詩,門瞰洞庭之野;李邕潑墨,語驚歷代之儒。

若夫忠骨滿山,蒼松如黛。山水同悲,人神共祭。之謨救國而獻身,天華反清而蹈海。首開民國,黃興之譽遍及神州;重造共和,蔡鍔之名傳於世代。麓山忠烈之祠,抗日英魂所在。(注三、四)

至於宋朝書院,嶽麓明珠。位居山腳,輩出鴻儒。牌匾源於御筆,馳名始於張朱。名師薈萃,弟子從諸。龜年受教於朱熹,諡其忠肅;文靖師從於張栻,追贈龍圖。吳獵入當朝之史,船山遺傳世之書。陶澍論經邦之策,魏源編海國之圖。曾左同門,立中興之業績;伯琛異志,知西域之實虛。(注五、六)

至如湘水之濱,麓山接壤。新民學會,傳建黨之先聲;毛蔡寄廬,立開天之志向。斯嶽不高,其名甚響。釋道同山,陰陽共掌。英靈靜臥,聚憂民救國之精魂;豪傑井噴,傳華夏騰飛之理想。亂時則濟國安民,治世則和諧向上。此乃嶽麓山之精神也。

注:

一、清代王士禎《龍門閣》詩云“出爪作之而”。

二、《爾雅》:如,往也。

三、據史料記載,先後有55名辛亥革命志士入葬嶽麓山。著名的有辛亥革命領袖、中華民國開國元勳黃興、護國軍統帥蔡鍔、武昌起義領導人蔣翊武、中國近代民主革命者陳天華、禹之謨等。

四、忠烈祠建於1939年,爲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四路軍抗日陣亡將士而修。

五、嶽麓書院坐落於嶽麓山腳,創立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訪嶽麓書院,與院長張栻論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朱張會講”。這次會講,推動了宋代理學和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六、嶽麓書院培養了大批知名學子,如彭龜年、遊九功、吳獵、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唐才常、熊希齡、楊昌濟、範源濂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