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切成为它本来的样子

——参加《非暴力沟通》读书会有感

“今天的主题是什么呢?”我一边拿着笔,一边等着同事的回应。

“爱自己。”同事平静地说道。

“什么?”我明明听到了,却又像没有听到一样重新问了一遍。

“爱自己。”同事又说了一遍。

我惊讶又惊喜地把这个主题写在了面前的白色纸板上。心里突然对这次的读书会充满了渴望和期待。

意识到自己的这个波动,我在心里默默地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为什么听到爱自己会有些惊讶呢?我一直“致力于”爱自己,想让自己更轻松一些,也想要通过爱自己更爱周围的人。我那么想要爱自己,可是,我真的爱自己吗?或者说,我懂得怎样爱自己吗?

我买喜欢的衣服来爱自己,我买漂亮的的饰品来爱自己,我花时间学技能来爱自己,我逛街、吃美食、看书、和闺蜜小聚、交新朋友,我通过各种大家觉得爱自己的方式来爱自己,但我依旧焦虑、暴躁,常常自责、内疚,我明明那么爱自己,但是我连爱自己都觉得焦虑。

所以,我不敢追问自己爱孩子吗?更不敢问自己真的爱孩子吗?

《非暴力沟通》说:“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

我常常觉得生活中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我,我疲惫的时候推着我,我安静的时候推着我,甚至,在我只是想停下来坐一坐的时候,它还在推着我。我突然意识到这股力量的来源,它是我的恐惧,我的内疚,我的羞愧,我因为职责,我因为义务而产生的情绪,它们拧在一起,让我不情不愿地向前走着。我的付出,努力都被它胁迫,所以,我连爱自己都被它胁迫,我可能不是真的在爱自己,我一直都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那是什么呢?我突然陷入了沉思。同事说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生命课题。我想这应该就是我的生命课题吧,我总是迷茫又以为自己清晰,在清晰的边缘又再次陷入迷茫当中,来来回回,反反复复。这样来回反复都在提醒我去探索我的生命课题——我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说:“我希望,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作为妈妈,我总是试图改变自己。看到别的妈妈做的好的地方,我会通过学习别人来改变自己;听到别的妈妈提出的方法,我会通过直接运用来改变自己;看到孩子出现问题的地方,我会针对问题来改变自己;读到书中的方法,我会通过效仿来改变自己。我会因为自己的暴躁改变,会因为自己的内疚改变,会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改变。我总是不断地改变,不断地试图改变,改变的原因只有一个,我总是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

这样的改变介于自愿和不情不愿之间,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明明那么爱我的孩子。这一刻,我意识到了我的改变都来源于我要改变,我的内疚、自责、责任、义务让我改变,我好像没有考虑过孩子们的需求是什么。所以,改变了又如何,我们的内疚和自责还在,而我们的问题也依旧在。

《非暴力沟通》说:“我相信,我们越是投入生命的乐趣中——服务生命是唯一的目的,我们也就越爱自己。

读书会的最后,我问了这样的问题:“对生命的爱是怎样一种爱呢?爱的本质是什么?”这好像是个很大的问题,足够人们讨论很久,也足够人们通过不断的尝试才能体会到。但奇怪的是,我们大家竟然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让生命成为它本来的样子,这就是对生命最纯真的爱了!

我一瞬间觉得有些畅通:我那么爱孩子,那我就努力让孩子成为他们本来的样子,我只是通道,他们经由我而来到这个世界,我作为这个载体,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成为本来的样子。我想要爱自己,那就让我的生命成为本来要成为的样子,不要用带了评判的眼光去看待,学会臣服于它本来的样子。

让一切成为它本来的样子,就是对这个世界最深沉的爱了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